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時段在路口停紅燈的時候,三名男子分別坐在兩台機車,年紀約20歲上下,但大聲嚷嚷的說話方式和都沒戴安全帽的姿態像極了國中生偷騎老爸的機車。其中一位的飲料杯很「順手」的掉到地上,但仍看著好友,開心地聊天;若你只看表情,像是三五好友開心地出遊(或單純下班很開心);然後燈號轉綠,兩台機車隨即呼嘯而去,留下孤單的保麗龍杯。
我在聚會時和成員們分享這段經驗。這段畫面讓我想起以前在小學班上,風紀股長會站在黑板前面,在老師來之前看誰沒有好好坐在位子上,或是還在聊天,就記你名字在黑板上;然而總會有人不守規矩,或是明明衛生股長說了垃圾要分類,但總是有隨手亂丟的同學。有成員說這只是很單純地沒公德心,是的,不過「公德心」這點也是被教育而學來的,是我們為了融入社會所需要遵守的規則。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很原始的人性;心理學有個說法是說,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有時候反而是討厭我們自己身上擁有的特質;就像我們討厭垃圾隨手亂丟的人,不守社會秩序,其實是討厭我們內在擁有的那種特質,藉由責備他人把這樣的能量排除在外。
若再往裡面看,會發現內心深層我們其實羨慕這樣的人,羨慕他們的自由、無拘無束,不在意社會的眼光,純粹做自己;當然這樣單純地展現自己也有其代價,某天當這三位男子再次衝撞到法律的時候(比如闖紅燈被警察攔下),內心的痛苦會更加強烈,可能導致他們更與這個社會脫節。
我會有這樣的共鳴,一部份是因為自己也是個注重本性的人;成員回饋我說,覺得我是情緒很「外放」的人,所以好像都在分享怎麼把情緒「收斂」起來;相較之下,其他成員是情緒比較「內斂」的人,換句話說內心會有比較多壓抑的情緒,在人際互動中相對容易委屈自己。
我自己是怎麼調適的?他們問我。如果我一直如此情緒表露,不會很容易更人起衝突嗎?我也疑惑了一下,一直以來我都不是會委屈自己的人,那樣太痛苦了,所以當我有情緒的時候,我學會觀察環境、對象,選擇我可以表露的方式。慢慢地這變成我的一種能力,能隨著情境去變化自己的樣貌。
那比較容易委屈自己的人要怎麼做呢?
生活在萬事以和為貴的社會氛圍之中,壓抑自己內心的情緒或許是大家比較常有的經驗;我回應成員的是:「還是自我覺察吧!」、「去注意到自己內在不舒服的感受,或是想要說但不敢說的話。」然後試著用別的方式去抒發,可以跟朋友抱怨;或是有成員用曲折的方式拒絕對方─「我很想找你一起…但這次的展覽票只搶到一張…(用一個額外的理由)」這是尊重自己意願但又害怕傷害關係的人可使用的方法(當然對方還是有可能察覺得出來,如果你很常這樣做的話)。所以最終還是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願,另外一位成員分享的則是和家人溝通時,當他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你這樣說讓我很不舒服,好像你在責怪我!」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罪惡感,還有面對家人的臭臉,然而事後他也努力和家人做澄清,了解對方可能其實不是真的有意要讓他不愉快,可能只是說話的習慣。
不管是情緒「外放」還是「內斂」,我認為還是從「覺察」開始,注意到當下的自己怎麼了,「有什麼樣的情緒?」、「有什麼想說的話?」曾經聽諮商界的某個老師說過:「憂鬱是一種向內的憤怒。」當我們壓抑太多情緒、想法,無從宣洩的時候,那樣的無力感會使我們逐漸對未來失去希望,失去活力,自我價值逐漸低落。所以要練習說出自己的想法,重點不是說的好不好,而是有說就好!可能一開始會比較迂迴,或者事後急著跟人解釋都沒關係,重要的是有意願去呈現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期待的那個你。
但如果你是像我,或是像那三個騎機車的人一樣,順從自己不願屈就他人的個性怎麼辦呢?可以試著給自己一些限制,或是練習,了解到遵守規範和限制是必要的,如果情緒太過強烈,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接納它,不管是聊天或寫下來或透過諮商都有幫助;然後尋找你自己的方式去釋放這些情緒,有人天生適合歌唱,有人適合文字、演說…等等,讓你的本性成為你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以前聽過一句話是說「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那為什麼不選擇快樂呢?」那是因為當我們選擇不快樂的同時,也是擔心著破壞我們周遭的人際關係,害怕他人的臉色所以壓抑自己的需求;然而選擇快樂意味著你必須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有人可能會不同意你,不喜歡你,但這就是你。
對我來說,深刻了解你的本性,然後選擇符合你信念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事。簡單來說,做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