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一)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寫文章要有感而發,是老生常談,是「一字咁淺」的道理,偏偏對於孩子的寫作,卻不多加理會這個比基本還要基本的守則。
誠然,孩子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難免為了訓練技巧而把感受放到一旁,不然很多文章是寫不成的。可是,寫文章除了應付考試外,還是一片真正屬於寫作人的自由天地,讓他不受干擾與批判地表達所思所感,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關鍵的作用。
我曾多次舉出一個實例,來反映小孩子在寫作上遇到的心理困境。我請一個八歲的孩子用一句話來形容媽媽,他說:「我的媽媽是一個打火機,一撻即著。」我說:「很好啊,寫下來吧。」他回頭一瞥母親,輕輕搖頭示意:不了。當然啦,寫下來不就成為了證據麼?誰會那麼笨?
有一位媽媽認為她那七歲的孩子有寫作的潛質,卻不知怎地總愛寫暴力的東西。我探究了一下,知道那孩子非常喜歡《三國演義》的戰鬥場面,跟我說起戰鬥就會眉飛色舞,我就順藤摸瓜,跟他說起《三國》和他喜歡的機械戰士的故事,慢慢明白這個孩子是典型的好動兒,他的許多感受都從這些看似暴力的故事才能得到宣洩。我更鼓勵他用三國人物來寫屬於自己的故事,當中必然出現一些打鬥和「屎尿屁」情節,但總體來說,是頗有趣味,最重要的,是真正屬於他的創作。
有一次到一間中學舉辦工作坊,跟一班年輕人玩即興創作,我的引子是「有一天,這間學校被轟炸至倒榻⋯⋯」,他們頓時兩眼放光,然後問我:「是不是說甚麼都可以?」一時之間,他們蛻變成脫籠之鵠,展翅翱翔無所拘束。
多年來的香港教育的確訓練了很多菁英,與此同時,培養了更多犬儒。他們最會做的角色是旁觀者,加上極嚴重的羊群心理,活埋了獨立思考與個人情感,制度把這種文化特性一代傳一代,今天的孩子就算要爆發情感,只能以憤怒表達。於我而言,憤怒如辛辣味,裡面其實混雜酸甜鹹各種味道,但在壓抑的氛圍下,只懂噴發嗆辣。
如何從寫作協助孩子理清潛藏內心的情感,下次再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83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子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跟孩子分享創意寫作時,通常鼓勵他們把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東西,嘗試放大來觀寫和思考,想像力並非來自外太空,相反,它往往是微小得可以被一陣風吹走,一腳踏得支離破碎的小東西,匿藏在無人關注的地方,需要孩子從小處著眼來尋找它。文人可以多大話,只要是在創作上寫出來,而不是寫一些偽善的人愛說的屁話(Bulls
    初學寫故事的朋友,不妨先試改寫旅程式的故事作為練習,例如改寫《西遊記》為一篇小小說(約一千到三千字),重新設定唐僧與徒弟們所經歷的劫難和結局,然後隔幾天重讀,看看哪些情節不太吸引,自行修改,修改後給有經驗的作者朋友給予意見,然後再修改,相信這樣的練習對初學者而言,必有幫助。
    孩子喜歡讀故事不等於喜歡寫故事,樂於做一個讀者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好些小說評論專家都不會創作,他們是專業的讀者(沒錯,閱讀是可以專業訓練的。)相反,小說家亦未必能好好的分析文本。再者,如果孩子真的喜歡寫作,他暢游書海一段日子後,自然會按耐不住,或張開口或拿起筆要吐出醞釀已久的故事。那時候,大人要做的,
    大凡敘事的背後總有意圖,意圖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即使多複雜的意圖,也需要整理、琢磨,在過程中把意圖弄清楚,才能好好敘事。
    許多家長都問我,孩子都不愛閱讀,其實他們不是不讀,而是把「讀」轉化為互聯網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用手指在手機屏幕上一滑再一點,想要甚麼文章故事都瞬間「躍然mon上」。怪不得文化理論家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說後現代文化的特徵是碎片化、零散化,其中就包括閱讀。
    我喜歡在寫作班上跟孩子做一些跟寫作沒有甚麼關連的活動,例如「繪畫接龍」。我會先畫一個圓圈,然後請他們逐一在圓圈上加一筆,每次以一筆為限,而且完成後需要令人明白那是甚麼東西。結果往往出人意表,孩子盡情想像,並且
    我跟孩子分享創意寫作時,通常鼓勵他們把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東西,嘗試放大來觀寫和思考,想像力並非來自外太空,相反,它往往是微小得可以被一陣風吹走,一腳踏得支離破碎的小東西,匿藏在無人關注的地方,需要孩子從小處著眼來尋找它。文人可以多大話,只要是在創作上寫出來,而不是寫一些偽善的人愛說的屁話(Bulls
    初學寫故事的朋友,不妨先試改寫旅程式的故事作為練習,例如改寫《西遊記》為一篇小小說(約一千到三千字),重新設定唐僧與徒弟們所經歷的劫難和結局,然後隔幾天重讀,看看哪些情節不太吸引,自行修改,修改後給有經驗的作者朋友給予意見,然後再修改,相信這樣的練習對初學者而言,必有幫助。
    孩子喜歡讀故事不等於喜歡寫故事,樂於做一個讀者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好些小說評論專家都不會創作,他們是專業的讀者(沒錯,閱讀是可以專業訓練的。)相反,小說家亦未必能好好的分析文本。再者,如果孩子真的喜歡寫作,他暢游書海一段日子後,自然會按耐不住,或張開口或拿起筆要吐出醞釀已久的故事。那時候,大人要做的,
    大凡敘事的背後總有意圖,意圖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即使多複雜的意圖,也需要整理、琢磨,在過程中把意圖弄清楚,才能好好敘事。
