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哥典弟親子共學小記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幾年前,有位在學校當教官的客人介紹給我,關於【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這個共學團。我聽了他的分享及理念後深感認同,當時的仁1歲。
礙於工作的關係,我和皇上一直沒有空出時間,去參與親子共學團的實踐班(需參加實踐班才能進入共學團)。另一方面是,自己覺得孩子還太小。
生了典弟之後,店休息了一段時間,剛好實踐班輪到彰化班了,我立刻就手刀報名。實踐班的心得與內容之前分享在【畫畫媽媽 菲菲娘】的專頁上,這邊就不多說了。我這篇是想記錄,這幾次共學的經驗和心得。
自從參加共學團之後,仁的性格有了些許的不同,這個”不同”說起來微小,但也很大,從一開始自己玩,到跟大家接觸,只有三次的共學時間,他觀察著別人,比他大的孩子與比他小的孩子,他會在這兩者之間做出不同行為的切換,他學著和其它的孩子,爬高、大吼大叫、挑戰一些他所不曾接觸到的事物。

但並非每一樣的改變都讓人滿意,最近盧的時間變長了、變多了,討價還價的次數提高了,面對自己奮怒的情緒,他會選擇用丟玩具、打人、怒吼來發洩。
以往對於他上述不當行為,我會以高壓的方式,壓住他。這裡說的高壓,並非”打”也不"罵”,而是使用二個選擇的方式,讓他經驗事情的後果。也許是自己沒有好好精熟兩個選擇的概念吧(請看羅寶鴻老師的”在家學規矩一點都不難"這本書),我後來逐漸覺得,仁哥是壓抑的、他沒有自信、情緒並沒有好好的有個出口,所以就一直放在心裡,以至有時會出現其它偏差行為。

然而,學始共學後的仁哥,可能想一口氣把以前的份都討回來吧,所以試探父母底線的那個深度更深。但相反的,他變得更有自信,他可以很自然的跟別人談話,打招呼,會表達他內心對我和我先生的感謝,以及最近慢慢的,他願意把奮怒的情緒說出來。
很多人聽到共學團,大概會想到的是一起揪課學才藝,但在大腳小腳共學團指的是「 親子之間的學習」,主要學習的對象也不是孩子,而是身為大人的家長。
孩子們在與共學成員發生衝突、價值觀、對土地自然產生的疑問等等,全都需要家長與他一同探討與研究,針對事物本身進行討論。
我在共學團裡,藉由讀書會等等方式,與其它團員討論、思考、辯論,學習用平等的態度去面對每個孩子。我們的行為對孩子而言是一面鏡子,所以當父母能用尊重且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時,孩子就能學習到尊重。
『教養』是一條辛苦又看不到報酬的路,因為『愛』得以堅持。 愛的力量很強大、也很脆弱。 2019年開始,我開啟了薩提爾模式學習之路,透過靜心、覺察、與自我對話,學習接納與安頓自己。 我將這份學習運用在養兒之路上,將這個與愛連結、維繫的過程,記錄在這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幾天前在新手爸媽看到有關收玩具的文章,我一直想整理出我們家收玩具的訓練過程。剛好今天家裡兩隻寶玩得很徹底, 乾脆就拍起來記錄下來,也分享給大家。 一直以來,我們家的習慣就是上樓睡覺前,所有東西都要回到原來的位置,客廳必須回復原狀,這個在生小孩之前,我和先生就一直都是這樣。
仁哥是我第一個孩子,面對他我永遠都是新手媽媽,即使看了很多教養書、做了很多功課,但孩子每天的突發狀況還是會讓我措手不及。
自從用臉書和ig開始慢慢的忘了整理自己的內心,好好的平靜下來,安靜的寫一篇文章,整理自己的思緒。 社群的資訊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復雜,有時候只是想單純的寫下自己的想法,但是干擾太多,反而無法好好的將自己
幾天前在新手爸媽看到有關收玩具的文章,我一直想整理出我們家收玩具的訓練過程。剛好今天家裡兩隻寶玩得很徹底, 乾脆就拍起來記錄下來,也分享給大家。 一直以來,我們家的習慣就是上樓睡覺前,所有東西都要回到原來的位置,客廳必須回復原狀,這個在生小孩之前,我和先生就一直都是這樣。
仁哥是我第一個孩子,面對他我永遠都是新手媽媽,即使看了很多教養書、做了很多功課,但孩子每天的突發狀況還是會讓我措手不及。
自從用臉書和ig開始慢慢的忘了整理自己的內心,好好的平靜下來,安靜的寫一篇文章,整理自己的思緒。 社群的資訊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復雜,有時候只是想單純的寫下自己的想法,但是干擾太多,反而無法好好的將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最近,大兒子的一些行為讓家裡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這些行為其實並不陌生,甚至我們當年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只是當時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當了父母後,似乎那些曾經被我們看作天真的行為,卻變成了「不可以」的象徵。