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另類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淺談國際另類/ 實驗/ 開放/ 替代教育簡史
圖片來源

前言

在日本Shure University 的時候,有一堂課十分吸引我,就是另類教育史。身為一個自學生的我,好像從未思考過:「我為什麼可以自學?」。我後來才知道很多國家,自學至今尚未合法,但台灣為什麼可以如此呢?我分析了自己的成長脈絡,發現我待過的學校老師,很多都到國外取經過,這讓我開始好奇各國另類教育史的脈絡和各國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但坦白說要了解這件事情不太容易,台灣的相關資料都著重在台灣的教改,許多著重在1980後的變化和影響,有些會提到1921年成立的夏山學校,但在更之前就不太容易找。
這讓我想起我在日本書店隨便亂逛時,發現了一本教育制度史的書。我不會日文只看得懂漢字,但大致可以理解他分析從過去至今的教育制度演變,也說明了幾波新教育運動、進步教育主義運動,創造了什麼變化,當下的我完全處在「天啊啊啊」的興奮狀態。
因為這樣,我決定開始搜集資料、寫寫文章,讓更多有興趣的人可以有些入門資訊管道,也一邊深化我自己的理解。

此篇關鍵字
改革教育學(reform pedagogy)、新教育、(New Education)、進步主義教育運動(Progressivism Education movement)、自由學校(Free School)
注意:
  • 這篇文章只是提供一個切入點/視角。歷史之廣大,可以從各個面向來談、各個國家的視角來談,我只是試著先提供一個從西方切入的概覽,希望讓大家有點初步認識。
  • 本篇各事件的時間上可能會有些微錯誤,如有知道正確資訊也歡迎告訴我(私訊魚水粉絲專頁或email [email protected]

義務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另類」,即指另外的一類、異於主流的,那麼何謂主流呢?這就要從近代的義務教育開始說起。(如果對義務教育前的制度感興趣,可以看西洋教育制度,淺談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的教育)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教育改革的倡導者,圖片來源
  • 1524年,馬丁路德發表〈為建立基督學校致德意志市長與議員書〉(An die Bürgermeister und Ratsherrn aller Städte deutschen Landes, dass sie christliche Schulen aufrichten und halten sollen),呼籲政府應建立一種免費的教育機構,以保障青少 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Luther, 1524)。他主張父母和國家有教育的責任,受教育是兒童天賦的權利,他還規劃了一個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制度(參考:馬丁.路德的教育改革 Martin Luther’s Educational Reforms)
  • 1619年,受馬丁路德影響,德國一些小邦相繼頒布強迫教育的法令。1619年,魏瑪公國率先頒布《魏瑪學校章程(Die Weimarische. Schulordnung)》,規定讓兒童學習教義閱讀和寫作,因它明顯帶有「義務性」和「強制性」,被視為義務教育的開端。
  • 171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頒布法令《普魯士強迫入學實施規則》(Preußische Verordnung vom 28. 9. 1717 über die Einführung des allgeminen Schulzwangs)中即明確地規定,父母必須依其規定,送子女入學,否則將受處罰(Wilhelm, 1717: 232)。這位推行軍國主義政策的普魯士國王在位期間,一手創建了1800所學校。(有人說他留給腓特烈大帝的,除了大量金錢、士兵,還有「一個被訓練得服從政府、敬畏上帝、勤奮和節儉的人民」)
  • 1794年,腓特烈大帝在《普魯士民法典》中宣布,「凡普通學校與大學,都是國家機構(eine Veranstaltung des Staates)」。
參考資料
張源泉(2011)。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
陳鍾誠(2018)。世界史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ef
當時的教育被視為富國強兵的工具,而非實現個體之教育目標 (Mulhern, 1959: 527)。因為有了上述的義務教育,開始有了不同於義務的「另類/ 實驗/ 開放教育」。目前我所知最早的另類,是:
  • 1848年左右,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為了農奴的子女蓋了一所學校 Jasnaja Poljana 。(補充:目前我看到的資料有的說是1848年開始,也有1859和1861的,我不太確定是哪個,但大概可以知道是那段期間)

