內向者

含有「內向者」共 10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分享書摘心得及職場技巧,適合內曏者閱讀。文章推薦《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曏者的職場進擊指南》,並分享書中自我行銷的六種方法,以及如何克服內向性格的挑戰。
Thumbnail
5/5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17 歲投稿校刊的新詩〈無助〉裡的這兩句,想不到在 27 年後,依舊無助。
Thumbnail
蘇天淢-avatar-img
2025/07/29
一瓢濁飲囫圇杯, 莫將塵埃門前堆。 鏡花水月世俗事, 何需桃花照影斜? 心若菩提,人如水,何處安心,是吾家! 你是很有想法的女性,索性活出自我就好。
柳繪雨-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30
蘇天淢 感覺好似抽到什麼上上籤。
許多人對人脈經營感到焦慮,尤其內向者常認為自己不擅社交。然而,內向與外向僅是能量獲取偏好,而非能力差異。人脈經營像耕作,內向者具備傾聽、觀察、好奇心等優勢。 關鍵在於掌握「給予、接受、互惠、耐心」的藝術,透過真誠的自我展現建立關係。找到讓你樂在其中的社交方式,內向者也能建立起堅實且有意義的人際網絡。
Thumbnail
投票
你最希望拓展哪方面的人脈?
5 個選項 · 前往投票
A.H.-avatar-img
2025/07/23
其實外向或內向背後有一位 #生物學操控手 -多巴胺姑娘₯。內向還是外向,可以問問多巴胺姑娘₯喔! 試試美國《科學人》的20題 #內向還是外向 的 #測驗遊戲? (重啟公開閱讀限定一天) https://vocus.cc/article/66613dc6fd89780001c7fb00
對於內向或有社交恐懼的人來說,上台簡報的焦慮不只是怕講錯,而是一種「被所有人看著」的心理壓力。但好消息是:這種恐懼是有方法緩解,甚至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 「不知道怎麼開口」的你,其實不是不會,只是用錯了方法 嗨~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是那種在會議上常常話到嘴邊又吞回去、明明有想法卻不敢講出來的人,那我想跟你說一件事: 你不是不會溝通,你只是還沒找到**「適合你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有些人不是冷漠,只是慢熟。 在這篇文章裡,我分享了幾段真實的人際互動。 慢一點熟,不代表疏離,而是一種對關係的慎重與溫柔。
Thumbnail
有些人,在熱鬧中總是默默抽離;在人群裡靜靜旁觀。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習慣悄悄退出、卻仍渴望被理解的你。 你並不孤單。你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感受這個世界。 (🎧 建議邊聽 Alan Walker〈Faded〉邊閱讀本文,更能進入「淡出模式」。)
Thumbnail
最近,我和朋友、同事一起規劃了下個月的登山行。 沒想到,原本只是隨興的邀約,竟然默默地變成了超過十人的團體。 朋友笑著問我:「你的社交技能是不是點滿了?」 我一邊笑一邊搖頭:「才不是,我的天賦明明是剪片啦!」 但說實話,這陣子我真的開始感受到一種——社交也可以是自在且真誠的事。
Thumbnail
《喚醒你強大的內向潛能》是一本針對內向者如何運用自身優勢、發揮更大潛能進行探討的專業好書。作者大山榮作是美國精神神經學會專科認證醫師,本身個性也十分內向。他以診斷近兩萬多人後得出的結論,以心理學、醫理科學等實證翻轉關於「內向性格」的偏見與誤解,並且建議內向者發揮8種獨有的性格優勢,讓自己發光發熱。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6/13
是的!
我很喜歡研究內向者特質,這是一篇有一點長、也有點像報告式的摘要式文章,摘要內向者的特質、優勢與大腦運作差異之分析。   在社交互動中,我們常將人們分為「內向」與「外向」兩種類型。外向者通常被認為活潑開朗、善於交際,而內向者則常常被誤解為害羞、不合群。然而,內向不僅是一種人格特質,更蘊含著獨特的優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