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學

含有「正向心理學」共 22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一個人可能達到的最豐盛、最有意義、最充滿生命力的存在狀態…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生活每天都是重複與例行公事,還有什麼理由繼續下去? -為什麼有些人,即使面對艱難,依然能堅持到底? -意義感,真的能讓幸福更穩定嗎? 在這一集,我從薛西弗斯的神話談到幸福四象限與 Victor Frankl 的意義觀,分享我如何在工作、家庭與生活中找到「值得堅持的理由」。
Thumbnail
  換句話說,如果你認為這些測驗所揭示的事情是你「還未學會」,且你的努力是被肯定的,你會慶幸你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學,還有很多成長空間;相反地,如果你的測驗結果所反映的是你聰不聰明,那麼,即便你這一次全對,只要未來沒有好表現,那種「我辦不到」的自我否定就可能讓你陷入深淵。
《逆思維》提醒我們常以習慣與舒服的方式思考,卻對於不知何來的訊息不加以質疑,而有時信念卻也深深的將自己禁錮在個人思維當中而封閉的外界的新資訊。
Thumbnail
3/5逆思維
謝謝推薦!也去圖書館預約來看看!
「老天爺啊,我真的還要再考一次托福嗎?!」 當我坐在書桌前,打開筆電、搜尋考場報名資訊時,不斷地問自己這個問題。  對許多年輕學子來說,托福考試是追夢的起點;可是對我多年以前就已經經歷過托福等各種出國留學考試的「老學生」,教學與研究年資也超過二十年的教授來說,這卻是一次自我全新冒險的起點。 過
Thumbnail
佛教常說「眾生皆苦」,如果用現代語言翻譯,這裡的「苦」其實指向一種深層的不滿足感。這不只是哲學上的體悟,從進化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角度看,也有其生物學根據。 一、苦:多巴胺與永無止境的追逐 人腦的神經系統演化出「獎勵—懲罰」機制來保障生存。多巴胺神經元會持續報告「預期獎勵」與「實際獎勵」的差距,這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快樂與知識的關係,挑戰「無知才能快樂」的觀點。 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無知,而是來自於運用知識和智慧創造自身的人生,賦予人們掌控人生、創造現實的力量,以及面對痛苦和虛無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Eveline Iris-avatar-img
2025/07/13
謝謝你這麼用心地回應我的文章,讀你的文字時,我真的感受到你對這個主題的深入思考,尤其你提到「知識能成為創造現實的工具」這點,我很認同,也很欣賞你將這個方向展開成一種積極的生命態度。 我想稍微補充一下我的原意。也許是我在表達上不夠清楚,讓人覺得我好像主張「快樂只能來自無知」,其實我在文末有提出——文章所談的快樂,主要是情緒層面上那種直接的快樂經驗,而不是整體的人生幸福感或存在意義。 我確實傾向虛無主義的思考,但我同時也認為,一個人即使意識到價值可能是虛構的,仍選擇賦予生活意義,那樣的堅定,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我其實想探問的是:當我們越清楚地理解世界的空無與建構性,這樣的認知會不會影響我們對「快樂」的感知?快樂是否會變得更稀薄、更難被觸發?如果不是,那它又是靠什麼產生的?這是我一直想探索的。 你的文章回應給了我很多啟發,也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路。謝謝你花心力寫下這些,也很高興我們能就這樣的主題交流思辨,真的很期待有更多討論!
玄成-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13
Eveline Iris 雖然我知道自己是空無一物的原子,還有神經網路浮現的虛幻意識組成的人,但是能夠跟你討論這些主題,還是能由衷感到喜悅。 至於為什麼,也許是因為覺得120億年的宇宙裡,46億年的地球上,只能活100年的人類,竟然能夠相遇,能夠溝通,能夠一同欣賞美景,能夠一同感到痛苦。 這只能用奇蹟形容。 我認為「我們的存在就是奇蹟」也許是知識無法稀釋快樂的關鍵。 沒錯!知識只會越來越證明我們的存在是個奇蹟! 話雖這麼說,日後還是希望可以看到你的其他思考跟觀點~ -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想要特別寫一篇文章(雖然我偏題了🥲),我也好開心竟然有機會可以跟人在方格子上討論主題,謝謝你!
我在Vocus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分析療癒玩偶的風潮,從風靡亞洲的《吉伊卡哇》到微波爐可加熱的暖暖娃娃(Warmies),分析玩偶的療癒功效,以及玩偶如何透過安全感與正向情緒資源,幫助我們自我療癒、找回安全感、並且感受被愛。也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提供一份最忠實的支持,同時也增加了自我的心理韌性。
Thumbnail
當你迷惘時,不妨抽出一張卡片,寫下答案,傾聽內心的聲音。 這組意義感引導卡靈感來自正向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透過五個溫柔提問, 幫助你找回內在動力、天賦熱情與存在的價值。 適合週末靜心、創作前暖身,特別推薦給內向創作者與正在尋找人生方向的你。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