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道德無專利、怎樣教孩子才叫開明?──《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讀後記2019C9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9.1 道德沒有專利

(http://www.jesusandmo.net/comic/zilch/)(zilch: nothing,即什麼都沒有)
沒有神究竟有沒有道德?西方人竟然辯論了幾百年,實在叫東方人嘖嘖稱奇,也實在太可笑了。在古代,有些人認為要舉行某些宗教儀式,太陽才會天天升起,四季才會如常運行。到了二十一世紀,如果還擔心沒有神就沒有道德,就好像現在還害怕不祭神就沒有日出,一樣荒謬可笑。書裡的案主,不論不信者、離教者,都算不上德高望重,但是循規蹈矩,有守有為,決不是沒有信仰,就為所欲為的。正如古爾德所說,重力理論的爭論不會叫蘋果懸在半空中;信徒認定沒有神就沒有道德,世上照樣有不信神、否定有神而品行高潔的人。於是神學家就拐個彎,拿所謂道德的客觀基礎來瞎纏。Robinson(1964: 2.509)說得好:「事實有爭議,關鍵不在乎能不能論證,而在矛盾的說法,哪一個(事實的)證據強。」神學家的論證再巧妙,也不過是哲學特技或羅素所謂「智慧型垃圾」(intellectual rubbish)。不管信徒多虔誠,道德抉擇的最後裁判仍然是人(Nielsen(1990))。
一句話,事實勝於雄辯。如果信徒想不通沒有神怎麼會有道德,想不通沒有神哪來的道德基礎,應該虛心請教不信的人,而不是一相情願地無知,橫蠻地抵賴,閉着眼睛說沒有。
法國哲學家奧爾巴克(Paul-Henri Thiry, Baron d'Holbach, 1723-89 )有一段話說得再好不過了:
有人問:無神論者為什麼要做好事呢?為了叫自己高興,叫同為人類的伙伴高興;為了過得開心和睦;為了博得別人的感情和尊重。「他不怕神,會怕什麼嗎?」他會怕人;怕別人瞧不起、怕丟臉、怕法律的制裁;總之,他怕自己,怕懊悔,每一個自覺惹恨、可恨的人都怕懊悔。
……至於暗中作惡,他會戒忌,因為怕私下禁不住臉紅,他逃不開自己。1

9.2 開明父母情結

許多不信的或離教的父母都有開明父母情結,好像不該給孩子「洗腦」,不該把無神論「灌輸」給孩子,要讓孩子受宗教的「教育」。那為什麼信徒就可以告訴子女「有神」呢?信徒不但肆無忌憚地給孩子「洗腦」,而且自覺這樣做才是好父母。
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問理由,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大人的結論;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立場、看法,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地告訴孩子,跟他討論,鼓勵他獨立思考,用自己的腦袋判斷,而不是把盲從當道德,把奴隸當善人。
開明不等於無法無天,不等於孩子可以亂丟垃圾、咒罵長輩。開明父母的孩子仍然要守規矩(可能比權威式家庭少),但是孩子可以質疑你的理由。換言之,孩子不能為所欲為,卻可以思所欲思,大人也鼓勵他思所欲思。開明不等於什麼都行的相對主義,因為不同的道德觀點有不同的理由,就不一定同等正確。
離教者Victor的疑惑,反映許多父母對兒童教養的無知。孩子撿起一把泥土要吃,讓他吃吃看嗎?孩子走到懸崖邊,不警告他,不拉他回來嗎?該讓孩子自己判斷,體驗看看嗎?
既然父母知道什麼是理性認可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免得他受苦、受害,這不叫「洗腦」,不叫「剝奪權利、自主權」。孩子從學校回來,問你「世上有神嗎?」不信神的父母不必答說「有些人說有,有些人說沒有,看你相信誰」、「人就是人,他們相信不同的東西」等等蠢話;就好比孩子問你男生可不可以打女生、搶劫、殺人,你不會答說「人就是人,不同的人相信不同的東西」。
Law(2006)討論開明教育和權威教育的分別,澄清了許多連非信徒都誤會的地方,重新肯定了開明教育的價值,很值得父母、老師參考。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9.3 教育還是傳教?

