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20240413
我的超隨性寫作(是指時間安排)是因為圍繞著我的超不隨性育兒生活(也是指時間安排),姊姊從8點失眠到10:30,所以我就從10:30睡到02:30,這是被小孩訓練出來的無比精確的四小時一段式睡眠。奇怪的是,人在半夜醒來就會無比清醒,可能是原始人基因吧。一般來說,我就會躺在床上享受我的身體放廢,頭腦放飛,直到再次睡去。但今天想到我還有東山鴨頭沒有吃完(大概有一年沒買過,老闆生意太好,不想排隊就沒得吃),就爬起來吃,吃完後想說我今天的文章呢?我本來是要寫《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一書中的《依賴型人格》,糟糕,我把它遺忘在辦公室了~
對了,遇到這種裡面每一章幾乎都可以獨立的書,我會拆書。我當年就是這樣讀藝術史,然後一學期沒去上課,最後高分通過考試。所以真的,不要對書的實體有迷戀,那不過是個載體,能最大化發揮載體本身的作用,它本身應該也會感到開心(積極投射+逆向情勒)。該拆就拆,該畫線就畫線,該筆記就筆記,偶爾當枕頭用應該也是可以,不要拿來當武器就好。
雖然我忘記帶回「依賴型人格」那一章,但我從我的書架上找到另外一本在講同一個主題的書,蘇絢慧的《慣性討好》,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者,她的書很多不難找到,每本都不惜筆墨,用文字耐心的陪伴和療癒讀者,有著非常細緻的同理心。
如果用一句話講完這個主題的話,那會是「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問問自己,也感受一下別人,這樣在我們想要建立和經營各種人際關係的時候,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動機與出發點,就好像開車上路前系緊安全帶,同時也要注意路況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想要大致的了解造成關係困境的各種人格障礙類型,你可以閱讀《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如果你想要更細緻的處理關係裡的「依賴」與「獨立」的議題,就可以讀這本《慣性討好》。
這本書提供的線上測試:我有討好傾向嗎?
在人際關係的設想中,可以依據「廣泛性的人際關係」和「重要且在乎的對象」分別做檢測。意思就是說有的人可能會在廣泛性的人際關係,比如職場,和在重要且在乎的對象,比如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是有差異的。
這本書分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扭曲的善良」深入的剖析了個體在成長歷程中的家庭處境,是如何一步步形塑出慣性討好的性格;這部分我覺得可以補充閱讀《我們不欠夫父母什麼》。
第二篇章「觸摸討好原傷,走出心理迷宮」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的慣性討好背後的心態,鼓勵花時間梳理並追求自我成長;可以補充閱讀《自私的藝術》。
第三篇「重建正向關係,創造彼此平等的心理地位」向慣性討好者給出實際的建議,以期重新建造正向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