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罕見的翻譯怪象在台灣──讀《翻譯偵探事務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撰文:果子離(作家)

 

現代讀者嘴叼,閱讀翻譯作品懂得挑,譯筆要正確,要流暢,遇到公版權作品,還會貨比三家,挑選優質譯本。有些譯者就像創作者,口碑建立起來了,善讀者心目中自有一份翻譯好手名單,循譯著一本本讀下來。

 

以閱讀翻譯書的角度來說,現代讀者真幸福。公版權書固然有出版者以成本因素而草率翻譯出版,但也不乏聘請名家重譯精譯者,還有的繞過英文版本避免二手翻譯,而據原文重譯。

 

raw-image

台灣啟明出版社譯本均署名「啟明編譯所」,都翻印自上海啟明的書。蔚藍文化提供

 

以前不是這樣的。

 

1949年之後,兩岸隔絕,政治情勢風聲鶴唳,在台灣成長的一代,幾乎都閱讀譯者姓名不確定的文學譯本。這些譯者,名字被改掉,冠上吳名實(諧音「無名氏」)、鍾文、鍾斯等許許多多假名,或逕以「本社編輯部」為名發行,這是因為國民黨政府遷台後,有些譯者或留在中國大陸,未跟隨來到「反共基地」,或投靠中共而被打為附匪文人,他們的作品遂成禁書。出版者便利用這些譯本,或直接翻印,或稍加潤飾重新出版,版本琳瑯滿目,形成亂象。

 

像這樣政治環境緊迫,版權觀念闕如,導致譯者姓名張冠李戴的情況,雖然紛亂,雖然對譯者不公平,至少書還是書,文字還是文字,讀者權益受損還不嚴重,真的惡劣的是,有的版本,內文任意割裂組合,節略而未加註明,或者校對不精,或者劣譯亂翻,讀來一頭霧水。

 

早期台灣,知識份子透過劣譯看世界,回想起來,真是可憐。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raw-image

《翻譯偵探事務所》立體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如今,拜網路之賜,不少譯者或翻譯研究者,不吝提出對翻譯的看法與觀察,有時比對譯文,同一句話譯法不同,則品其高下,辨其優劣,勘其正誤,往往一般讀者原本怎麼樣也看不懂的句子,因而豁然開朗。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賴慈芸,則針對早期因政治等因素而隱沒不彰的譯者,以及任意翻印的譯本源頭,探勘研究,尋找真相,探求根源,多年來在部落格撰寫查證結果,像偵探一樣,每有所獲,則有破案之樂。這是高難度的動作,不靠華麗技巧,全憑死功夫,一點一滴,打拚出來。如今把成果結集出書,是為《翻譯偵探事務所》

 

閱讀《翻譯偵探事務所》,看到台灣特有、舉世罕見的翻譯怪狀,真是又好笑又好氣。不是只有譯者改名換姓、版本紛雜而已,在戒嚴時期,政治干預文學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說作者譯者因為身陷「匪區」,作品悉遭查禁的荒謬,好好作品,或加油添醋,或無中生有,只為政治服務者有之,前者如《伊索寓言》,後者如《南海血書》。類此例證,全書很多,因此,此書是翻譯出版史話,也是戒嚴小史、政治切片。

 

賴慈芸為了查證台灣過去許多譯本的前世今生,勤跑兩岸三地圖書館、舊書店,查閱早期譯本上千本,書籍一本一本,線索一條一條,辛苦非凡,時間、人力成本難以估量。以《魯賓遜漂流記》為例,在〈踏破鐵鞋無覓處──《魯賓遜漂流記》奇案〉一文,賴慈芸為我們示範勘察版本、尋覓譯者的辛苦過程。

 

raw-image

早期遠景出版社版本(左)與阿爾泰出版社的魯賓遜漂流記。蔚藍文化提供

 

1955年台灣的大中國出版社出版的《魯賓遜漂流記》,譯者署名「胡鳴天」,之後遠景先後出版相同版本,譯者或易名或佚名。由於1950年代台灣的文學譯本幾乎都翻印自中國大陸或香港,賴慈芸懷疑,上述《魯賓遜漂流記》譯者可能另有其人,而且應該是1949年之前的譯本。

 

但查驗源頭並不順利。賴慈芸上窮碧落下黃泉,跑去上海圖書館、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國家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各大圖書館,上網查古籍網孔夫子網,都沒有相似版本。最後在台灣的「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發現台灣師大圖書館書目有一本「吳鶴聲」譯本。

 

吳鶴聲真有其人,他以翻譯亞森羅蘋系列叢書知名,但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台灣從未有翻譯版本以他為名。那麼會不會「胡鳴天」譯本即源自「吳鶴聲」呢?

 

可惜台灣師大圖書館書目有書目卻無實書,且全台僅此孤例。看來線索就要中斷了,這時賴慈芸眼尖發現,吳鶴聲譯本把作者姓名譯為「特福」,和坊間習見的「狄福」、「迪福」不太一樣。再查書目,台南綜合出版社的《魯賓遜漂流記》,署名「紀德鈞」的譯者也把作者譯為「特福」。於此循線查到台南綜合出版社版本,內頁第一頁赫然就是「英國特福著/吳鶴聲譯述」,內文也與「胡鳴天」版一模一樣。真正的譯筆出自吳鶴聲,於焉確認。

 

真相只有一個,翻譯偵探調查真相,除了像這樣一步一腳印把路踏出來,還要有判斷力──從一個細孔看出一個天地這種一沙一世界的鑒別功力。《翻譯偵探事務所》多篇都以實例示範這項絕活。

