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HOW、而不是WH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何做」會產生方法、「為什麼」會產生戰犯
某天,下午大約四五點,我幫一位年輕人做了一場諮詢。
他的母親,在他來找我諮詢前大約一個小時前住院。病因是什麼?當時來找我的他,並不是很清楚
而他,晚上正有一份商業合約要談,在時間上就已經先卡到了。
在他還沒來得及弄清楚母親的病因前、工作上的資訊和聯絡又開始大量插進他的大腦
然後他一邊處理這些工作時,一邊不斷產生聯想:「我的母親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這些厄事都發生在我身上?」
接著,他聯想起患有精神疾患的另外一位親戚、想起酗酒離家的父親、想起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
最後,他想起「因為他是長子。」
你可以想像,他這一系列的思維順序的交織,層層疊疊,在最後想起自己是長子的同時,能夠產生怎麼樣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但這時候我們從第三者角度來剖析一下:
親戚有心理疾患不是突然、酗酒離家的父親、不是突然,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自然也不是突然。
這些是早就存在他生活中的現狀,而他一直以來也都處理得很好,情緒內在也始終處在平衡的狀態。
突然發生的要素:只有母親住院這件事情而已。而恐懼由此生。
傳統道德觀中,「長子要背負一切家人照顧的責任和義務」。而認知失調的扳機則是在這裡扣下
解讀是為了增加生存經驗,所以在解讀事物的時候大腦會不斷聯想,以其觸發更多的神經鍊
人腦對於資訊的學習是來自於點、線、面三個階段。
「點」是指單一知識、「線」則是找出將這個知識併入其他已經理解的「資訊組」、面則是透過三四個資訊組,建構處理一件事情時會運用的框架。
學習新知時,從點到面、運用的邏輯更高層級、觸發神經鍊越多,越能理解、越容易進入大腦長期記憶、越會容易產生感受。
回到上面那位年輕人。當他開始思考「為什麼都是我遇到這些事情?」大腦真的就會往這些方向去找尋答案。
接下來的思路發展你我都猜得到了啊!關於「為什麼」的這個問題,最後不外乎就是怪罪外在、或是怪罪自己了。而顯然的,母親住院這個問題,怪罪自己或外在,都不正確。
************
在心理工作中,其實大部分個案的受困狀態,往往都跟上面的思路脫不了關係。
聚焦在「為什麼」大腦就會給你為什麼的答案,即便這個答案完全不合邏輯。但大腦得生成這個答案給你,你的內在平衡才會通過、也才能繼續下一步行動。
這也造就個案為了平衡事件、反而產出太多無謂的聯想,例如:「一定是我家風水有問題,才會老是被小人陰」、「絕對是她看我不順眼,才會在工作上處處針對我。」
痛苦都來自於對未知的過份聯想
這根本就是確認偏誤。
那該如何避免確認篇物的產生、避免這類型的痛苦再重演呢?老生常談一下,聚焦在「如何做」的確比較有效一點。
聚焦在「如何做」大腦也會產出一些辦法。沒錯,他也是會有一些不太合邏輯的產物,但至少離解決問題而言,這條思路是比較近的。
怎麼說呢?
你知道我們人其實是不太動腦---我說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太動腦的唷!?
我們會習慣調用類似的經驗,用曾經有效的辦法、來處理眼前這個問題。即便這個問題在今天遇到之前,根本沒有可以拿做參考的類似經驗。大腦也會強塞一個給你。
而聚焦在「如何做」大腦就會東拼西湊、開始運用創意,把多個資訊拆開重組、找尋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你看,一開始的「如何做」大腦都會產出一些胡說八道的內容。但繼續保持思考,會看到產生三到四種的新方式。
***********
回歸年輕人的媽媽。家人緊急住院當然會擔心、會難過。持續聚焦在「為什麼」將會得到一堆檢討性的答案。「因為你沒有關心母親」、「因為你不是個孝順的兒子」
過分一點的自虐型大腦解讀:
「因為你是個自私的人、你眼裡只有自己」、「因為你重來只顧著自己舒服、從不考慮疼愛妳的家人」。
瞧,當事人大腦持續產出這種答案,對事情完全沒有幫助
如果聚焦在如何做,正式進入思考神經鍊,大腦會進入的是:「病因是什麼?我該如何照顧好她?」、「如果媽媽住院時間拖長,我會需要多少錢來照顧這段時間?」、「如果我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她,兄弟姊妹有誰能夠支援這件事情?」
哪種方式對處理突發事件會比較有效?高下立判。
#歡迎大力分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NLP、心理學出發 看到生活中 所有瘋狂跟浪漫 都跟大腦的非理性運算有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檢核系統就是check point,一份人工事件的完美處理,其實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多個大腦檢核點達成後的產物。而你我的大腦裡都有這個玩意兒。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搞得我像退冰的火鍋,晚餐想吃涼爽一點,於是就跟女朋友去吃爭鮮壽司。
檢核系統就是check point,一份人工事件的完美處理,其實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多個大腦檢核點達成後的產物。而你我的大腦裡都有這個玩意兒。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搞得我像退冰的火鍋,晚餐想吃涼爽一點,於是就跟女朋友去吃爭鮮壽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習慣把「未解之謎」放在心中,可能是5、10年或以上,直到時機成熟時,大腦會突然想起久遠的謎,搭配當下的情境而在偶然中解開謎底。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神奇」?可能要追溯到研究所,突然想起「為什麼實習的時候,明明都按照指導老師的步驟,但在與情緒障礙學生對峙的時候,他卻把桌上的電筒扔向我?」
Thumbnail
分享一個內耗的主題,我們常常為了他人想太多,腦子停不下來的問自己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對方那個舉動的意思是什麼?是我說了什麼讓對方這樣做的?對方到底這樣的行為有何意圖?當100個為什麼在腦子裡運作的時候,最可能的情況,往往都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事情的真相,如經過分析,排除掉對方有意圖傷害我們的舉動以外,只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習慣把「未解之謎」放在心中,可能是5、10年或以上,直到時機成熟時,大腦會突然想起久遠的謎,搭配當下的情境而在偶然中解開謎底。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神奇」?可能要追溯到研究所,突然想起「為什麼實習的時候,明明都按照指導老師的步驟,但在與情緒障礙學生對峙的時候,他卻把桌上的電筒扔向我?」
Thumbnail
分享一個內耗的主題,我們常常為了他人想太多,腦子停不下來的問自己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對方那個舉動的意思是什麼?是我說了什麼讓對方這樣做的?對方到底這樣的行為有何意圖?當100個為什麼在腦子裡運作的時候,最可能的情況,往往都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事情的真相,如經過分析,排除掉對方有意圖傷害我們的舉動以外,只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