圖片來源

新教育運動( New Education Movement)

到了1870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有了「新教育運動」、「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這之前,以「教師——教授為中心的教育」被稱為舊教育,運動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被稱為新教育。
還有我不確定具體時間、但都在同一時間的法國「新教育運動」(education nouvelle),這些也間接影響了東方的發展,像是
  • 1912–1926,日本「大正新教育運動」(時間是約莫)
  • 1915–1923,中國「新文化運動」
(備註:1914–1918 為一戰時期,當時的戰爭也促使許多人反思義務教育,所以在一戰之後、民主主義思潮下,世界掀起了一波教育改革的熱潮。)
夏山學校,圖片來源
具體而言,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先摘錄幾個重要的里程碑:
  • 1889年,英國教育家Cecil Reddie 創辦田園學舍 Abbotsholme
  • 1896年,約翰杜威(John Dewey)創建芝加哥實驗學校
  • 1907年,義大利的蒙特梭利(Montessori)在羅馬創立第一所兒童之家
  • 1919年,德國人智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博士,為一家菸廠員工子弟創辦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
  • 1921年,英國夏山學校創立、新教育聯盟(New Education Fellowship)成立
  • 1923年,德國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教授為培養學生社會互動與生活適應能力,於耶拿大學創立耶拿制度
  • 1946年,法國泉源學校(École de la source)創立
(其中1898 年的田園學舍影響了法國和德國,紛紛設立類似的學校。日本在大正元年建立的「帝國小學」,也是模仿德國田園學舍的辦學方式產生的。)

1960–1970年代,開始有一波自由學校運動

到了 1960 年代末又有了一波新運動,像是美國的「自由學校運動 (free school movement)」,德國的「自由另類學校 (freie Alternativschule)」,英國的「人性規模教育運動(Human Scale Education Movement)」。
至於原因,跟當時的時代脈絡有些關係。冷戰 1947 年 — 1991 年)時期,各國開始拼實力拼經濟,教育也因此更加「效率」、「績效」、「高壓」、「高競爭」導向,便開始有一波新教育的出現。(延伸閱讀:日本教育社會學家談教育演進
此時也有學者出版批判學校教育的書,例如:
  • Ivan Illich(1971)《非學校化社會 (Deschooling Society)》
  • E. Reimer (1971)《學校已死 (School is Dead)》
  • Charles E. Silberman(1970)《教室中的危機 (Crisis in the Classroom)》
  • Ronald Dore(1976)《文憑病 (The Diploma Disease)》…等。
此時幾個里程碑:
  • 1968年,美國瑟谷學校成立
  • 1978年,德國成立自由另類學校(die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 聯邦集會
  • 1979年,日本緒川學校成立
  • 1985年,日本 Tokyo Shure 組織創立
  • 1987年,以色列 Hadera 民主學校創立
  • 1989年,美國另類教育資源組織(Alternative Education Resource Organization )成立
  • 1997年,韓國甘地青少年學校創立
  • 1999年, 韓國 haja center 創立
至於台灣,目前我所知的如下:
  • 1994年,教改大遊行、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立、台北開始「現代教育實驗班」
  • 1995年,苗栗全人中學創立
  • 2000年,基隆深美國小開始招生
  • 2002年,宜蘭人文國中小創立
  •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

小結

以上的每一行字,我想基本都可以各自寫成一篇文章和故事(而且我還有很多沒有寫到),可見這段歷史之龐大。在整理的過程中我也有些發現,在主流教育底下,核心宗旨主要是服務於宗教、國家、經濟,而非人本身,所以很多另類教育旨在回歸人的主體上。