 

raw-image

《蔣總統秘錄》由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與日本產經新聞合作,賴慈芸戲稱為「多此一舉的翻譯」。蔚藍文化提供

 

另外書中談到一些早已無人聞問,當年卻一時轟動的書,如《天讎》《荒漠甘泉》《蔣總統秘錄》。這些宛如白頭宮女話天寶遺事的出版舊聞,正是名為翻譯界實為政治界的一頁怪現狀。現在聽來嘖嘖稱奇,當年可是一片肅殺。

 

本書前幾卷主要在追查名一個名字,真正的譯者姓名,在〈高手雲集之卷〉則寫譯者的事蹟與翻譯生涯,也寫出他們,例如殷海光夏濟安張秀亞等名家的心中之憾,而最大憾恨應是該卷最後二章,從標題即可窺知:〈譯者與白色恐怖〉、〈譯者血案──馮作民的故事〉。

 

本書最後兩卷,從翻譯的一端切入,談《千面女郎》、《包可華專欄》、《娃娃看天下》《小亨利》等曾在舊時代風起雲湧而今安在哉的諸多作品,以及《搖籃曲》《愛你在心口難開》等歌曲,話題相對於前卷較為輕快,但全書主力還是在為譯者正名,且把這項工程視為「轉型正義的一環」。也因此本書瀰漫著強烈的歷史感與使命感,那時代無所不在的白色恐怖陰影也在紙頁間四處晃動,讓人在讚佩作者所費的心力之餘,也不免掩卷興嘆。

 

 


作者簡介:果子離,深居簡出,專事寫作十餘年,著有《一座孤讀的島嶼》(遠流)、《散步在傳奇裡》(群星文化)、與米果等人合著《五年級同學會》(圓神),以及歷史著作十餘部,是不可救藥的閱讀主義者,認為書中有一條幽徑,通往未知的武陵桃源或海底龍宮,數十年流連忘返,因而保留了書人本色。

編輯:宅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讀者的沙龍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重讀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幾年前,得知某出版社重新推出斷版已久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甚至連封面都沒換,忍不住和幾位好友連聲抱怨,那我手邊這一本就不如何珍貴了,失去證明自己果然「慧眼識好書」的憑據。好友也談了他對《小鼴鼠》再出新版的心情,新版封面雖然不及舊版漂亮,卻多收了幾篇佚文,害他得再去買一本,傷了荷包。 樂見
Thumbnail
幾年前,得知某出版社重新推出斷版已久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甚至連封面都沒換,忍不住和幾位好友連聲抱怨,那我手邊這一本就不如何珍貴了,失去證明自己果然「慧眼識好書」的憑據。好友也談了他對《小鼴鼠》再出新版的心情,新版封面雖然不及舊版漂亮,卻多收了幾篇佚文,害他得再去買一本,傷了荷包。 樂見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Thumbnail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Thumbnail
「白話文」如今已經是現代讀者最習慣的文體,包含用字遣詞、邏輯與結構,都已經成為評斷一本書是否「好看」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們所習慣的這種「新文學」,其實是始於不到百年前,一群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耕耘,其中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樹立里程碑的重要作家。
Thumbnail
「白話文」如今已經是現代讀者最習慣的文體,包含用字遣詞、邏輯與結構,都已經成為評斷一本書是否「好看」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們所習慣的這種「新文學」,其實是始於不到百年前,一群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耕耘,其中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樹立里程碑的重要作家。
Thumbnail
以「桃園市議員呂淑真不識鍾肇政」事件而起的這本作品,不只在章節名稱便精準地評論了這些作家的生平,每一篇的開頭,更每每引發讀者想要繼續閱讀的興趣。從書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能略為感覺到作者的風格,但仔細閱讀後才會更深刻體會作者不只文句流暢、不死板,有時還會以生動幽默的用字讓讀者會心一笑。
Thumbnail
以「桃園市議員呂淑真不識鍾肇政」事件而起的這本作品,不只在章節名稱便精準地評論了這些作家的生平,每一篇的開頭,更每每引發讀者想要繼續閱讀的興趣。從書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能略為感覺到作者的風格,但仔細閱讀後才會更深刻體會作者不只文句流暢、不死板,有時還會以生動幽默的用字讓讀者會心一笑。
Thumbnail
初知此書,乃因Podcast《百靈果News》(我是教徒👌)。 聽完讀書會第一章我對本作即起了興趣,但在讀之前我是有過猶豫的——因為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之後才是歷史。
Thumbnail
初知此書,乃因Podcast《百靈果News》(我是教徒👌)。 聽完讀書會第一章我對本作即起了興趣,但在讀之前我是有過猶豫的——因為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之後才是歷史。
Thumbnail
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也因為做手工【立體書評😂】的緣故,竟然停不下來,於是翻了翻《而已集》,竟看到兩篇關於香港的小文章,一是“略談香港”,二是“再談香港”,覺得很好奇,於是就想一讀窺個究竟,看看九十多年前的魯迅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這裡說「眼中」,其實是「筆下」的,不過,我自認為魯迅的「眼中」和「
Thumbnail
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也因為做手工【立體書評😂】的緣故,竟然停不下來,於是翻了翻《而已集》,竟看到兩篇關於香港的小文章,一是“略談香港”,二是“再談香港”,覺得很好奇,於是就想一讀窺個究竟,看看九十多年前的魯迅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這裡說「眼中」,其實是「筆下」的,不過,我自認為魯迅的「眼中」和「
Thumbnail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Thumbnail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