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展覽|文本取自於生活,弄髒雙手是一種浪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一年看的展覽不多,從大學時期培養的看展興趣到現在,從未記錄過看展的想法,也沒有在看展後再去做更多的survey。

如果閱讀的終點是書寫,我希望看展也是。

raw-image

二二八這天,天氣很好,趁著兩個約會之間的空閒去了一趟北美館。

當前有三個即將結束的展覽,分別是以下三個:

董陽孜:行墨》2019/12/14 – 2020/03/08

小說:雙城計畫》2019/11/16 – 2020/03/01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2019/11/30 – 2020/03/15



《董陽孜:行墨》

raw-image

北美館是這樣介紹這次的展覽:

「董陽孜:行墨」是藝術家董陽孜的首次回顧展,重新梳理與展出她橫跨50年來以筆墨作為媒介所進行的創作實踐之旅。

董陽孜1942年出生於上海,自幼臨習書法,自顏真卿楷書和魏碑臨寫入門,後經蘇軾與黃庭堅等傳統書家行草,並於1960至1970年代的求學階段接受各項西方媒材訓練,於書寫中逐漸溶入西方現代藝術構圖,呈現視覺藝術與書法融混的美學。其筆力剛健雄渾、奔放,書寫的字形結構佈局等自成一格,以獨特的書寫與詮釋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風貌。

本回顧展將呈現董陽孜各個時期的創作約94組件,包括早期1960至1970年代部分西畫創作與書法臨寫,至其約1980至1990年代對傳統書法之筆墨章法與紙幅的研究、探索,以及加以擴延。1990至2000年左右的書寫具高度表現力,不僅具有書畫合一的表徵,對於文字內容與筆墨線條結合的表現愈加精煉。而1990年代末之後所作的數項「巨大書寫」系列,不但挑戰個人藝術家以毛筆書寫的體力極限,創造出恢弘的氣勢,引起觀者視覺上的震撼,也挑戰傳統書法的觀賞方式。董陽孜積極將書法美學融入現當代生活與視覺藝術,幾十年來在台灣各地經常可看到她的題字,如「臺北車站」、「雲門舞集」與「金石堂書店」等,她近年亦積極參與跨界合作,以突破傳統書法的多元實踐呈現於現當代社會。


我聽過董陽孜,也知道雲門很多書法作品都是請董陽孜老師題字的,但,僅只如此而已。加上本身對於書法比較無感,所以像是這樣的展覽,我的興趣度會比較低。

展覽中有不少老師的面談影片,老師給人一種可愛的感覺,可惜很難在網路上找到,連北美館自己策展的影片也沒有找到,只找到以下影片,但已經可以感受到老師對於書法上的熱情。

老人家的口吻,但說出來的話語非常的年輕。

老師有自己的驕傲、表達他把文字當作視覺的藝術,他在乎「字義」,每一個字的大小、下筆的輕重、線條的走勢,都是符合「字義」的。



《小說:雙城計畫》

北美館是這樣介紹這次的展覽:

本展源自1999年,臺北與澳洲伯斯市(Perth)締結友誼城市,今年適逢雙城情誼正式邁入第20年,北美館特與澳洲伯斯當代藝術中心(Perth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共同合作,藉由策展交流模式,觸及地域的故事文本之摹寫述說,回應時間及相遇的多重可能小說,意指虛構的故事作品,在中文中最早見於《莊子‧外物》,指涉瑣碎的言談、微小的道理。相對於傳統主張「如實描寫過去」的「歷史」,「小說」實則在語言與文字的虛構之境,重新書寫過去、敘說事物,以一種「再回憶」的形式,聯繫時間與地理的文本。本展試圖從歷史的建構與再書寫,以小說為發想,通過難以考據的故事、軼聞謠言、記述,或是微不足道的私密回憶,展開對台灣-澳洲兩地之探索。本展預計邀請十三位╱組來自台灣與西澳兩地當代藝術家之共同參與。

raw-image
raw-image

王鼎曄的作品《勇為》非常有趣!

從第一張照片中可以看出,這個空間中,有影片也有牆壁上的文字,而且牆壁上的文字從第二張中可以看出感覺像是用泥土拼湊成的文字,我喜歡這種像是提拉米蘇的文字感。

最有趣的是文字意思: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
我會去找你
我會死兩次
一次是靈魂離開
再次是從你的記憶中消失

太喜歡這段文字了!

