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又是一波轉職潮,你是否也受夠了職場鳥氣,準備年後丟辭呈?記住,率性離職前先問問自己,是因為和老闆處不好、薪水少、常加班 ? 還是自己能力不足?抗壓性低?離職原因百百種因人而異,重點是,要認清自己問題,否則走到哪,問題就永遠跟隨著你。
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誠實說出真正離職原因,以免自曝其短,但面對這個轉職面試必問題目,你要做足準備,才能快速贏得面試官信任。為什麼面試官明知道可能被騙,還是必須提問離職原因?因為對於用人主管來說,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判斷求職者適不適合這份工作,大都可從過去工作經歷、表現判斷其專業性,但了解離職原因有助於探究求職者個性、工作態度。例如,如果求職者只是一昧地抱怨前公司主管能力差、公司待人不公,面試官會初步判斷,求職者向上管理能力不足。
信昌是個專業電腦工程師,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一直待在現任公司,沒日沒夜加班是常態,經常到國外出差讓信昌每天只專注在工作上,年過40的他忙到沒時間和女友辦理婚事,父母時常催婚讓他很苦惱。其實信昌目前工作駕輕就熟,薪水也算水準之上。過年後,他開始進行「成家」這件事,同時他起心動念,希望換個高階職務、薪資更好,穩定且不需出差工作。
工作專業上,信昌表現不錯,可惜他沒有帶業務經驗,接獲第一個面試是份業務主管工作,他自認資歷有些不足,但讓他感到緊張的是,不要加班、出差這件事不知是否可以主動提出。缺乏面試經驗的他,希望可以請教有轉職面試經驗前輩,給他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轉換離職原因為未來發展的動力
大多數的人不論是自願或被迫離職,總是自我防禦、怪罪到別人身上,其實對自己最有利的作法是真正厘清為何想離職,並準備好說辭,確保在短時間內說服面試官;如果無法面對自身離職問題並進一步改善,離職的情況恐怕會一再發生,無法自圓其說。
在此建議信昌,可以運用幾個原則,將離職原因,轉換為未來職涯發展動力:
1. 基於誠信不要欺瞞,但可選擇有利自己部分多加說明
大多數人都不擅說謊,尤其在面試緊張氣氛中,很容易表現不自然、說出自相矛盾離職理由,所以建議信昌以誠信為原則,可以用迴避方式,針對自己不利之處盡量不提。離職不外乎希望有更好職務、有更好薪水、或因家庭因素需要轉換一個較穩定的職場,請把重心放在如何規劃自己未來的職場發展。如果面試官真的提及加班、出差需求,信昌僅須回應「配合公司政策」就好。
2. 不要抱怨前主管、前東家
即使你對於現職工作內容、薪水不滿意,千萬不要歸責於或惡意批評前主管、公司。面試官不想聽到的字眼就是批評、抱怨,會認為你藉由批評來遮掩自己能力不足,你不會向上管理,是個要求過多員工。面試官和用人主管會合理懷疑,你以後進入公司會繼續批評抱怨。
3. 淡化主要離職原因
建議信昌可以表達過去因為工作負荷,造成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同時因有成家計畫,希望可以避免過多加班、出差。或者,你希望可以轉職晉升、提高薪資水準,你可以說明因大環境因素,造成公司無法在市場上競爭,導致組織萎縮、員工發展受限,為了追求自己成長,也希望給家人帶來更好生活,所以選擇轉職,擔當更多責任。同樣的問題,如果你是站在面試官、用人主管角度做說明,較能在短暫面試中獲得信任。
4. 強化自身職場優勢
信昌最大的優勢是穩定度、專業度、工作配合度,也許有些面試官會質疑他的工作內容單一、沒有變化性,他可以回應:「單一專業工作最重要就是細節、耐心和全心投入」,不須反駁,只強調自己有利部份作說明,面試官會留下好印象。
5. 善用「成家立業」的時機
「成家立業」在人生中是個大決定,代表信昌將進入另一階段。如果他可以將這決定和氛圍,營造成自己會變得更成熟、更負責任、更投入的形象,相信可以提升面試官對他的信任度。
面試官希望雇用的是 <最適合人才>
我們通常認為,面試官一定會選擇最有能力、最出色求職者,但經驗告訴我,不管是人資或用人主管,他們最想雇用的是能夠融入組織,在公司有好發展,並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人。有些求職者能力很強,在面試中卻態度傲慢;有些雖然經驗稍嫌不足,卻謙卑有禮,不斷表達願意學習貢獻。
多元職場能力、資源整合力,是近年來用人主管越來越看重的工作能力,這是因為科技快速發展、消費行為不斷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必須跟上時代變化、創新,當然我們的職場能力、優勢也必須隨時更新。
想要離職時,就是最好的自我檢討時機
不當的離職,即使運氣好找到工作,也可能因相同因素再度離職;如果轉職後,自己能夠提升能力,改變工作態度,並從離職過程中得到學習,這樣的轉職才是值得的。不經思量離職,對日後職涯發展會有重大影響,你一要做好自我評估,包括:我的能力足夠嗎?老闆真得不喜歡我嗎?薪水低嗎?公司發展沒有前景嗎?或者,我只是意氣用事?
一份好的工作,除了可以提供經濟援助,還帶給我們成就感;職場中我們可以結交志同道合朋友,有機會認識傑出先進,接觸到最新知識。一天有1/3 時間我們都花費在工作上,選擇一個完善、可以發揮專長工作環境是重要的。不論最後你是否選擇提出辭呈,轉換新的工作跑道,我們都要檢視自己,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更多職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