信教的人,不論父母、老師,心裡面想的「教育」徹頭徹尾是「傳教」。
宗教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客觀、全面的認識宗教的本質、各大宗教的概要。我們要學生「知」,進而能「思」,是教育;要學生「信」,而且「不疑」,是傳教,是灌輸,是洗腦,不是教育。
照理說,學校不能傳教,實情卻不一定。英國所有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學生每天都要參加基督教式的儀式。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許多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都是教會辦的,向來都以「宗教教育」的名義,明目張膽地「傳教」。天天祈禱,日日阿門。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站在那些自命道德砥柱的老師的立場,既然福音是好東西,就不叫「掛羊頭,賣狗肉」(賣聖肉?)。但是,不誠實這個罪名是脫不掉的。我問當地的朋友,宗教課上些什麼;他們說小學通常是講《聖經》故事,中學主要就是讀《聖經》,所以大家都把課叫做「聖經堂」(即聖經課)。別的宗教一律斥為異端,從來沒有好好介紹過,偶爾提起都是壞話。香港的基督徒比例高於台灣,這是關鍵。另外,其他宗教很容易被主流學校指為迷信。學生長大後,不管信不信耶穌,卻可能把基督教聯想成知識、西方先進國家的代表,基督教是高級的,佛道等是低級的。1997年大陸收回香港後,情況有點不一樣。尤其十幾年前,香港制定「校本條例」,教會機構齊聲反對,擔心削弱了教會對學校的管控。當然,大陸是另一種不幸,學校不能傳教,但是黨八股卻是另類宗教,而且無孔不入。差不多在香港鬧「校本條例」的時候,南韓也有中學生不肯參加宗教性質的早會而被開除,絕食抗議。
相對來說,台灣算幸運。教會學校遠不如香港普遍,中小學老師也規矩;倒是「故事媽媽」有時候會出事。陳民峰(2016/9/19)提到:基督徒媽媽會趁班導師不在,警告學生不信惟一真神的惡果,學生回家就喊着要砸神像;慈濟的大愛媽媽就恐嚇學生吃肉要下地獄云云。不管怎樣,台灣的校園在宗教上還算「乾淨」。

推薦書目:

Zuckerman, Phil. 2012. Faith No More: Why People Reject Reli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4. Living the secular life: new answers to old questions. Penguin.
──. 2019. What It Means to Be Moral: Why Religion Is Not Necessary for Living an Ethical Life. Berkeley: Counterpoint.
Zuckerman, Phil; Galen, Luke W.; Pasquale, Frank L. 2016. The Nonreligious: Understanding Secular People and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除了《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老問題的新答案》,朱克曼的其他著作都很值得看,這裡特別推薦多人合著的《無宗教:不信的人和不信的社會》。《歸去來兮》和《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都是個案研究,是有學術水準的普及讀物,很適合有興趣的一般讀者。《無宗教:不信的人和不信的社會》的性質卻不一樣,可當作研究指引。朱克曼等回顧學界數十年來「無宗教」研究的結果(書後列了上千的著作),舉凡無宗教者與政治、社會、經濟、治安、道德、團體生活、私生活、身心健康、人生意義等等的關係,一一概述重要的統計調查、研究成果,並加以評論,綜合整理。全書內容詳實,分析周匝縝密、細緻入微,時有洞見,是不可多得的傑作,極富參考價值。
此外,朱克曼9月出了本新書,探討道德的問題:What It Means to Be Moral: Why Religion Is Not Necessary for Living an Ethical Life. 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 * *
Blackford, R. and Schüklenk, U. 2013. 50 Great Myths About Atheism. Wiley-Blackwell.
Law, Stephen. 2006. The War for Children's Minds. Routledge.

