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劑:慣性討好與依賴型人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編號20240413

我的超隨性寫作(是指時間安排)是因為圍繞著我的超不隨性育兒生活(也是指時間安排),姊姊從8點失眠到10:30,所以我就從10:30睡到02:30,這是被小孩訓練出來的無比精確的四小時一段式睡眠。奇怪的是,人在半夜醒來就會無比清醒,可能是原始人基因吧。一般來說,我就會躺在床上享受我的身體放廢,頭腦放飛,直到再次睡去。但今天想到我還有東山鴨頭沒有吃完(大概有一年沒買過,老闆生意太好,不想排隊就沒得吃),就爬起來吃,吃完後想說我今天的文章呢?我本來是要寫《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一書中的《依賴型人格》,糟糕,我把它遺忘在辦公室了~

對了,遇到這種裡面每一章幾乎都可以獨立的書,我會拆書。我當年就是這樣讀藝術史,然後一學期沒去上課,最後高分通過考試。所以真的,不要對書的實體有迷戀,那不過是個載體,能最大化發揮載體本身的作用,它本身應該也會感到開心(積極投射+逆向情勒)。該拆就拆,該畫線就畫線,該筆記就筆記,偶爾當枕頭用應該也是可以,不要拿來當武器就好。

雖然我忘記帶回「依賴型人格」那一章,但我從我的書架上找到另外一本在講同一個主題的書,蘇絢慧的《慣性討好》,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者,她的書很多不難找到,每本都不惜筆墨,用文字耐心的陪伴和療癒讀者,有著非常細緻的同理心。

如果用一句話講完這個主題的話,那會是「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問問自己,也感受一下別人,這樣在我們想要建立和經營各種人際關係的時候,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動機與出發點,就好像開車上路前系緊安全帶,同時也要注意路況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想要大致的了解造成關係困境的各種人格障礙類型,你可以閱讀《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如果你想要更細緻的處理關係裡的「依賴」與「獨立」的議題,就可以讀這本《慣性討好》。

這本書提供的線上測試:我有討好傾向嗎?

在人際關係的設想中,可以依據「廣泛性的人際關係」和「重要且在乎的對象」分別做檢測。意思就是說有的人可能會在廣泛性的人際關係,比如職場,和在重要且在乎的對象,比如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是有差異的。

這本書分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扭曲的善良」深入的剖析了個體在成長歷程中的家庭處境,是如何一步步形塑出慣性討好的性格;這部分我覺得可以補充閱讀《我們不欠夫父母什麼》。
第二篇章「觸摸討好原傷,走出心理迷宮」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的慣性討好背後的心態,鼓勵花時間梳理並追求自我成長;可以補充閱讀《自私的藝術》。
第三篇「重建正向關係,創造彼此平等的心理地位」向慣性討好者給出實際的建議,以期重新建造正向的人際關係。


