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崩壞(四):誰不靠關係

2016/12/2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大學崩壞的第四個觀察點,是「關係」。講到關係,這是近年的顯學,現在不靠爸,沒爸可靠,那大概就只能靠杯了。

 

大學之中當然也講關係,但全世界的學術人本來就多少都有點關係,但為啥就在台灣會造成大學的崩壞呢?不妨從我親身體驗的小故事講起。

 

nonsense

 

第一件事,是在開學第一週發生的。有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開學第一週多半是介紹課程,說明成績計算方法,然後試講一個段落。因為還沒有課本等教材,所以多半會提早下課,有些教授講個半小時就走,多數老師至少會上滿一節。

 

而我的第一週,通常是會上一節再多一段(我都兩小時的課),方法是中場不下課,直到該說的都講完,然後讓同學試著寫一題隨堂作業(我都是即問即答的教學法),寫完就可以離開。雖然有提示學生可以寫到下課鐘響,我會留下來等他們,但通常都是沒幾分鐘,就全班落跑了。第一週嘛。

 

有次學生早早跑光,而我還要在同間教室上後兩節的另一門課,所以就在原地待著,用中控電腦桌上網殺時間。等著等著,突然有人叫我。外頭出現一個可能是在巡堂的人物,他從走廊上探頭進來問:「老師,你有在上課嗎?」

 

「喔有啊,不過學生寫完作業就先走了。」

 

「不可以這樣喔!第一週也要上滿兩小時,我會特別盯著你。」說完狀似在登記什麼,然後就走了。我連認錯道歉都來不及,只能微笑目送他離開。

 

來說明一下這之中的道理。一些學校為了申請「教學卓越計畫」的補助,會自行設下許多校內標準來討好校外審查委員,像是「第一週上課也要上滿兩個小時」之類的,也有學校立下「每一節上課和下課都要點名」的神內規(然後造成每學期學生流失五百人)。

 

「第一次也要上好上滿」的標準當然合於規定,也對抗了傳統提前下課的「陋習」,你要因此指責我放學生提前落跑,我當然沒意見。但觀察點在於「執行者」。

 

那人身上沒證件,只是拿了個小本子,進來劈頭就罵,離開不留痕跡。這種態度,就算是老師對學生,在現在的大學也不多見了。老師對老師?更沒有這樣的狀況,一般老師之間若不熟,不可能這樣講話做事。這種高傲的超S態度,難不成是校長等高官?但各級主管我在會議中也都看過,人都很客氣。

 

事後我去查詢,才得知當天巡堂的是位學校職員。講話舉止會這麼不客氣,當然是有「關係」。

 

另一個故事,是發生在期中考週。

 

早上七點五十幾分時,一堆老師全焦急的等在學校印券室的門口。因為如果拿不到考卷和答卷,八點的考試就會開天窗了。但等到八點三分,負責的職員才到場。她邊開門,邊狠狠指教了在場苦等的老師:

 

「你們這麼早考試,真的是會造成我們的困擾耶!我們都要比平常早來。」

 

是是是,真是困擾哦,讓您要這麼早上班,不好意思哦。

 

想當然爾,一問之後,這又是有「關係」的人。這兩人不算是「明顯的惡」,只能算是nonsense,但這些人為何如此nonsense?

 

不是學術中人,又缺乏與學術人互動的常識,但就是靠關係卡到了一個缺。少了常識又擁有權力或關鍵位置,就會對學術系統的運作造成傷害。

 

兩個系統

 

大學有個公開的法理秩序,這是種被我們稱為學術規範的系統,有其價值階層與運作常識。

 

但台灣的大學,還有一個半公開的法理秩序系統,一種被我們稱為「關係」的系統,也有其價值階層與運作常識。

 

這兩種系統絞在同一個空間內,就會產生對抗,有時關係系統超過學術系統,那就會出現許多讓學術人感到驚訝的「怪現狀」,上面兩個故事就是例子。我還可以想出一缸例子,但這邊就不多談了。

 

靠關係,不是不能成事,外面也很多工作是靠關係的。但問題就在於,在大學學術體系中,你的目標如果是「演一場學術大戲」,那就必須還是以學術系統的價值觀為「主」,關係系統的價值觀頂多只能為「輔」。

 

「不能完全根除嗎?一切透明公開,把靠關係的人,即便只是職員,也把他趕出去!」

 

「理論上」,對,理論上應該是這樣,或至少應該把這設定為目標。但當前的問題就在於,台灣的大學雖然開了一狗票,但「池子」,老實說並不大,大學中人多少是牽得上一些關係的。從「基因庫」的角度來說,大家都有點關係,不需要到六度人際,搞不好三度就全牽上了。

 

所以「誰不靠關係呢?」大家都有關係,也都靠過關係。

 

誰不靠關係?