推薦網站:

Humanists UK 英國人文主義協會
站裡「答問」(FAQ)的第一部分叫So you think you can live without God? 列了十幾個信徒常問的問題,都有扼要的解答。如果嫌不夠,就看Blackford and Schüklenk(2013)。
協會有很多免費的資料、小冊子可以下載,例如:Humanism: A Short Course
簡介人文主義,非常淺白、扼要。
還有非常多免費的線上課程,最近現任會長生物學家羅伯茨(Alice Roberts)就開了一門課,介紹人文主義者的人生。

1 原文出自Le Bons Sens一書,這裡據Blackford & Schüklenk(2013)引的英譯,中譯了一小段。原文、英譯用斜體的,中譯改用粗體。

引用文獻

Nielsen, Kai. 1990. Ethics Without God.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Robinson, Richard. 1964. An Atheist's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positiveatheism.org/hist/athval0.htm
陳民峰. 2016/9/19. 當宗教的聖善伸入校園時,教育為什麼該把關?.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806/1970114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局外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介紹一些離教名人,例如:洛夫特斯、普賴斯、巴克、斯威尼等;還有一些相關的書籍、網站。
離教很少出於單一因素。根據受訪者的自白,有九大理由:1. 家長。2. 教育。3. 不幸。4. 不同的文化、宗教。5. 朋友、同事、情人。6. 政治。7. 性事。8. 撒旦、地獄。9. 宗教人士的惡行。
演化上,樂觀、悲觀各有優點。一個人多樂觀,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結果,不完全是自主的。現代社會不但宣揚樂觀,甚至把苦難當成祝福,這樣的正向熱是錯誤的。個人成長是受難人從經驗裡獲得的,而不是苦難本身預設的目的,何況不是每一個受難人都成長。盲目無稽的樂觀還會延誤病情,延誤臨終的角色。
壞事發生,就像任何事一樣。苦難有目的、有意義的想法好壞參半:可以叫人得安慰,也可以叫人更痛苦。苦難是基督教教義上的死結。
萬事都有目的、意義,冥冥中有「天意」,是人類共有的錯覺。因為大腦演化而來的認知模式,例如找模式、找蓄意者等,實用而不一定正確,叫我們錯得自然而然,錯得一相情願,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願意相信。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介紹一些離教名人,例如:洛夫特斯、普賴斯、巴克、斯威尼等;還有一些相關的書籍、網站。
離教很少出於單一因素。根據受訪者的自白,有九大理由:1. 家長。2. 教育。3. 不幸。4. 不同的文化、宗教。5. 朋友、同事、情人。6. 政治。7. 性事。8. 撒旦、地獄。9. 宗教人士的惡行。
演化上,樂觀、悲觀各有優點。一個人多樂觀,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結果,不完全是自主的。現代社會不但宣揚樂觀,甚至把苦難當成祝福,這樣的正向熱是錯誤的。個人成長是受難人從經驗裡獲得的,而不是苦難本身預設的目的,何況不是每一個受難人都成長。盲目無稽的樂觀還會延誤病情,延誤臨終的角色。
壞事發生,就像任何事一樣。苦難有目的、有意義的想法好壞參半:可以叫人得安慰,也可以叫人更痛苦。苦難是基督教教義上的死結。
萬事都有目的、意義,冥冥中有「天意」,是人類共有的錯覺。因為大腦演化而來的認知模式,例如找模式、找蓄意者等,實用而不一定正確,叫我們錯得自然而然,錯得一相情願,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願意相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永生戰 人類面臨短暫即逝的生命產生恐懼而起了貪念,於是研發了永生人,其實原理就像是複製人。但複製人,真的是人嗎?這項實驗是否會讓生命變得不再有意義甚至失去價值呢? 《永生戰》並非完全歸類為商業科幻動作電影,以更深入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的道德之作,有著大量文戲與討論生命意義的片段,反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十五年前壓倒李宇鎮姊弟的悲劇,在於兩個青少年無法承擔他們的愛情所衍伸的災難性力量;十五年後的吳大秀擔心的又是甚麼?為什麼他寧可剝奪美度得知真相的權利、並且用催眠將自己的思緒清空為接近植物人的狀態,來維繫這段愛情,而不是面對真相?
