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服務制度的扭曲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 年前,為了要考上一間理想中的大學,你必須在大學聯考中爭取那極少的名額,通過這道窄門。然而現在全台灣的大學3百多間,有的大學科系甚至招不到人,錄取門檻極低,只要有讀學測幾乎等於有大學念-造成這種狀況的不外乎是持續了20 年的教改。教改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學生的壓力,但是經過多年來的觀察,可以發現到在體制下的我們根本沒有感受到它原本的美意,甚至平白無故地增加了許多問題。教改被人批評的有廣設大學、十二年國教裡的服務學習時數、幹部加分、體適能...等,這些項目反而成為沉重的升學枷鎖。今天筆者想跟大家談談志工服務制度的問題。
筆者就讀的學校,生命教育課的輔導老師會將志工服務的紀錄當作打成績的依據,且即使其他作業都及格,志工服務未完成依舊會被當掉,筆者就是其中之一。志願服務,就「志願服務法」的定義為「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志工,指的就是「對社會提出志願服務者」以本校的例子來看,由於志工服務會決定生命教育是否會及格,所以同學去服務的目的就是讓這一科及格而不是貢獻社會。同時,這些行為也並非出於自由意志,反而比較像是義工,是義務性勞動。
我們不對做「成績目的性」志工服務同學批判,因為他們被迫於處於這樣一個上對下的環境中,為了及格只好去做;也不對發證單位說甚麼,因為他們需要的是服務,而這些同學恰好能派上用場,雙方各取所需。真正需要改變的,是訂出這個規則的上位者。
2017 年畢業的高三學測生是十二年國教實行的第一屆,他們與基測時代學生不同之處在於多了許多評分項目。以嘉義區為例,就包含第一段提到的體適能,以及競賽成績、英語能力檢定還有本篇討論的服務學習。服務學習最高10 分,每2小時算一分,等於做滿20 小時就能拿到本項所有分數。超額比序就是當總分跟別人一樣時,這些表現就會以積分的方式比較,以決定你能否進到這個高中職。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將除會考之外的分數加到滿,到時候一項一項比下來以會考作為關鍵決定項目。那亂象就開始了-許多家長會為了小孩的服務學習時數,漏夜排隊;甚至如李家同教授所見,學生為了時數陪老人下棋,棋還沒下完時間到就走人,單位濫發志工證明等。原本的志工服務制度就這樣被升學綁架。

志願服務被上位者當做升學、成績門檻,不免讓學生變的功利。筆者輔導老師曾說即使當初是為了及格而去做志願服務,在過程中依舊會有收穫,從而埋下真正作為「志工」的種子。此語不禁讓人想問到底會有幾個人真正轉變,而我們是否犧牲了那些被「志工」所服務的人?志工的出現,是一股鼓舞社會向善的動力,許多人因著他們的表現而願意主動關懷社會上的弱勢或無償協助事務的推展。志工制度化無法感化不願意服務的人,反而可能使其對於真正的志願服務感到畏懼,因為他們曾被迫幫忙。能不能使志工服務與這些違背核心價值的事物脫鉤,還有賴於學生們的聲音與政府、上位者的自覺。
責任編輯:佘威澐 核稿編輯:盧郁璇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9世紀的德國詩人海涅曾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台灣教育怎麼了?會考開辦以來,四年過去了,從數據中不難發現現存的教育問題,筆者我欲點出其中普遍大眾沒有注意到的考生族群:C(待加強)。
教改二十年,風風雨雨,對於大部分的人民來說似乎前景有限,或者說其結果並不為人民所樂見.台語俗諺說得好:「種瓠仔,生菜瓜。」結果不如預期,既可能是天生差異,卻也可能是後天方法錯誤.藉此筆者欲點出幾個在教改上的思維死角,看似簡單,卻極有可能影響了近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行動。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什麼時候是在做自己? 從小,我們接受著家庭的教育、爸媽給的玩具、規定的睡覺時間、給予的觀念,那時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從思考,因為我們覺得爸媽給我們的就是對的。 慢慢地,我們長大,進到了校園,我們都會覺得老師好厲害,好像什麼都會、什麼都對……但....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壓力是甚麼?它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壓力可以是我們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工作或課業而產生的心理反應,也可以是我們認知到生活不如我們所預期的結果而感到緊張、害怕,它幾乎已然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所以我們應當去正視它,並了解它,但學習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便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了。
19世紀的德國詩人海涅曾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台灣教育怎麼了?會考開辦以來,四年過去了,從數據中不難發現現存的教育問題,筆者我欲點出其中普遍大眾沒有注意到的考生族群:C(待加強)。
教改二十年,風風雨雨,對於大部分的人民來說似乎前景有限,或者說其結果並不為人民所樂見.台語俗諺說得好:「種瓠仔,生菜瓜。」結果不如預期,既可能是天生差異,卻也可能是後天方法錯誤.藉此筆者欲點出幾個在教改上的思維死角,看似簡單,卻極有可能影響了近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行動。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什麼時候是在做自己? 從小,我們接受著家庭的教育、爸媽給的玩具、規定的睡覺時間、給予的觀念,那時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從思考,因為我們覺得爸媽給我們的就是對的。 慢慢地,我們長大,進到了校園,我們都會覺得老師好厲害,好像什麼都會、什麼都對……但....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壓力是甚麼?