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依戀型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依戀型態

每個人從小與照顧者的相處模式,
會在過程中逐漸形成三種不同的形態,
分別是安全、焦慮、逃避。

這種性格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
可以稱它為依戀型態,也可以稱為是內隱的習慣。


無法改變的習慣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著其中某一個型態,
或是認知到自己是哪一種型態,
卻覺得這是無法改變的,
就連我也曾經這樣認為。

看了一些書跟資料給的建議都是要多跟安全型的人相處,
直到有一天,我才突然發現,
依戀型態既然是跟照顧者的相處模式養成的,
那是不是也可以歸類為一種習慣呢?

只是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我稱它為內隱習慣,
習慣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
因為那時候我們還小,還沒有足夠的心智,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既然知道它是一種習慣,那就有辦法改變。

如何改變

我自己是逃避型的(雖然我也沒有很想變成安全型),
但是安全型的人確實有很多好處跟優點,
所以從我意識到這是一個習慣之後,我就決定要改變這個習慣。

很多建議都是要去接觸安全型的人,
可是對於逃避型來說還是有點困難,
所以我開始思考碰到某些問題時,安全型的人會如何面對,
然後漸漸地去使用安全的人會使用的方法,
也漸漸的變的跟以前不一樣。

非安全型的優勢

我覺得從逃避或是焦慮轉為安全型的人,
都比安全型的人更具備某種程度的優勢,
以我來說雖然我可以說我是安全型,
但我也不會去抹滅我逃避的特性,
原本的這個依戀型態讓我能夠好好地度過以前比較困難的時段,

而且因為原本就是逃避型,所以也能保有原本的優點,
接著吸收安全型的優點,這是原本就是安全型的人所辦不到的事情。

直面自己的內心

只要是習慣就有辦法改變,
不管是逃避或是焦慮,都有某些心理上需要處理的問題,
隨著我們不斷的去嘗試安全型,會逐漸的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這也是一條面對自己的路,
雖然這條路並不一定好走,但是走完真的會快活許多,
因為我們並非注定是這樣,我們是有能力改變自己的,
也許我們從小並沒有被好好的照顧,
但我們其實是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
只要你願意相信自己,好好的面對自己的內心。

謝謝你的觀看!

如果你有一點收穫,希望你到下方幫我按個贊或留個言讓我知道。
想要贊助我個人也可以!(街口支付方格子
除了加密貨幣之外,也會分享一些我認為不錯的書以及一些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一天朋友突然問我:如果你財富自由之後還會這麼努力嗎? 我愣了一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因為對我來說,我覺得我自己並沒有很努力, 但是她這一句話一直停在我腦海裡。
學會複利讓自己早點達到拐點, 學會審視自己的退休計畫,讓自己在衝動購物前好好想一想, 提早退休,真的不是不可能,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面對問題的方式套用在別人身上, 別人也是如此,因為每個人都是以己度人的,
24小時要回來點擊!
還沒想清楚前,盲目跟風只會讓自己更難前進, 所以,今天要來推薦一本不推薦你看的書。 (對,就是不推薦你看的)
安全圈的加成與邀請加成是分開算,因此一定要記得設定安全圈,我的邀請碼lin256。
有一天朋友突然問我:如果你財富自由之後還會這麼努力嗎? 我愣了一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因為對我來說,我覺得我自己並沒有很努力, 但是她這一句話一直停在我腦海裡。
學會複利讓自己早點達到拐點, 學會審視自己的退休計畫,讓自己在衝動購物前好好想一想, 提早退休,真的不是不可能,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面對問題的方式套用在別人身上, 別人也是如此,因為每個人都是以己度人的,
24小時要回來點擊!
還沒想清楚前,盲目跟風只會讓自己更難前進, 所以,今天要來推薦一本不推薦你看的書。 (對,就是不推薦你看的)
安全圈的加成與邀請加成是分開算,因此一定要記得設定安全圈,我的邀請碼lin256。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依戀理論中的四種依戀類型,包括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附,並提供了對應的人際關係建議。瞭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並在需要時尋求適當支持和協助,以促進更健康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依戀理論中的四種依戀類型,包括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附,並提供了對應的人際關係建議。瞭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並在需要時尋求適當支持和協助,以促進更健康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