Thumbnail
上篇,薩德侯爵《放蕩之災》專論:道德是一種勇氣,而非規範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歐司田,或放蕩之災》這齣戲劇,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其實 — — 真正的道德之所以產生並得以運作,關鍵便是「罪」與「罰」不對等的關係,因為只有這裡面的角色每個都深深感受到心中的「罪」與外在的「罰」無法取得平衡的矛盾感受時,他們
Thumbnail
薩德的《歐司田,或放蕩之災》講述的是一個壞心眼的伯爵想要害死自己強暴的女孩 — — 艾涅斯婷 — — 但最後沒有成功的故事。然而,透過這則故事,我們與其說放蕩之災是指伯爵 — — 歐司田的放蕩與邪惡,不如說,「放蕩之災」,是在指縱慾過度的權力體系所導致的災害。 Photo by Cullan Smi
Thumbnail
市場的問題,就用市場的手段解決它,「滅頂行動」是個市場問題,「降價」也是市場的手段,這也證明要挽救品牌形象,只要將價格降得夠親民有感(如果不考慮短期毛利的話)即可,至於探究消費者的抵制為何這麼快就失守,就是另一個待探討的疑問了!
Thumbnail
三島喜歡極端的美,好像得把自己的身體挑戰到極限,才能體現存在。舞者每天醒來,下床的那一刻感受到痛,覺得自己才活得像樣。三島對心裡分析感到厭煩,覺得「外在的形式其實包含著最多的深意。描寫人的表面行為和太陽底下的事物,反而更能顯露出人性的困境和黑暗面。」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永生戰 人類面臨短暫即逝的生命產生恐懼而起了貪念,於是研發了永生人,其實原理就像是複製人。但複製人,真的是人嗎?這項實驗是否會讓生命變得不再有意義甚至失去價值呢? 《永生戰》並非完全歸類為商業科幻動作電影,以更深入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的道德之作,有著大量文戲與討論生命意義的片段,反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十五年前壓倒李宇鎮姊弟的悲劇,在於兩個青少年無法承擔他們的愛情所衍伸的災難性力量;十五年後的吳大秀擔心的又是甚麼?為什麼他寧可剝奪美度得知真相的權利、並且用催眠將自己的思緒清空為接近植物人的狀態,來維繫這段愛情,而不是面對真相?
Thumbnail
上篇,薩德侯爵《放蕩之災》專論:道德是一種勇氣,而非規範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歐司田,或放蕩之災》這齣戲劇,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其實 — — 真正的道德之所以產生並得以運作,關鍵便是「罪」與「罰」不對等的關係,因為只有這裡面的角色每個都深深感受到心中的「罪」與外在的「罰」無法取得平衡的矛盾感受時,他們
Thumbnail
薩德的《歐司田,或放蕩之災》講述的是一個壞心眼的伯爵想要害死自己強暴的女孩 — — 艾涅斯婷 — — 但最後沒有成功的故事。然而,透過這則故事,我們與其說放蕩之災是指伯爵 — — 歐司田的放蕩與邪惡,不如說,「放蕩之災」,是在指縱慾過度的權力體系所導致的災害。 Photo by Cullan Smi
Thumbnail
市場的問題,就用市場的手段解決它,「滅頂行動」是個市場問題,「降價」也是市場的手段,這也證明要挽救品牌形象,只要將價格降得夠親民有感(如果不考慮短期毛利的話)即可,至於探究消費者的抵制為何這麼快就失守,就是另一個待探討的疑問了!
Thumbnail
三島喜歡極端的美,好像得把自己的身體挑戰到極限,才能體現存在。舞者每天醒來,下床的那一刻感受到痛,覺得自己才活得像樣。三島對心裡分析感到厭煩,覺得「外在的形式其實包含著最多的深意。描寫人的表面行為和太陽底下的事物,反而更能顯露出人性的困境和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