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想要被喜歡、被接納。
但如果有時候,我選擇慢一點熟,那也只是我對關係的慎重。
這不是疏離,而是一種溫柔。
⸻
最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
他主動對我說:「你都好安靜喔,讓人感覺有點冷耶。可以 high 一點啊,要有正能量嘛~」
當下我有點尷尬,為了緩解氣氛,我笑著回:「是啊~需要像你一樣,氣氛才熱鬧呢!」
我們聊了一下,他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歷。
後來他說,其實跟我聊過之後,覺得我滿好聊的,跟他一開始的想像不太一樣。
後來幾次互動下來,我發現他滿有自己的想法與風格。
也因此,我更想花一點時間,慢慢觀察、了解他是怎樣的人。
有一天,另一位朋友買了餅乾給大家吃。
他吃了一口,用著嬌滴滴的語氣說:「姐~妳好會買喔,這也太好吃了吧~」
那一刻,我心想:嗯,這不是我平常會表達的風格。
後來那位姐教他一些事情,他也會開玩笑說:「會了會了,因為姐很會教啊~」
我站在旁邊聽著,突然冒出一個念頭——
是不是我太不會社交了?
但沒過多久,他就從我的生活裡淡出了。
我也開始想,有些人也許本來就只會出現一陣子。
如果他說了讓你不舒服的話,也不一定是你的問題,而是他還不夠了解你。
所以我漸漸學會,不需要太急著對一段關係投入或判斷,
讓一切順其自然、慢慢發展就好。
真正適合你的人,會願意花時間留下來。
我也越來越相信: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向。
安靜不代表難相處,話多也不等於八卦。
那些真實的樣子,是在時間裡慢慢顯露的,而不是一見如故就能全懂。
—
最近我聽了歐陽立中的 Podcast,有一集介紹日本作家寫的書《跟任何人一秒鐘變熟的本事》。
裡面提到快速建立關係的方法:
✅ 第一是視覺外觀(占五成以上)
✅ 第二是聲音語調(占三成多)
✅ 第三才是你說了什麼(占7~8%)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你外表乾淨、聲音有溫度,別人就比較願意跟你親近。
對話時若能分享一點自己的小秘密、釋出善意、預先回應對方的疑問,也會讓人更放鬆。
這些方法我覺得很有意思,但對我來說,還是需要一點時間熟悉。
像前幾天辦公室大家訂飲料,有個年輕女生點了跟我一樣的木瓜牛奶。
她喝了一口後笑笑地說:「我加了一點糖,太甜了。要不要喝看看?」
我因為跟她還不熟,加上自己習慣喝無糖,就覺得有點尷尬,不知道怎麼回應,現場也有些僵。
還好她的男友馬上出聲說:「我想喝耶!」才順利化解尷尬。
事後我回想,那女生其實是想把我當朋友看。她願意分享,這份心意我也感受到。
只是我自己可能需要更長一點的時間,才有辦法自然地回應。
我想,這就是我的節奏吧。
每個人熟悉別人的速度不同,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等到信任建立了,自然會產生默契,那時候的互動也會更自在。
⸻
「我需要一點時間,但那不代表我沒有溫度,
只是慢熟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