 

「誰不靠關係呢?」這話雖沉重,卻也有兩個方向的詮釋角度。

 

第一,是無奈一問的「誰不靠關係?」,誰能不靠關係?

 

許多人認為申請大學、入學甄試要靠關係,但大學入學名額在學術人眼中其實不太重要,防弊制度又一堆,就一切順其自然,省得麻煩。只有家長會覺這種事很重要。

 

真正讓關係有搞頭的,大概要從碩士班入學看起。把有關係的學生弄進來,一路培養,然後放出去到別的體系或職場找工作,建立更龐大的生養體系。

 

專一的指導教授制度隱隱鼓勵了這種關係的發展,你就是應該在體制規定之外,多幫指導教授做一些(白工),而指導教授也應該多找資源來幫助你,甚至安排你的就業。

 

做白工學生與安排職位型的教授受到廣泛肯定,龐大的關係鏈就在大學中四竄。

 

當前的現實,就是「活得好的」幾乎都靠關係生存。有資源的學閥,關係人士一提起來,就是一大串。本文發出時的「郭明良案」,從一張圖片出發,一條線拉起來的人,也是一大串。

 

不是說「理組」才有這種事,文組也有自己的串。不講別人,就說我自己,我在各校教書,真正看了徵人公告,自己跑去投聘,而且沒頭沒腦錄取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國防大學的缺。

 

但這學校不是教育部管的,是國防部管的,很多人說國軍更靠關係,但不知是這缺太「塞」了,還是有進一步的考量,我就只有這工作是沒牽上任何關係的。說不定因為沒看關係而錄用我,反而讓國防部後悔不已,因為進了這學校後,我罵國軍,比全台灣的大學教師都兇。

 

其他的學術工作,不是人家拜託我,就是我拜託人,靠的總是關係。

 

第二個詮釋角度,是誠摯一問的「誰不靠關係?」,誰是不靠關係的?

 

前一個角度看來,好像在台灣混學術界,就是要有點關係,不然啥飯碗都端不上。那有沒有人能不靠關係生存,還活得很好?那種超孤鳥的科學怪才?我認為一定有。

 

大學中還是有不靠人際互動的「單兵」,這些人通常會有點真本事。但我們如果加入各項排除條件來思考,你會發現這種人很少。

 

理工科系若有大團隊,大團隊裡的成員,大概就不會是這種人。只要其領域論文都是聯名發表,那他再怎麼孤鳥,也會有上下(師父和學生)左右(同輩分工)的人際關係。

 

這種人不算是「真孤鳥」,還有很多是「裝孤鳥」的文青。你找他去吃熱炒、喝酒,認識一下大老,他不去,但找他喝杯咖啡,一起研究如何共享資源,馬上跑來。就算嘴巴說不要,論文聯名的時候,身體倒是很誠實。

 

這是因為他需要設備資源,系所資源又不是整除均分,而是要開會分、送審分,那麼他如果能生存,就還是要有點關係。所以這種人就不算。

 

那文組,或純理論研究領域,才會有這種想像中的孤僻「怪才」嗎?

 

那也不見得。就算你想到一些例子,你也應該接著思考,這些人到底是怎麼進來這個系所的?單純因為學歷漂亮,拿的又是國外大師的推薦信,這系所又剛好各派系都沒有要安插的人,又或是大家爭搶不下,所以讓這種「空白人」意外成為最大公約數進來?

 

就算空白人意外錄取,進來後不選一個派別加入,大概也不會好混。像是你的課就很難排,各種審查也很可能先犧牲你。因此真要符合「不靠關係生存」,大概需要有以下一串條件:

 

「學歷高到嚇死人」、「研究自己做又好到壓死人」、「能自己弄到錢或資源」、「進來之後什麼審查都能玩真的憑實力通過」、「就算開課時間超爛又沒學生還是能撐得下去」。如此之外,還要堅持和系上或學界成員沒有任何私交,而不是想交卻交不到。

 

這可是超級任務,如果有這種人,而且不是在頂尖大學,那大概也會常被人問一句:「幹嘛回台灣?要投入獨立建國事業嗎?」

 

現狀就是,大家就算硬在口頭上說「關係不重要」、「靠關係不好」,但其實也多半是靠關係。

 

「那該怎麼辦呢?」

 

四個問題

 

