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脫應酬壓力:內向者專屬的人脈經營藝術,讓你輕鬆拓展人際網絡
Hello,我是最愛和你一起讀商業好書的老查。「經營人脈很重要!」這句話你一定不陌生,但如何付諸實踐,卻常讓人無從展開。你是否也曾疑惑:人脈經營是否意味著要積極結識各路「大咖」與「大神」?甚至因此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根本沒人要理你?
作為一個生性內向、不常參與大型聚會、也不太主動認識新朋友的人,我深知這樣的心情。正因如此,我想從我的視角,分享一些或許不華麗卻真實有效的人脈經營方法。如果連我這樣的重度I 人都能做到,相信你也能以最適合自己的人脈經營步調,能建立起有價值的人際網絡。內向者的優勢:慢工出細活的人脈耕耘術
《越內向,越成功》一書中指出,外向者固然擅長社交,但這並不代表內向者缺乏社交能力。內向者同樣能勝任公開演講或人際交流,只是他們更偏好獨處。如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分類,人獲取能量的方式分為兩種:
- 外向型: 傾向從外部世界獲取能量,樂於與人相處、交流與互動。
- 內向型: 傾向從內在世界獲取能量,享受獨處、思考與沉澱。
因此,內向與外向並非能力高低之分,而是一種性格選擇與偏好。理解這一點,並依據自身特質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人脈經營模式,才是關鍵所在。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內向者人脈經營有其獨特且高效的方式。
從長遠來看,經營人脈更像是耐心耕耘,而非獵取。對於任何期望發展的人際關係,都需要像播種一樣,投入時間與心力灌溉、施肥,耐心等待關係的成長。一段緊密的連結並非一蹴可幾,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長期耕耘。正因如此,內向者在這方面非但不處於劣勢,甚至可能因為其特質而更具優勢。《越內向,越成功》便點出了內向者獨有的幾項特點:
- 善於傾聽: 內向者往往是出色的聆聽者,能從對方的言語中獲取更多深入的資訊,為未來的關係耕耘奠定基礎。這是在人際互動中建立信任的關鍵。
- 敏銳觀察: 內向者擅長以局外人的角度默默觀察,有時無需多言,便能洞察人心或捕捉關鍵線索。
- 富有好奇心:內向者常對「為什麼」充滿好奇,這份特質促使他們更用心、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
我個人便常有這樣的經驗:當一位朋友有需求,而我正好知道另一位朋友能夠滿足此需求時,我便會樂於引薦,成為彼此的橋樑。當朋友間的需求能因此互相滿足,不僅促成美事,我與兩位朋友的關係也會隨之加深。這種 「隱性經營」 的方式,正是像我這樣不愛交際的內向者,打造高效人脈的理想途徑。
如果你恰巧得知人際圈中的朋友正在尋找廠商、員工或合作夥伴,透過主動牽線,不僅能立即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對另一方來說也是一種友善的表現。經常扮演「橋樑」的角色,將能有效拉近你與他人的距離,讓你在旁人眼中更具價值。
然而,人脈經營絕非「臨時抱佛腳」。建立與維繫關係應是平時有餘力時便持續進行的,而非等到有求於人時才刻意接觸。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讓對方感到你的舉動帶有強烈目的性,進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經營人脈: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那麼,我們究竟該經營什麼樣的人脈?以工作需求為例,你認為哪些人能真正助你一臂之力?是那些光芒四射的「大神」或「大咖」嗎?或許未必。真正對你有幫助的,往往是:
- 領域專家: 對特定領域有深入了解,能提供專業見解,是你的 知識型人脈。
- 良師益友: 熟悉你,能客觀給予建議,幫助你釐清思路,是你的 支持型人脈。
- 智者: 具備敏銳洞察力與強大分析能力,能協助你突破盲點,是你的 策略型人脈。
因此,你真正需要發展關係的,正是這幾類能實際提供價值的人。
延伸閱讀:有時候人生需要一位Mentor :給正在獨自探索的你
此外,賈伯斯曾指出,優秀人才的特質在於他們是 「資訊與知識的雜食動物」——不只深耕單一領域,更廣泛吸收各方訊息,進而培養出更全面性的視角。這不僅適用於知識,經營人脈同樣需要 「雜食攝取」。人往往是資訊流動最有效的管道,結識越多人,越能接觸到更廣泛多元的資訊。
巧妙經營人脈,需要掌握以下幾項 「藝術」:
人是複雜、多元的,彼此間因為情境或角色、立場,會有不同的關係形態,因此與人相處絕對是一項藝術,包含了--
- 給予的藝術: 抱持無私奉獻的心態,專注於付出,不求立即回報。這是建立長期 信任關係 的基石。
- 接受的藝術: 適時且真誠地接納他人的稱讚與善意,讓對方也感受到被肯定、接納。
- 互惠的藝術: 儘管不應計較回報,但若在互動中察覺對方一味索取或將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便需適時調整關係。
- 耐性的藝術: 人脈經營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需要長期耕耘,無法速成。
透過上述的經營原則,你將逐漸與一群人發展出深厚的連結,彼此成為:
- 經常徵詢意見的對象
- 主動分享機會的夥伴
- 在他人面前樂於為對方宣傳的盟友
- 彼此明確且盡力維繫這份珍貴關係的同路人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真誠的自我展現
現今社群媒體盛行,許多人談論「經營個人品牌」,這確實是向外溝通個人「定位」與「用途」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社群平台上經營人脈關係,其核心精神稍有不同:它更著重於 「保持社交真實性」。適度地揭露個人生活、資訊、觀點與特質,能有效建立信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你需要巧妙拿捏 「個人化」與「私人化」 的界線。「個人化」並非要你將所有私事公諸於眾,而是透過展現個人特色,讓人對你留下深刻印象。當然,偶爾分享一些更為「私人」的資訊,在特定情境下也能拉近彼此距離。
LinkedIn 創辦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曾巧妙比喻:經營人脈不必像 「用牙線」——清潔牙齒雖重要卻枯燥乏味。培養人脈關係,應該是選擇你真正樂於其中、甚至享受的方式:尋找那些你真心喜歡相處的人,一同從事你熱愛的活動。否則,一旦感到壓力,你將難以持續,而缺乏真誠的交流也無法建立深厚的關係。這也是內向者如何社交 的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經營人脈並非外向者的專利,內向者也能透過自身的優勢,以更為深沉、真誠的方式,建立起有價值且穩固的人際網絡。關鍵在於,理解你的特質,並用對方法。現在,你是否也準備好,以屬於自己的步調,展開一場有意義的人脈耕耘之旅了呢?
------------------------------------
我是 vocus 官方主題專家—老查,歡迎追蹤、加入我的沙龍!
方格子近期主題活動:
想成為官方主題專家?歡迎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