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創造改變的三把鑰匙

2020/09/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有很多朋友在學習心理學的技能,將其應用在改變自己、改善人際關係、進行親子教養或是班級經營時,常常會說:「這個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另一句常常聽到的是:「這個很難,我試過了,但是我做不到!」,或是:「上完課感覺能量滿滿、可以控制情緒一陣子,但是不久之後,又回到原來的狀態了!」在這些語句背後可以感受到不少的挫折、沮喪和無力感,甚至想要放棄了。
要怎樣才會做得到?
大部分人都習慣於認知層面的學習,就像在學校中聽課、看書與考試的傳統學習模式,而忽略了重要而深刻的學習與改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否則就會落入「知道」但卻「做不到」的習慣模式中。所以,不僅僅在認知層面需要開放與理解,更要在情感上有著正向、好奇的狀態,才能帶來真正的學習與體驗。之後,還要將這樣的學習帶入生活中練習與實踐,最後才能成為我們「做得到」的能力。以下我將這樣「全身心」的學習,分為三個部分,並用「腦」、「心」、「身」作為「三把鑰匙」的隱喻來進一步說明。
創造真正成長與改變的三把鑰匙:
由「腦」、「心」、「身」循序漸進的改變
1. 腦:作為「觀點、想法、信念」的隱喻
我們大腦的思維能力是很強大的,它讓我們脫離動物世界,脫離當下而進入到過去和未來,形成人類的文化、社會與科技各個層面長足的進展,這也是大部分人在學習時,誤以為在認知層面了解就足夠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的認知層面抱持著懷疑與批判,就很難在情感或情緒上產生正向的體驗,因為頭腦將會成為一個禁止、壓制自己深入體驗的守門員。
因此,讓頭腦在認知層面上接受合理的理論(如:體驗感受的重要性),允許自己內在的經驗,包括感受、渴望得以有機會被自己體驗,才能創造一個與過去不同的學習模式。
2. 心:作為「感受、情緒、情感」的隱喻
如果大腦思維(第一把鑰匙)做好準備,允許自己有深入的體驗而不害怕、不逃避,那麼就有機會用更安全與舒適的方式,體驗到我們內心複雜的情感或情緒(第二把鑰匙),明白改變自己的關鍵性因素。這裡遭遇到的挑戰是過去成長經驗的習慣模式,比如:厭惡或害怕某些情緒經驗。如果「腦」和「心」可以平等合作,就能夠創造新的體驗與轉化,就像是銀行地下室的保險箱,需要租用保險箱的用戶和保險箱的管理員各別持有的一把鑰匙,同時開啟才能打開特定用戶的保險箱,我們的學習也是需要在思維與情感的同步與合作之下,才能有真正的轉化。
3. 身:作為「實踐、練習、行動」的隱喻
如果前兩把鑰匙創造了學習上的體驗與轉化,那麼接下來需要將這樣的學習穩固下來,形成我們新的習慣,我們的生活或生命將會有長遠的正向轉變。
許多朋友在工作坊中有著很好的體驗,帶著很高的能量回去,但後來卻又逐漸的回到日常的習慣當中,也因此感覺到相當大的挫折與自責。根據過去的了解,很可能是以為在課程中改變的效果就會在生活中直接呈現出來。的確,藉由工作坊中所感受到的高能量狀態,會在生活中有著不錯的短期效果,但是工作坊是一個理想的實驗性情境,回到現實生活,會有更加複雜或困難的情境需要面對,這並不容易。又或者對自己有著過高的期待,一旦沒做到就會有很強烈的自責。
因此,回到生活中遇到挫折、挫敗時,若能不自責、不放棄,堅持的練習與實踐,將會成為創造改變的最後一把鑰匙。
張天安
張天安
心理教育的獨立工作者 薩提爾模式工作坊講師 諮商心理師認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