它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壓力可以是我們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工作或課業而產生的心理反應,也可以是我們認知到生活不如我們所預期的結果而感到緊張、害怕,它幾乎已然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所以我們應當去正視它,並了解它,但學習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便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很多很棒的志工團隊存在在社會的各種角落,最被人稱道的就是醫院或是政府機關,總是有各種專門引導的志工。很棒!這個好的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今天要來吐槽的是另一個一般民眾不太能看到的另一面,假借志工之名行自私之行為。 政府的各機關總是會和很多志工團體接觸,為何?因為人手實在不夠,所以在各種活動中總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認為,擔任「志工」都是有錢或退休的「閒人」,或失業中的「待業者」,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發展並無實質助益。 事實上,「志工」工作可能比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有價值!它不僅對社區和需要幫助的人或動物有益,對個人的職涯發展和成長也有顯著的助益。「志工服務」反映出自己價值觀,然後貢獻自己的金錢、時間與能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公幼招生從爆滿抽籤到不足額錄取,執事者的解決之道就是讓公幼辦理延長照顧,但幼教本已經很複雜的人力結構,根本無力支援延長照顧,教育部遂於今年(113 年 01 月 16 日)提出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公立幼兒園辦理延長照顧服務作業要點,以最省錢的方式,招聘不定期契約的臨時工/教保員。
Thumbnail
該文章討論的是年輕人從事志願者服務的利弊。文章強調了年輕人蔘與無償服務的可能影響,並提出了強制性的無償服務可能削弱了志願者的精神和效率問題。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3/15週五晚上在北投社區大學開設的「 #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我用了幾張圖談為何教育部會在這些年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同時提到 #108課綱的精神 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乃是異曲同工,只是施作對象不同。這些政策無非是想要扭轉我國教育,因循過去幾十年下來以「#讀書考試」為主的現象,這現象讓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服務污染如何形成?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我們容易被「信任可靠的人」、「專家」、「喜歡崇拜的人」影響說服,而那些前往服務的志工,往往具備這些條件。若志工認為自己的服務是必要的,可能會不知不覺的歧視與忽略被服務者的感受、價值觀與文化,並強迫被服務者無條件接受自己的服務與觀點。
Thumbnail
台灣很多很棒的志工團隊存在在社會的各種角落,最被人稱道的就是醫院或是政府機關,總是有各種專門引導的志工。很棒!這個好的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今天要來吐槽的是另一個一般民眾不太能看到的另一面,假借志工之名行自私之行為。 政府的各機關總是會和很多志工團體接觸,為何?因為人手實在不夠,所以在各種活動中總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認為,擔任「志工」都是有錢或退休的「閒人」,或失業中的「待業者」,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發展並無實質助益。 事實上,「志工」工作可能比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有價值!它不僅對社區和需要幫助的人或動物有益,對個人的職涯發展和成長也有顯著的助益。「志工服務」反映出自己價值觀,然後貢獻自己的金錢、時間與能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公幼招生從爆滿抽籤到不足額錄取,執事者的解決之道就是讓公幼辦理延長照顧,但幼教本已經很複雜的人力結構,根本無力支援延長照顧,教育部遂於今年(113 年 01 月 16 日)提出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公立幼兒園辦理延長照顧服務作業要點,以最省錢的方式,招聘不定期契約的臨時工/教保員。
Thumbnail
該文章討論的是年輕人從事志願者服務的利弊。文章強調了年輕人蔘與無償服務的可能影響,並提出了強制性的無償服務可能削弱了志願者的精神和效率問題。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3/15週五晚上在北投社區大學開設的「 #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我用了幾張圖談為何教育部會在這些年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同時提到 #108課綱的精神 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乃是異曲同工,只是施作對象不同。這些政策無非是想要扭轉我國教育,因循過去幾十年下來以「#讀書考試」為主的現象,這現象讓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服務污染如何形成?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我們容易被「信任可靠的人」、「專家」、「喜歡崇拜的人」影響說服,而那些前往服務的志工,往往具備這些條件。若志工認為自己的服務是必要的,可能會不知不覺的歧視與忽略被服務者的感受、價值觀與文化,並強迫被服務者無條件接受自己的服務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