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阿德勒的生平,在教科書Corey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驗第三版如此描述:「一個努力反抗命運捉弄,致力塑建自已生命藍圖的典範。」
我想起前陣子畢業季剛好有一則在臉書上被分享數次的貼文,那是一篇演講內容,會在此刻想到那篇演講,是因為當事人最近因為細故被媒體瘋狂報導,但在此我們不談新聞裡的事件,讓我們就單單來談談那篇演講中阿德勒的影子。
那是一位受邀到台師大2019畢業典禮演講的傑出校友,搜尋她的名字,出現「屏東女孩扛百萬學貸,勇闖紐約成《英雄聯盟》暴紅推手...」這樣的標題連結,現在她是一名旅美設計師,她告訴學弟妹:「30歲以後,我發現世界是公平的,你的選擇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
這是很勵志的演講,當中在外國的生活艱苦也令我佩服,但我也有看到有網友留言說,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也有人認為,只要家裡不需要她負擔經濟,其實她便比其他人幸運許多,因為他們認為,有學貸、要打工的人比比皆是。
這讓最近在讀阿德勒理論的我,不禁想到:會不會阿德勒所謂的「努力對抗命運」也是如此呢?
我想,阿德勒算是成功的,他克服了一開始的學業落後,考上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後來更開創了屬於大眾的個體心理學,這算是滿勵志的故事,就跟台師大那則演說一樣。
然而,我發現阿德勒所談的他個人的劣勢,似乎多為身體疾病與課業挫折,而較少對他的家庭社經地位及經濟情形有所著墨。這讓我猜想,也這他在這方面算是沒太大的困難。我們先假設若這個猜測是真的,那麼,阿德勒與其他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或者是所謂的失功能家庭的孩子,便是在不同的起跑點上了。
於是,阿德勒所主張的「世界是公平的」,是否對有些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呢?
我想起社會心理學中歸因理論所說的「公平信念的偏誤」:我們在判斷別人行為的動機時,傾向重視內控大於外控;即認為一個人的處境是他所能控制、選擇的。這樣的說法似乎會讓人們更加的認為,某些人之所以貧困或失敗,一切都是導因於他們自已的不努力所致。
這樣,真的公平嗎?
有時候我覺得,成功與否、善與惡,未必全可歸因於個人能力或品德,而是與「際遇」有關。就像我曾在文學小說所看過的一段文字「善與惡是同一張面孔,端看他處於什麼脈絡。」
一個人的成功固然與努力有正相關,但卻也難以排除,當中也許也有些「幸運」的成份在。
那麼,我們究竟要相信誰說的呢?
這個世界中,是否真有所謂的事實?
或者,一切就像拼圖一樣,我們所看到的,常常只是被打碎拼圖當中的一小片。
我想,有些部分,是我們能選擇的、是公平的;但有些部分,則是我們無法抵抗的,是不那麼公平的而無力的。
也許,經由人生的推移,大家能去驗證,像阿德勒所稱的「世界是公平的」是否為真?又或者,到時我們所經驗到的公平,已經是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上所得的結論了呢?
不管如何,若阿德勒這樣的理論能對世界中的一些人產生益處,給予他們鼓勵與所謂的「正能量」,我想那便為美,而且是值得稱許的;
然而,若以這個主張來責備世界上不那麼幸運的人,那我們便可能拉近了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