avatar-img
5會員
63內容數
爬梳內在情感體驗,有一千零一種方式, 探討生而為人的幸福感,有一千零一個故事, 文字,圖畫,影像,還會有什麼? 讓漂浮的精神母艦成功著陸到美麗的星球表面, 雖有歐威日的砸坑式降落,但也常有挖到寶的高光時刻, 所以臉常常是黑的,眼睛卻永遠是亮晶晶的。 噠啦! 歡迎來到達拉的寶藏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達拉的寶藏 的其他內容
我想寫的比我能寫的多,比如最近的黃子佼事件,但我還是先寫「情緒暴力」好了,事件總是層出不窮,不如打好基礎。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及情感運作機制,是愛自己,愛別人的基礎。
與時間賽跑:總想做得更快,在有限時間內做最多的事情;沒有耐心,不能忍受拖延。 競爭意識:即便是在聊天或休閒活動等日常活動中,「想贏」的企圖心依舊很強。 全心投入:工作賣力、用心
如果你過著『倍感艱辛』的生活,長期感受不到快樂,已經對快樂不再心懷期待,請尋求幫助。或者你身邊有一個人長期感受不到快樂,不知道快樂的感覺是什麼,對自己的生活或事業規畫望之卻步...
『人格障礙是一種光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界線。一般而言,會造成關係困境的人格障礙,多半都是因為其存在於光譜的「最左」或「最右」;這群人無法和大多數的人格產生交集,他們就好比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人一樣。』
作者認為與其花很長時間要求自己讀完一本書,而且常常還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讀完,不如在限定的時間內多讀幾次,反而會讓你更有收穫。這就是《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一書中推薦的讀書方法。
用月光取暖,這個題目盤繞在我心頭有一段時間了,不知為何,也許是因為不斷湧現的「正面」「正能量」的說辭讓我直想逃離。如果離開了照耀世間萬物的太陽,我該往哪裡去呢?
我想寫的比我能寫的多,比如最近的黃子佼事件,但我還是先寫「情緒暴力」好了,事件總是層出不窮,不如打好基礎。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及情感運作機制,是愛自己,愛別人的基礎。
與時間賽跑:總想做得更快,在有限時間內做最多的事情;沒有耐心,不能忍受拖延。 競爭意識:即便是在聊天或休閒活動等日常活動中,「想贏」的企圖心依舊很強。 全心投入:工作賣力、用心
如果你過著『倍感艱辛』的生活,長期感受不到快樂,已經對快樂不再心懷期待,請尋求幫助。或者你身邊有一個人長期感受不到快樂,不知道快樂的感覺是什麼,對自己的生活或事業規畫望之卻步...
『人格障礙是一種光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界線。一般而言,會造成關係困境的人格障礙,多半都是因為其存在於光譜的「最左」或「最右」;這群人無法和大多數的人格產生交集,他們就好比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人一樣。』
作者認為與其花很長時間要求自己讀完一本書,而且常常還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讀完,不如在限定的時間內多讀幾次,反而會讓你更有收穫。這就是《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一書中推薦的讀書方法。
用月光取暖,這個題目盤繞在我心頭有一段時間了,不知為何,也許是因為不斷湧現的「正面」「正能量」的說辭讓我直想逃離。如果離開了照耀世間萬物的太陽,我該往哪裡去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情感依賴的反思。透過回顧過去與自我對話,瞭解到自己在情感上是極度依賴的人,需要學會支持自己、陪伴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文章強調個人在情感上的責任,而不是一直依賴和索求他人的支持和愛。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原來我是一個焦慮 內耗的人,獨一獨二 僅此而已。 內耗的人就是不斷地需要吸取別人的能量,來滿足跟緩解自己的焦慮感,以為我這麼多年一直覺得我自己是內向的人 ,其實我是不斷的需要外界 跟身邊的人不斷給我提供能量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感。 「不管他身邊有誰 他就是不愛我」 曾經的我想著他會對其他的女人有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在身旁總有這種人~ 用自己的專長去說服他人依照所想行事, 明言中在提升他人價值, 暗思中掌控他人的定位, 一言一行自我感覺良好, 因他人不願與他關係忿爭, 卻一步一步地暗傷關係。 言多必顯他:不安、恐懼、證明 行為必顯他:控制、鬥爭、委屈 執著他亮眼的成果不放, 過往的成就,是昨天的事; 今天事是當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為何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來聊聊這種「被需要感」可能對自我帶來的影響,以及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平衡和原則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越了解自己,越清楚自己很需要大量的獨處空間。但跟夥伴同住的這三年,偶爾會有下面這個狀況:有時候當他晚上很忙的時候,如果剛好加上我壓力比較大,我便會無意識地特別想要他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甚至是一直黏著他。(明明我也很需要空間吶!但還是一直想黏著他)因為他也是高敏感人,所以很快就會感受到這個張力,有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Thumbnail
四十九、撕下標籤吧 一個人依附在他人身上久了是很容易失去自我的,但一個人獨立久了會變得沒有人性。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可能會有有人埋怨是現實生活把我變成如此,但我還是認為很多時候是我們錯把別人的善意太當一回事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情感依賴的反思。透過回顧過去與自我對話,瞭解到自己在情感上是極度依賴的人,需要學會支持自己、陪伴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文章強調個人在情感上的責任,而不是一直依賴和索求他人的支持和愛。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原來我是一個焦慮 內耗的人,獨一獨二 僅此而已。 內耗的人就是不斷地需要吸取別人的能量,來滿足跟緩解自己的焦慮感,以為我這麼多年一直覺得我自己是內向的人 ,其實我是不斷的需要外界 跟身邊的人不斷給我提供能量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感。 「不管他身邊有誰 他就是不愛我」 曾經的我想著他會對其他的女人有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在身旁總有這種人~ 用自己的專長去說服他人依照所想行事, 明言中在提升他人價值, 暗思中掌控他人的定位, 一言一行自我感覺良好, 因他人不願與他關係忿爭, 卻一步一步地暗傷關係。 言多必顯他:不安、恐懼、證明 行為必顯他:控制、鬥爭、委屈 執著他亮眼的成果不放, 過往的成就,是昨天的事; 今天事是當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為何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來聊聊這種「被需要感」可能對自我帶來的影響,以及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平衡和原則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越了解自己,越清楚自己很需要大量的獨處空間。但跟夥伴同住的這三年,偶爾會有下面這個狀況:有時候當他晚上很忙的時候,如果剛好加上我壓力比較大,我便會無意識地特別想要他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甚至是一直黏著他。(明明我也很需要空間吶!但還是一直想黏著他)因為他也是高敏感人,所以很快就會感受到這個張力,有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Thumbnail
四十九、撕下標籤吧 一個人依附在他人身上久了是很容易失去自我的,但一個人獨立久了會變得沒有人性。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可能會有有人埋怨是現實生活把我變成如此,但我還是認為很多時候是我們錯把別人的善意太當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