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做自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擷取自經理人分享)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什麼時候是在做自己?
從小,我們接受著家庭的教育、爸媽給的玩具、買的衣服、規定的睡覺時間、看的課外書、上的補習班、給予的觀念,那時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從思考,因為我們覺得爸媽給我們的就是對的,無意間一個孩童時期的時間表、生活模式便這樣誕生了。
慢慢地,我們長大,進到了校園,受到了學校的教育,老師告訴我們課本上的事情,我們都會覺得老師好厲害,好像什麼都會、什麼都對……
於是,我們隨著年紀的增長,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才知道很多事情跟我們過去所想像的不一樣。以前的我們被規定著男生就要愛女生、男生應該玩著賽車機器人、女生應該要穿裙子而且動作不能不雅、男生跟女生不能一起睡不然會生小孩、女生不能太晚回家會被壞人跟蹤;蔣「中正」是偉人、華語就是國語、升旗的時候要大聲唱國歌、答案是A就不應該是B、當公務員就是鐵飯碗、大學畢業就只能領22K……但現在我們聽到的又是什麼?
當資訊發達了,許多資料也都變得唾手可得,我們來不及去過濾、消化這些龐大的資料來源,於是我們變得混亂、變得矛盾,開始質疑過去所學習的、所聽聞的,開始害怕未來所要面對的、改變的,站在當下的我們似乎被一些什麼囚禁著。
過去,人類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大部分的人選擇平順、安穩地聽天由命,覺得生活可以溫飽即可,來不及去思考太多額外的事情,在過去極權的時代,如果給了些甜頭就會覺得好像得到了額外的什麼,對於太多的抗爭、衝突,只會覺得那些人在無理取鬧、浪費生命、消耗時間。
當我們習慣了枷鎖,就會覺得一切好像沒什麼,有了好處就覺得賺到了什麼,制式化的思維讓我們變得更加的麻痺,非A即B的想法讓我們懶得去做更多的思考,也因為這樣,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資訊時會有怎麼樣的反應?震驚、無感、排斥、逃避?畢竟要我們去改變過去所習慣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如果我們都習慣了,那就好了嗎?

我們還有時間去思考什麼是我們想要的,我們還有資源去了解這個世界,我們還有自主權去決定自己是什麼樣子。擇你所愛、愛你所選,事情沒有絕對,或許會覺得我們被法律規範、被道德束縛,但這些東西的產生也是過去所累積而來的,其實我們只是被我們自己、被思想所綁住了。
矛盾、恐懼以後,我們應該重新梳理自己,然後想想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責任編輯:林忠毅 核稿編輯:黃琬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1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壓力是甚麼?它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壓力可以是我們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工作或課業而產生的心理反應,也可以是我們認知到生活不如我們所預期的結果而感到緊張、害怕,它幾乎已然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所以我們應當去正視它,並了解它,但學習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便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了。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壓力是甚麼?它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壓力可以是我們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工作或課業而產生的心理反應,也可以是我們認知到生活不如我們所預期的結果而感到緊張、害怕,它幾乎已然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所以我們應當去正視它,並了解它,但學習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便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職涯規劃中,我們常面臨選擇與展現自我的兩大挑戰。選擇時易受他人評價影響,而展現時又常忽略他人視角。文章指出,應在選擇時向內探索自我需求,展現時則向外延伸,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有效傳達自身價值,實現職涯目標。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算現在強調多元學習,但很多事情都沒有模板的時候,就是讀書才有標準答案,就是複製父母的方式最簡單。 我們盲目的學習我們所看的到的方法,去跟著別人後面走。但是沒有目標又怎麼會有動力?從我們懂事開始去學校,就都只是被環境壓迫而已。 如果是寫小說你會發現故
Thumbnail
█ 你陷在眼前的困境中嗎?! 本篇文章分享「隧道效應」,提醒大家,面對眼前的困境,不妨轉換思維角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珍貴,重新找到突破的出口。此外,文章中還評析了賴婷婷的《複利領導》一書,探討如何藉由重複簡單的行為來培養領導力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前幾天跟大兒子聊天,我們聊到有關認識自己這件事情,媽媽我突然想到以前讀社會學時,讀到Cooley說過,I am not what I think I am, and I am not what you think I am. I am what I think you think I am.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教學之路對我而言,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歷程,而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也經歷了這三境界呢?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種種的體驗,從出生到上學從上學到出社會接著按照社會教育的種種去經歷身分的轉換,工作、結婚、買車、買房,付房貸、生孩子養育成人然後一路朝死亡邁進。 這是社會多數人經歷的種種歷程,當然這是在集體的意識架構下所做的安全選擇,有些人選擇了特別的角色去體驗生命,出家、創業、決定單著或著被迫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沒錯,正如標題,不管是學生時期的自己還是不久之前的自己都曾經以為自己是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水到渠成的天真小孩,只要我讀書,證照一定上,有了證照,就能上自己理想的工作,有了理想的工作,我就能賺取一定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收入,我就能去搞投資、賺取更多資產,然後讓錢為自己工作,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等等。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職涯規劃中,我們常面臨選擇與展現自我的兩大挑戰。選擇時易受他人評價影響,而展現時又常忽略他人視角。文章指出,應在選擇時向內探索自我需求,展現時則向外延伸,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有效傳達自身價值,實現職涯目標。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算現在強調多元學習,但很多事情都沒有模板的時候,就是讀書才有標準答案,就是複製父母的方式最簡單。 我們盲目的學習我們所看的到的方法,去跟著別人後面走。但是沒有目標又怎麼會有動力?從我們懂事開始去學校,就都只是被環境壓迫而已。 如果是寫小說你會發現故
Thumbnail
█ 你陷在眼前的困境中嗎?! 本篇文章分享「隧道效應」,提醒大家,面對眼前的困境,不妨轉換思維角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珍貴,重新找到突破的出口。此外,文章中還評析了賴婷婷的《複利領導》一書,探討如何藉由重複簡單的行為來培養領導力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前幾天跟大兒子聊天,我們聊到有關認識自己這件事情,媽媽我突然想到以前讀社會學時,讀到Cooley說過,I am not what I think I am, and I am not what you think I am. I am what I think you think I am.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教學之路對我而言,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歷程,而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也經歷了這三境界呢?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種種的體驗,從出生到上學從上學到出社會接著按照社會教育的種種去經歷身分的轉換,工作、結婚、買車、買房,付房貸、生孩子養育成人然後一路朝死亡邁進。 這是社會多數人經歷的種種歷程,當然這是在集體的意識架構下所做的安全選擇,有些人選擇了特別的角色去體驗生命,出家、創業、決定單著或著被迫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沒錯,正如標題,不管是學生時期的自己還是不久之前的自己都曾經以為自己是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水到渠成的天真小孩,只要我讀書,證照一定上,有了證照,就能上自己理想的工作,有了理想的工作,我就能賺取一定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收入,我就能去搞投資、賺取更多資產,然後讓錢為自己工作,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