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

含有「課程設計」共 7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Thumbnail
評量設計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是教師檢視教學成果的重要依據。特別邀請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的 Keith M. Graham 助理教授,分享如何在 EMI 課堂中即時進行學生評量,並透過分階段檢核學生的學習進展來調整教學策略。
Thumbnail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本文探討高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的線上工作坊,透過AI工具如ChatGPT與SUNO,增強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團體互動。課程設計包括限時挑戰與遊戲化的學習方式,並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以提升學生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AI應用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Thumbnail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
Thumbnail
在臺灣的大專院校中設計 EMI 課程是一大挑戰。本文分享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EMI 教學資源中心副執行長的經驗。透過認知分類法重新排序課程目標,讓教師能夠漸進式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並與專業學科知識理解相結合,更透過有效教學策略降低學生的焦慮感。期望透過這次分享,鼓勵更多教師在雙語教學中創新與探索。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臺灣高等教育中EMI(英語作為媒介教學)課程設計的挑戰,強調教師在非母語環境下設計適切教學目標的重要性。透過運用布魯姆認知分類法及Anderson&Krathwohl知識分類法,教師可以特別針對學生的理解層級規劃課程目標,並透過降低焦慮及激勵自主學習的策略來促進學習效果。
Thumbnail
本文介紹專題式學習(PBL),探討了 PBL 的七大核心要素及其在 AI 時代下的重要性。透過與AI助教 (Aria)故事對話、具體案例和實踐建議,幫助教育工作者完整認識 PBL 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更提供寶貴的 PBL 課程設計學習資源。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