之所以想整理這個脈絡,有幾個原因:
  • 高中時的我唸書唸的很痛苦,因為家人的過世才讓我反思:「咦?難道我們天生下來就應該要受教育嗎?為什麼?以前的人也是如此嗎?這個世界從誕生開始每個人都要去學校嗎?」在那之前,我都覺得去學校非常理所當然,那時才開始思考教育這件事,也才慢慢知道「誒?原來義務教育才幾百年,而且它當初設置的目的好令人意外!」,希望能讓一些好奇但不知道怎麼找資料的人有些方向。
  • 後來選擇自學的我,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掙扎,畢竟脫離所謂的「體制」,好像你的人生就會開始失序。但也因為如此,我開始反思何為正常、正確,真的存在統一的標準嗎?看了這些資料,我覺得我有了新的視角去平衡我過去的認知和接收到的資訊,世界不再只有一種模樣或預設。
  • 能夠自學,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當整個世界好像存在一種統一標準時,要走不一樣的路其實很不容易。我之所以可以自學,也要感謝前人幾百年下來的努力和累積,才能發展成如今的狀態。我很好奇他們的起心動念、怎麼做、他們的實踐又是如何影響其他人的。期許我有一天也能延續這些人的行動,為以後的人們做些建設。
剩下的補充和延伸,之後再慢慢寫吧~

參考資料

  •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
  • 梁福鎮(2003),改革教育學
  • 曹在英(2006),韓國另類教育之研究
13會員
8內容數
我對教育創新/ 民主教育/ 另類教育的所思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栗子南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或你的孩子不去學校嗎?其實拒學、輟學和不登校(不去學校)並不一樣!別再把不去學校視為不正常。
你或你的孩子不去學校嗎?其實拒學、輟學和不登校(不去學校)並不一樣!別再把不去學校視為不正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吹起的哲學教育風潮下,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期待哲學教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而這些期待又是否是哲學教育確實可以兌現的承諾,他能做到什麼、而他的極限又在哪?
Thumbnail
教育絕不是把孩子丟進學校就夠了,若是沒有針對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沒有正確引導、培養出學習的方式和習慣,即使知識就放在眼前,也無法真正吸收運用…
Thumbnail
每次讀《富爸爸,窮爸爸》的系列新作時,我都在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畢竟《富爸爸,窮爸爸》已經把現金流的概念解釋的很清楚了。可惜的是,我必須很坦白的說,大部分續作都令人失望。
Thumbnail
醜話說在前,雖然名著《富爸爸,窮爸爸》出版超過20年,但我並不會像很多人那樣大力鼓吹「富爸爸」系列書籍,因為我不做直銷、不賣保險、也不是房仲,總之,我會讀這些書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財商。
Thumbnail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Thumbnail
最近教育相關議題備受關注。 想來介紹近日上映,一部與教育相關的電影:《北極上學趣》(A Polar Year)
Thumbnail
<p>美國華裔教授徐賁在《統治與教育》一書中,對美國的小學中進行的品格教育做過詳細的介紹,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發和借鑑。美國教育機構針對品格教育,提出了所謂的品格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成為小學生行為準則,也是最基本的品格要求。</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吹起的哲學教育風潮下,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期待哲學教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而這些期待又是否是哲學教育確實可以兌現的承諾,他能做到什麼、而他的極限又在哪?
Thumbnail
教育絕不是把孩子丟進學校就夠了,若是沒有針對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沒有正確引導、培養出學習的方式和習慣,即使知識就放在眼前,也無法真正吸收運用…
Thumbnail
每次讀《富爸爸,窮爸爸》的系列新作時,我都在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畢竟《富爸爸,窮爸爸》已經把現金流的概念解釋的很清楚了。可惜的是,我必須很坦白的說,大部分續作都令人失望。
Thumbnail
醜話說在前,雖然名著《富爸爸,窮爸爸》出版超過20年,但我並不會像很多人那樣大力鼓吹「富爸爸」系列書籍,因為我不做直銷、不賣保險、也不是房仲,總之,我會讀這些書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財商。
Thumbnail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Thumbnail
最近教育相關議題備受關注。 想來介紹近日上映,一部與教育相關的電影:《北極上學趣》(A Polar Year)
Thumbnail
<p>美國華裔教授徐賁在《統治與教育》一書中,對美國的小學中進行的品格教育做過詳細的介紹,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發和借鑑。美國教育機構針對品格教育,提出了所謂的品格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成為小學生行為準則,也是最基本的品格要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