你知道的,一個人真正的死亡,就是被世人遺忘。就像這段文字所撰寫的,而他使用泥土來撰寫這段文字,讓我直接想到入土為安的死亡感,是埋葬的畫面。

一大驚人的發現,透過下方影片發現,原來那些文字是台語!使用台語讓我更加喜歡他的作品,鄉土、本土感,與土地、家庭的連結感,直接從原本只是單純喜歡文字,提升到對於作品深度的青睞。

王鼎曄介紹《勇為》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

誰是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紀錄,他是一位泰國電影導演、監製及劇作家。他在國際影壇有較高知名度,但他在國內的名聲遠不及國際。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他在2010年憑《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獲得了第63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而這次的展覽在講什麼呢?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為跨足當代電影與藝術的領導人物,作品具獨特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涵蓋日常生活與超自然元素的描寫,展現史實與民間傳說、潛意識與表意識,以及各種不對等權力之間的扭曲,關注被排除在泰國歷史外的邊緣人物,因個人或政治因素而被噤聲或消除的聲音。此藝術家個展由策展人格拉西亞.卡威望(Gridthiya Gaweewong)策畫,以阿比查邦的實驗短片與錄像裝置為主,並展出部分攝影、手稿和檔案素材。這些素材呈現其創作實踐的線索,同時也表露他對社會政治的看法。阿比查邦對階級、勞動、性別和精神性的熱衷,都在他早期生涯至今的作品中一再展現。」文字來自北美館。

raw-image

我很喜歡像《憂鬱的霸氣》這樣的作品,我喜歡人物攝像中給人的頹廢感,那種夾雜著青春、叛逆、憂鬱、無力、荒廢感,尤其當畫面的呈現是抽著香菸,彷彿抽光世上所有的香菸也無法排解的沉重感,我真的很喜歡,就像是我喜歡Theo Gosselin的作品一樣。

raw-image

空間感

《宮殿》代表著牆壁上投影的狗;《俳句》則是螢幕上的影片。兩者看似毫不相干的作品,在同一個空間展示著。

阿比查邦是這樣介紹《宮殿》的:

「文化、語言、林木、動物,以及藏在巨大山洞裡的珍寶。於是我們被迫,走入啟蒙時代,在一切尚無意義之際。但是,還有靈存留下來,那是文物之靈。故宮這艘與眾不同的太空船外頭,曾經有過兩隻狗,也曾下著一種東西叫雨,狗兒總是躲在太空船的篷蓋與翅翼底下,避免淋濕身體。現在,當天是空的,因為沒有天空,牠們的靈魂在船上四處遊蕩,並沉浸在自己都未經歷過的記憶哩,直到一切索然無味。」

《俳句》記錄著幾位青少年角色被催眠後睡在時光機裡的那一幕。

兩個作品放在同一個空間展示著,感覺很不搭,但對我而言,我喜歡這樣的空間感,尤其當整個空間隨著影片時亮時泛紅光,那種彷彿置身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感覺,我覺得就是看展的魅力所在。

raw-image

舒適感

舒適感是當代很常營造的一個觀展氛圍,或坐或躺的在懶骨頭上,看著圍繞著自己的作品,我喜歡這樣的愜意。

藝術本身即生活,拉近距離讓人更加喜歡。

而《無名的力量》就是一個讓人可以舒適看展的作品。右側是在車上迎風的人物特寫,左側是在車上起舞的恣意,中間則是露營的夜晚。

我很喜歡左側的恣意,那種乘著風起舞的感覺,是自由。

很像《壁花男孩》中的這個畫面,好喜歡。

raw-image

阿比查邦是這樣介紹《無名的力量》的:

「我創作《無名的力量》是向在2006年陷於政治風暴之中的泰國土地以及生活其上的同胞們致敬。

此做同時也獻給那些來自我的家鄉,位於東北一帶、嗜酒如命的勞工。他們是泰國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主力,被建築承包商從一個工地分派到另一個工地,風塵僕僕的奔波在城鄉之間。泰國的風景,便是由這些貨卡車上載著游牧靈魂所形塑的。如同我認識的許多演員一樣,勞工因為長期困在社會的階級制度當中,時日一久竟至失去發聲的權利,被當作與政治無關的人種。

很多時後,我覺得自己也是這種貨卡車症候群的一部分,被一股摻攪了政治、君主制與宗教的怪異混合物催動著。」

從文字中,你可以感受到阿比查邦對於家鄉及社會的關注。對我而言,創作,來自於生活的關注。我無法憑空撰寫出我從未聽過、看過、嘗過的人事物,我寫出來的文字,都取自於生活,不管是他人或自身的經歷。

raw-image

居家的幸福感

提牧是誰?