孩子的叛逆,仿佛提醒著我:現在的自己,已經站在了當年父母的立場上,成了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除了父母對子女的成長影響深遠,小孩從小開始上學去,對著老師同學的時間比起在家的時間更多,一個孩子的好與壞,也跟從小敬重的師長有密切的關係。正面的師生關係可以培養一個自信樂觀的人格,反之,可能造就自卑帶有陰霾的童年,長大後的人格出現問題分分鐘就是上學時埋下的種子。 記起小學初期,史密妻大多數回憶都是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經過這陣子觀察,老師發現幼幼班的孩子們對於自己即將成為小班的哥哥、姐姐這件事,感到非常認同且引以為傲,甚至自己獨立完成事件或是幫助他人的意願也有著大大的提升,也因為這樣,現在無論是在課程中或者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因此激起孩子們內心那顆想變更厲害的心。 下午孩子看見老師正準備打掃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在面對子女學業方面的抉擇過程中所做的決定,從學習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及如何與孩子溝通和互相依靠。文中分享了不同年齡段子女的學習狀況以及和孩子們的相處經驗。
Thumbnail
親子在溝通時,若是大人與孩子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沒有在同一個頻道,恐怕就會演變成雞同鴨講! 呼應我的上一篇文章【先連結情感,不急著處理議題】,今天想接著延續來分享~ 由於最近也在陪伴與協助親子團的家庭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練習如何與孩子正言溝通。 所以當我在閱讀曾端真老師的「克服自卑的勇氣」裡
Thumbnail
每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它考驗的是老師如何在規範與尊重之間取得平衡,也考驗著老師與孩子如何在雙方角力拉拔中各自讓步。 而讓步的目的,是為了讓彼此的學習更向前一步。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最近,大兒子的一些行為讓家裡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這些行為其實並不陌生,甚至我們當年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只是當時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當了父母後,似乎那些曾經被我們看作天真的行為,卻變成了「不可以」的象徵。孩子的叛逆,仿佛提醒著我:現在的自己,已經站在了當年父母的立場上,成了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除了父母對子女的成長影響深遠,小孩從小開始上學去,對著老師同學的時間比起在家的時間更多,一個孩子的好與壞,也跟從小敬重的師長有密切的關係。正面的師生關係可以培養一個自信樂觀的人格,反之,可能造就自卑帶有陰霾的童年,長大後的人格出現問題分分鐘就是上學時埋下的種子。 記起小學初期,史密妻大多數回憶都是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經過這陣子觀察,老師發現幼幼班的孩子們對於自己即將成為小班的哥哥、姐姐這件事,感到非常認同且引以為傲,甚至自己獨立完成事件或是幫助他人的意願也有著大大的提升,也因為這樣,現在無論是在課程中或者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因此激起孩子們內心那顆想變更厲害的心。 下午孩子看見老師正準備打掃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在面對子女學業方面的抉擇過程中所做的決定,從學習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及如何與孩子溝通和互相依靠。文中分享了不同年齡段子女的學習狀況以及和孩子們的相處經驗。
Thumbnail
親子在溝通時,若是大人與孩子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沒有在同一個頻道,恐怕就會演變成雞同鴨講! 呼應我的上一篇文章【先連結情感,不急著處理議題】,今天想接著延續來分享~ 由於最近也在陪伴與協助親子團的家庭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練習如何與孩子正言溝通。 所以當我在閱讀曾端真老師的「克服自卑的勇氣」裡
Thumbnail
每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它考驗的是老師如何在規範與尊重之間取得平衡,也考驗著老師與孩子如何在雙方角力拉拔中各自讓步。 而讓步的目的,是為了讓彼此的學習更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