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怎麼開口」的你,其實不是不會,只是用錯了方法
嗨~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是那種在會議上常常話到嘴邊又吞回去、明明有想法卻不敢講出來的人,那我想跟你說一件事:
你不是不會溝通,你只是還沒找到**「適合你的溝通方式」**。
—在我剛進職場的時候,最大的挫折就是「溝通」這件事。
開會時,我總是把別人說的話默默記下來,腦袋裡早就有了分析、整合、方向,但當輪到我要說的時候,就腦袋空白。
有時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出一點意見,卻被主管打斷,或者根本沒人回應。當下的感覺超像:
「我是不是講得太爛了?」
「還是我根本不夠格開口?」 「乾脆都不要說話好了…」
這種時候,我懂,那種又羞又氣又無力的感覺,會讓人懷疑自己好久。
但有時候沒講的時候,會議結束後又覺得心裡悶悶的不痛快。回家就會忍不住對著鏡子講好幾次。
—
🌱 但後來我發現,內向者也可以溝通得很好,只是方式不一樣
後來我去上了一些關於領導力與性格特質的課,才慢慢知道:
不是每個人都要用「外向者那一套」來說服世界。
我們這種內向型的人,本來就不是靠「滔滔不絕」來吸引注意,而是靠「有邏輯、有深度、有意圖的表達」來建立信任。
但要做到這件事,前提是——先學會怎麼說出來,讓別人聽得懂。
🔑 我怎麼練習「開口」這件事?
這裡分享我自己試過、也很有效的三個練習方式:
1️⃣ 想清楚你要說的「目的是什麼」
不要一開始就想「我怕講錯、怕丟臉」,你只要問自己:「我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比方說:
- 我是想提醒主管目前進度可能會delay
- 還是想告訴同事我需要一點幫忙
- 還是我想表達我對某個做法有不同看法
先釐清目的,再想怎麼講。這樣就不會胡亂繞圈。
2️⃣ 把你的想法「轉譯」成對方聽得懂的語言
這是我在《內向者的高效影響力5大關鍵》裡也有提過的重點。
你可以想像——如果對方是設計師、老闆、業務,他們的「語言頻率」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
- 對業務就講「客戶可能不會買單的點在哪」
- 對老闆講「這樣執行下去會增加時間成本」
- 對設計師講「這邊的字體會不會讓人感覺太壓迫?」
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他們就會聽進去。
不需要講很多,講對了,比講多了更有影響力。
3️⃣ 不用一次跟一大群人閒聊、也可以建立關係
有些人說:「你不跟大家聊天、打哈哈,就很難混熟啊~」
但我要說的是:內向者不一定要湊熱鬧,才能建立連結。
我們可以一對一的與人建立連結,而且通常這種連結,都是很有深度的。
不只是你,我發現大部分的人在一對一對話的時候,是更會卸下心防的聊心事,因為也只有你聽到而已。
另外,透過「有意義的協助」來跟別人建立關係,不但可以與人建立連結,還可以奠基彼此的信任,真是魚與熊掌都可以兼得阿~
比如說我主動幫大家整理會議紀錄、我幫某個新同事把流程釐清,他們會開始信任我、找我討論,久而久之,也建立出默契。
這就是內向者的社交方式:不一定熱鬧,但很實在。
🧭 最後想跟你說…
如果你一直覺得「講話對我來說好難」,請不要強迫自己去當一個話多的人。
但可以慢慢練習成為一個「讓別人聽得懂你想法」的人。
你不是不會表達,你只是還沒找到你的節奏。
別小看自己那些慢慢練出來的沉穩跟精準——那其實很有力量。
—
📌延伸練習:
可以試著寫下你最近一次不敢開口的場景,然後想像如果你要再講一次,你會怎麼講?寫下來,再大聲唸一遍看看。
你會發現,其實你早就知道怎麼說,只是需要一點點練習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