是阿比查邦的伴侶。

《提牧》:三個投影畫面內容均是提牧的肖像,藝術家以此紀錄伴侶的每日清晨。2007年末,提牧告訴阿比查邦他要一直冬眠到來年的二月,於是阿比查邦在提牧嗜睡的期間,用手機拍攝觀察,偶爾也打斷伴侶的清夢。

我喜歡這樣的日常。

很平淡的甜蜜感,你可以感受到拍者有愛。

raw-image

「對東北,我在情感上是愛跟恨交疊的。而哥倫比亞像是泡泡裡的另一個家。」阿比查邦想了一下,緩緩地說。深刻的自卑和纏繞在童年裡作為次等公民的無言感受,讓他在遠赴美國的當下,便開始了新的返家之旅。每一次創作最深刻驅動每一次展演的,是心中深層對重歷恐懼現場的需求。

以上文字摘自:自我為景,再歷家屋的重返 專訪「狂中之靜」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更多藝術家的紀錄請看北美館策展影片:

後記|

其實那天我還沒看完所有的作品就到了閉館的時間,覺得可惜嗎?不會。

曾經我對於展覽是一個大展都不想錯過,但,錯過太多展覽後,討厭後悔跟遺憾感,為了調適心情,我是這樣思考的:「錯過就錯過,永遠有你看不到的展覽,沒什麼好覺得可惜的,就像是你有生之年也不一定可以去到即將被海水淹沒的威尼斯,或是三峽大壩建造前的大自然景觀也早已經錯過了。」

調整過心態後,我放慢了腳步,所以一年看展的次數降低了,選擇舒適的時間慢慢的看展,不疾不徐。

你的感受,比你看過上萬個展覽重要。

試圖從「我看過董陽孜的展覽」提升到「我看過董陽孜的展覽,老師對於書法藝術及文字的堅持……」大概是希望能夠說出些什麼,不希望自己看完展覽後就是句點,而是一連串的逗點。能夠內化、增添生活的色彩、像看雲門一樣,可能不一定可以看懂,但你有所「感受」。

相較於松山、華山、歷史博物館、中正紀念堂的特定國際大型展覽,我更喜歡北美館跟當代的展覽,喜歡藝術即在生活周遭的那種親民感。

你呢?