我要強調,關係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全是負面的,我們應該取其優點,去其缺點。至於「重關係」的優點是什麼,這我一時在倫理學面還想不太出來,但我認為總是有的,就像不靠關係生存的那些人一樣,比較少見而已。

 

但渣誌是一個負面的媒體,所以我們就集中看壞的部份,好的就先不理。那「太看重關係」會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就是「不正義」,包括分配與糾正不正義這兩個層面。

 

就分配面上,真正符合規定的人,因為關係而進不來,或是過不了審核。像是科技部(舊國科會)的審查,大家都清楚許多學門有學閥掌控的問題,如果沒有關係,很可能就會「嚴正審查」,不是說你就不可能過關,但過關機率當然會比「朝中有人」的要低得多。

 

至於專任教師聘用,十個缺,至少也有五個是三級三審前就「拜會」得「非常踏實」的吧!這沒什麼好否認的。雖然最後上去的不見得差,但很可能也沒辦法達到最好,不合制度設計的原意。

 

而且這種不正義缺乏糾正機制,除非鬧出法律問題,否則糾正機制不是同一群人,就是有表面上看不到的遠層關係,大事化小的機率很高。

 

太重關係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人際關係與公開制度對抗時所產生的磨耗。

 

學術系統還是存在,而且假掰的很,而關係系統要影響結果,就只好慢慢滲透。經常看到有學閥一直想把有關係的人「弄進來」,但是因為法規不准,或是有委員「很堅持社會正義」,而來來回回的一審再審。一個缺聘了五六七八九年都還聘不進來,就是要修規則、換委員,到一切成事。

 

但舊的缺,人還沒補進來,新的缺又開了,越缺越多,那系務與課務呢?不就只能擺爛。許多大學的亂象,表面上是人力不足的體系失能,實際上就是因為這種關係和學術系統的「磨合」過程中所放出的「廢熱」造成的。

 

第三個問題,就是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因為不知道「關係」所造成的衝突。

 

講白點,工作機會那麼多元,經費也不只一條可以申請,「你們如果已決定要(給)這個人的話,我們就不花時間報了。」

 

這種事大家提得起,也放得下,因為多數人都在玩。雖然不正義,但事情有時大家都沒意見,就沒事。可如果不先講清楚,讓大家傻傻的陪公子玩,那就會造成一堆人不開心了。

 

你今天用這種方法玩我派系的人,讓大家捨命陪公子,那等到我下次審查你的機會,自然也可以讓你玩半天之後,還是「待觀察」、「不通過」。你敢玩,就要敢被玩。但這樣玩來玩去,大家正事也不用做了,大學當然會搞到崩掉。

 

第四個問題,是我們在本系列第二篇提到的不效率。

 

靠關係的人不一定是廢物,但他們運作私下關係的能力通常超過運作公開體制的能力。這種人一多,就會出大事了。

 

遠的不講,就近期來看,從同性婚姻、性別平權到服貿等社會運動或政治議題,總是可以看到一些大學校方、大牌教授在這方面荒腔走板的表現。他們犯錯,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嗎?

 

不。仔細看來,他們的立論亂七八糟,若非基於「惡意」而為特定目的服務,那就是學藝不精,連學院派要會的「確認資料出處」都沒做,或做不到。

 

如果是基於惡意,那用這麼粗淺惡劣的手段,還以為這能遮掩自己的惡意,那也不算是真壞,只能算是真蠢。如果是引證有問題,那連研究生該會的釐清參考文獻都做不到,也一樣是蠢。怎麼看來都是蠢,但這些人卻掛著教授牌,坐在高位子上,為什麼呢?

 

大家(包括我)過去認為這些人是靠實力爬上去的,但現在進到無法遮掩、沒辦法靠關係的公共論域,真本事一拿出來,就難看了。如果不是靠關係,這種無能廢物,怎能佔到那個位置呢?

 

很多大學事務之所以被搞砸,也就是因為這些人是廢物,無能處理所致。

 

關係鏈,會形成一種保護網,讓自由市場的淘洗力道進不來。相對於社會的激烈競爭,大學中對於專任教師的保護制度與關係網路,讓許多人失去對自身實力的真切認知。這會挫損大學的競爭力,當然會造成大學的崩壞。

 

那該怎麼辦?要罵的還沒罵完咧,我們還要一路往下。

 

 

 

延伸閱讀:

大學崩壞:不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大教授

大學崩壞(二):超低效率

大學崩壞(三):價值崩壞


《渣誌》:一人雜誌社

渣誌, 人渣文本, 周偉航, 一人雜誌社

編輯:宅編

封面圖片:Vintagejhan @wikimedia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我是人渣文本周偉航,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渣誌」,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我預計每年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