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了解我之所以聽話,是因為我善解人意、有敏銳的觀察力。
小時候的我,因為思考不周詳,沒有能力為自己做選擇,例如:接受他人要求(建議)、拒絕他人要求(建議),因此,在小的時候,接受他人的要求(建議)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我們總習慣抱著學習的心情,面對長輩的話,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不是我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當然,我也不會想怪罪於整個社會的文化與風氣,這是多數人在這個年紀時,必經的成長過程。
而今天,我理解發生這件事、產生這現象,是人之常情,因此,我選擇放下過去對自己的批判,因為不放下也不行,想不到任何能再拿「人之常情」來批判自己的理由。不論與朋友間的談話,或坊間書籍,不難看見越來越多人在討論「乖與聽話」的議題,總在討論「你要聽話,才是乖孩子」的這句話害了自己,現在想想,覺得沒有誰害誰,就算你的過去,確實生長在以「乖」、「聽話」的教育環境下長大,但又如何呢?你不能改變你的過去,但你可以「練習」理解你的過去,思考為何當時的你,不排斥接受乖、聽話帶來的獎勵,坦白說,你的「不排斥、不抗拒」等同「願意、接受」。
不排斥接受「他人稱讚自己乖」作為獎勵,是為什麼呢?有些人不需要獎勵,甚至對「他人口語稱讚」幾乎無感、不為所動,頂多只是會心一笑,但為何這會成為你「再次」接受他人要求(建議)的誘因呢?答案是,因為你需要他人回饋、你需要旁人鼓勵,對你來說,你有易受他人影響、易受環境影響的特質,而這些都是從小就能察覺到的,只是我們在解讀「乖與聽話」議題的過程,過份地將注意力放在「我受傷」的狀況,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討論「我受傷」這件事重不重要,重點在,我們可以「練習」試著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件事,相信你會有不同收穫,也會對認識自己的個性、行為,變得更加客觀。
綜合上述內容,我們可以從「乖與聽話」這件事,了解自己是個需要他人回饋、需要旁人鼓舞、心思細膩、善解人意、擅長察言觀色、有敏銳的觀察力的人,就算沒有實質獎勵,自己也會因為這些話,而覺得獲得能量,甘之如飴的接受他人的要求(建議),這也再次證明,自己對「他人回應」有一定程度的依賴,然而,需要他人回應的這件事情是可以被改變的,不過這點不在本篇重點,之後有機會再拿出來好好談談。
獲得他人稱讚是人人都喜歡的事,無論你是大方的表現喜愛,還是害羞內向的只在心裡頭表現小確幸,甚至是因害怕而抗拒接受讚美的表現,大家對於獲得稱讚表現不一,受影響程度也不一,有些人可以為了「獲得他人認同」而努力,有些人反倒無所謂,他們天生雜念比較少,倒不是說他們有堅硬、強悍的外殼,而是比較專注在自己身上而已,當然,若要說他們是個超級專注在自己身上的主觀人,好像也無違和感,總之,沒有哪種特質比較好,各有所長,你只是比較「客觀」,時常拿相反意見砸自己腳,推薦大家「練習」試著以不同角度解釋一件事,我想你會有不同收穫,什麼都能練習、什麼都不奇怪,共勉之。
▌名詞解釋:
在「我接受他人要求」、「我接受他人建議」這兩句話中,還是有些差異。
「要求」較偏向負面詞語,他人未經你同意、未與你事前商量,單方面地向你提出執行某事的計畫、方案,乍看之下以為這是「建議」,有時讓人以為這是「教學、提點」,但實際上帶有些「指示、吩咐」的意味,儘管沒有任何白紙黑字的約束力,但礙於他人使用的語氣、文字,或是情緒壓力、人際關係壓力,儘管這壓力不少時候,是來自自己的想像。總之,你最後抱持著些許困惑、懷疑的心情應允,也就是,硬著頭皮答應。「建議」則是中性的詞語,字面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