你看展嗎?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正田心
48會員
95內容數
讀過很多書但後來都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與肉。
不正田心的其他內容
2021/05/10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當然不可能是這個問題。 而是......
Thumbnail
2021/05/10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當然不可能是這個問題。 而是......
Thumbnail
2021/05/08
「比草間彌生還要偏執的編織者——塩田千春」 如果我們死亡,肉體消失殆盡,我現在擁有的思想跟情感是會去哪裡呢? 人類如果死亡變成灰燼,就什麼也無法留下嗎? 而我對小朋友們問了這個問題。 靈魂或許是無色透明的,可能是紅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可能有很多種顏色。我自己也覺得是像太陽光一樣,似乎有顏色似乎又沒
Thumbnail
2021/05/08
「比草間彌生還要偏執的編織者——塩田千春」 如果我們死亡,肉體消失殆盡,我現在擁有的思想跟情感是會去哪裡呢? 人類如果死亡變成灰燼,就什麼也無法留下嗎? 而我對小朋友們問了這個問題。 靈魂或許是無色透明的,可能是紅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可能有很多種顏色。我自己也覺得是像太陽光一樣,似乎有顏色似乎又沒
Thumbnail
2021/01/02
2020年的目標,你都達成了嗎? 是否因為疫情而打亂了原本的計畫呢? 我的2020又活成了什麼樣子?
Thumbnail
2021/01/02
2020年的目標,你都達成了嗎? 是否因為疫情而打亂了原本的計畫呢? 我的2020又活成了什麼樣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欣賞水墨名家李義弘老師的作品,這篇心得卻盡談寫作之事,把大師的大作做為己用,實在不好意思。只是論畫作鑑賞,我肯定不及行家,與其班門弄斧,不如以個人經驗跟這場畫展締造更獨一無二的連結。 這麼一來,當我寫作,我將恆常銘記這些畫作對我的啟發。儘管展期結束,它們依然存於我心中的美術館,光彩奪目,不墜不朽。
Thumbnail
欣賞水墨名家李義弘老師的作品,這篇心得卻盡談寫作之事,把大師的大作做為己用,實在不好意思。只是論畫作鑑賞,我肯定不及行家,與其班門弄斧,不如以個人經驗跟這場畫展締造更獨一無二的連結。 這麼一來,當我寫作,我將恆常銘記這些畫作對我的啟發。儘管展期結束,它們依然存於我心中的美術館,光彩奪目,不墜不朽。
Thumbnail
即使我們渺小怪異得無人能懂,但盡全力伸展碰撞發出聲音,留下痕跡也許就能彼此體解。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觀念誤差具現,並得以試著溝通,大概就是文字和藝術的意義吧。
Thumbnail
即使我們渺小怪異得無人能懂,但盡全力伸展碰撞發出聲音,留下痕跡也許就能彼此體解。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觀念誤差具現,並得以試著溝通,大概就是文字和藝術的意義吧。
Thumbnail
我的朋友之中,很多人喜歡董陽孜的字。他們買回去掛在牆上, 有人把它視為現代中國書法,有人把它視為抽象書,也有人把它視為悅目的裝飾。很少人認真地為它定位。董陽孜的做法究竟是字還是畫呢?這是一個頗為難解的問題。
Thumbnail
我的朋友之中,很多人喜歡董陽孜的字。他們買回去掛在牆上, 有人把它視為現代中國書法,有人把它視為抽象書,也有人把它視為悅目的裝飾。很少人認真地為它定位。董陽孜的做法究竟是字還是畫呢?這是一個頗為難解的問題。
Thumbnail
一直很喜歡董陽孜老師的字,每隔幾年她總會跟不同的藝術家合作,推出有趣的跨界合作展覽。今年難得以她個人的字為主,以”金玉良言”為題,展出近幾十年影響她深遠至極的句子。
Thumbnail
一直很喜歡董陽孜老師的字,每隔幾年她總會跟不同的藝術家合作,推出有趣的跨界合作展覽。今年難得以她個人的字為主,以”金玉良言”為題,展出近幾十年影響她深遠至極的句子。
Thumbnail
從以前看白先勇的《孽子》、《一把青》,以及雲門舞集的許多舞作,就經常見到董陽孜的書法,不過都是簡短的題字,只覺得好看、剛毅有力,但從未深究。直到這次看了北美館的董陽孜階段性回顧展,非常震懾驚嘆於她的書法之美和創造性。 
Thumbnail
從以前看白先勇的《孽子》、《一把青》,以及雲門舞集的許多舞作,就經常見到董陽孜的書法,不過都是簡短的題字,只覺得好看、剛毅有力,但從未深究。直到這次看了北美館的董陽孜階段性回顧展,非常震懾驚嘆於她的書法之美和創造性。 
Thumbnail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 我會去找你 我會死兩次 一次是靈魂離開 再次是從你的記憶中消失─王鼎曄《勇為》
Thumbnail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 我會去找你 我會死兩次 一次是靈魂離開 再次是從你的記憶中消失─王鼎曄《勇為》
Thumbnail
農曆新年將屆,有的人預備返回老家和家人團圓,也有人安排難得的出國旅行,當然也有朋友準備好好休養生息,儲備來年的戰力。無論新年您有什麼計畫都好,真的建議大家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假期唷!如果您還沒有什麼計畫的話,就讓我來推薦兩檔優質的展覽吧!
Thumbnail
農曆新年將屆,有的人預備返回老家和家人團圓,也有人安排難得的出國旅行,當然也有朋友準備好好休養生息,儲備來年的戰力。無論新年您有什麼計畫都好,真的建議大家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假期唷!如果您還沒有什麼計畫的話,就讓我來推薦兩檔優質的展覽吧!
Thumbnail
《董陽孜:行墨》,是文字藝術家董陽孜(1942- )第一次階段性的個人回顧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中(展期: 2019.12.14-2020.3.8)。其展名「行墨」,以「行」字為出發,彷彿在呼應藝術家用筆墨毅然行動、汲汲行旅的書法人生。
Thumbnail
《董陽孜:行墨》,是文字藝術家董陽孜(1942- )第一次階段性的個人回顧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中(展期: 2019.12.14-2020.3.8)。其展名「行墨」,以「行」字為出發,彷彿在呼應藝術家用筆墨毅然行動、汲汲行旅的書法人生。
Thumbnail
在過去,寫字是一種由熟練而自動反應的行為,有一套章法可循,有某一名家之「體」去遵照。可是陽孜的字,這些成法都不見了,開始經營位置,揣摩情境,然後下筆。用以表示法外之境,就是我們所了解的抽象之意念。在陽孜的字中已充分表達出來,這是中國人千年來「書畫同源」論的一個新證。
Thumbnail
在過去,寫字是一種由熟練而自動反應的行為,有一套章法可循,有某一名家之「體」去遵照。可是陽孜的字,這些成法都不見了,開始經營位置,揣摩情境,然後下筆。用以表示法外之境,就是我們所了解的抽象之意念。在陽孜的字中已充分表達出來,這是中國人千年來「書畫同源」論的一個新證。
Thumbnail
……當文字的使用者成為書法家,他們要用書寫的形式來發抒胸中之逸氣,他們振臂疾書,筆走龍蛇,生命的流動的美感傾洩而出,他們的四周應該是開放的自然的天地,溪水沿曲廊流過,池面漂浮著天光的倒影。因為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以亭台為點,樓閣為面,曲廊為線,把園林寫在大自然之上,為書法家提供了相應和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當文字的使用者成為書法家,他們要用書寫的形式來發抒胸中之逸氣,他們振臂疾書,筆走龍蛇,生命的流動的美感傾洩而出,他們的四周應該是開放的自然的天地,溪水沿曲廊流過,池面漂浮著天光的倒影。因為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以亭台為點,樓閣為面,曲廊為線,把園林寫在大自然之上,為書法家提供了相應和的生活環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