    許多家長都問我,孩子都不愛閱讀,其實他們不是不讀,而是把「讀」轉化為互聯網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用手指在手機屏幕上一滑再一點,想要甚麼文章故事都瞬間「躍然mon上」。怪不得文化理論家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說後現代文化的特徵是碎片化、零散化,其中就包括閱讀。
    我喜歡在寫作班上跟孩子做一些跟寫作沒有甚麼關連的活動,例如「繪畫接龍」。我會先畫一個圓圈,然後請他們逐一在圓圈上加一筆,每次以一筆為限,而且完成後需要令人明白那是甚麼東西。結果往往出人意表,孩子盡情想像,並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上繪畫課,感覺與藝術創作遙不可及。但是,繪畫對於大人與孩子來說,仍然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來發展創造力和美感。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關於繪畫和創意啟發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建議,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每個人都擁有藝術細胞的潛能。
    Thumbnail
    孩子這幾天回來分享給我他的作品. 當下看到時. 說實在得,我挺震驚得. 由畫看出孩子心思細膩到這樣的地步. 不由得需要好好跟孩子談談了. 詢問他最近的心事. 後來講蠻多的吧 他說其實很多事他看得出來, 只是不想要講,不想要讓我擔心. 大人在做什麼其實小孩子都知道, 看得出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生氣是一個正當且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論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受到挫折、被攻擊,生氣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反應。而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口語表達還不完善,更容易在累績需多負面情緒後直接爆炸,2-3歲的孩子也因為心智年齡的發展開始要求"獨立",各種不要不要以及反抗大人的協助與意見,反覆的遭遇挫折而容易暴躁生氣
    Thumbnail
    學弟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勸諫」嚇得不輕,不過待片刻的冷靜過後,緊接而來的是很真誠的發言。 「可能我太久沒有感受到競賽的刺激,才會這幾天這麼投入。回想起當初高中的時候可以單純的寫詩,真的是蠻懷念的」 「單純真的很重要呢!」 每首詩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有的父母會認為,乖小孩就是要成績好、多才多藝。但
    孩子寫字作業的背後,是家長期待和孩子的心聲交錯。是否應該要求孩子擦掉重寫字跡?這不僅關乎孩子的寫字能力,更牽動著親子關係的微妙平衡…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上繪畫課,感覺與藝術創作遙不可及。但是,繪畫對於大人與孩子來說,仍然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來發展創造力和美感。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關於繪畫和創意啟發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建議,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每個人都擁有藝術細胞的潛能。
    Thumbnail
    孩子這幾天回來分享給我他的作品. 當下看到時. 說實在得,我挺震驚得. 由畫看出孩子心思細膩到這樣的地步. 不由得需要好好跟孩子談談了. 詢問他最近的心事. 後來講蠻多的吧 他說其實很多事他看得出來, 只是不想要講,不想要讓我擔心. 大人在做什麼其實小孩子都知道, 看得出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生氣是一個正當且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論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受到挫折、被攻擊,生氣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反應。而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口語表達還不完善,更容易在累績需多負面情緒後直接爆炸,2-3歲的孩子也因為心智年齡的發展開始要求"獨立",各種不要不要以及反抗大人的協助與意見,反覆的遭遇挫折而容易暴躁生氣
    Thumbnail
    學弟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勸諫」嚇得不輕,不過待片刻的冷靜過後,緊接而來的是很真誠的發言。 「可能我太久沒有感受到競賽的刺激,才會這幾天這麼投入。回想起當初高中的時候可以單純的寫詩,真的是蠻懷念的」 「單純真的很重要呢!」 每首詩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有的父母會認為,乖小孩就是要成績好、多才多藝。但
    孩子寫字作業的背後,是家長期待和孩子的心聲交錯。是否應該要求孩子擦掉重寫字跡?這不僅關乎孩子的寫字能力,更牽動著親子關係的微妙平衡…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