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寫得亂七八糟的作文,你會怎麼辦?相信我,過度的批判並不會讓孩子的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反而容易讓他們產生「反正寫出來也是被罵,那乾脆不要寫」的心態,逐漸喪失寫作熱誠與信心。
不如,放鬆心情,把作文題目當成親子之間交流的話題,彼此敞開心房對談。
最近我出了一個題目,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聲音,並且使用文字捕捉下來。因為是線上授課,我請學生家長在孩子完成文章後,拍照回傳給我批改。
有一個高年級男孩描寫晚上睡覺時,樓上傳來的物品掉落聲響,他將這個聲響描述得相當細膩。但因為是課程重點是局部描摹,文章篇幅看起來不長,他媽媽看了兒子的作品有一點緊張,傳訊息問我要不要叫他重寫。
這個孩子其實很聰明,反應很快,但文字表達功力有待加強,他的爸媽非常擔心這一點。不久前,學校老師出了〈最後一個兒童節〉這個題目給學生帶回家寫,他寫了老半天,卻寫得七零八落。爸爸拿起稿紙一看,直接問他:「可以把它撕掉嗎?」說真的,我們在看到小朋友作品的第一時間,難免會站在上對下的權威角度予以批判。不過, 過度的批判並不會讓孩子的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反而容易讓他們產生「反正寫出來也是被罵,那乾脆不要寫」的心態,逐漸喪失寫作熱誠與信心。
那麼,身為父母,不具備寫作教學的專業素養,難道就不可以對孩子的文章發表意見嗎?我的看法是:
不但可以,而且父母的角色甚至比作文老師更適合引導子女進行回憶與思考,寫出更豐富、更有深度的內容。不過,你必須得先放下你的權威視角、停止批判,然後--放鬆心情,把作文題目當成親子之間交流的話題,彼此敞開心房對談。
我在拙著《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便不斷強調這個觀念。一旦把作文題目當成閒聊話題,暫時把分數放到一旁,對親子雙方來說,好處多多,以下隨便列出三點:
一、讓孩子更加認識你,拉近彼此的距離
小朋友受限於人生經歷,許多題目對他們來說,仍然相當抽象。就像〈最後一個兒童節〉這個題目,對於還沒上國中,從未歷經從兒童到少年的轉變過程的孩子來說,很難體會最後一個兒童節有什麼了不起的,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不能過兒童節的感受。
但是,已經成人的爸爸和媽媽,曾經歷過這個階段,不是剛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和孩子聊聊自己成長的經驗或是青春期的蛻變嗎?
我發現,我在課堂上只要講起自己過去的事蹟,學生的專注程度會遠高於我講其他不相干的人。何況是父母親自分享自己的過往,保證更能夠激起小朋友的聆聽興趣。
又如去年的會考作文題目〈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父母未嘗不可聊聊個人生命歷程當中的挫折,闡述你得到的啟發,給孩子當借鑑。
透過一個又一個的作文題目,父母逐步為子女揭開一段又一段的往事,他們自然會更加認識爸媽,拉近彼此的距離。
二、經由不同觀點的刺激,提升觀察力與思辨力
寫作時,如果太過局限於一己之見,必然寫不出有深度和廣度的文字。因此,孩子在下筆前,如果有充分和父母交流,交換彼此的意見,當然可以刺激他們從不同角度和立場看待這個課題。
就以那位男孩描寫的樓上傳來的怪聲為例,同住一個屋簷下有相同經歷的爸爸和媽媽,絕對會比沒聽過這個聲音的作文老師更適合引導小孩。這時,與其叫他重寫,不如跟他分享自己對那個聲音的感覺或判斷,甚至親自帶他去調查聲音的來源。
如此一來,孩子不就可以在文章中援引爸媽的見解?如:「我媽媽認為,樓上鄰居剛搬來,難免會移動家具而發出聲響……。」或者是根據爸媽的意見,提出質疑,如:「我爸說那是樓上小孩在玩玩具,但我並不認為,因為樓上住戶根本沒有小孩……。」孩子接收到的觀點越多,更能夠激盪他的回想,補足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最後,綜合所有人的判斷後加以組織,輕輕鬆鬆就能寫出深刻的看法。
寫作議論文時,爸媽的立場尤其重要。如〈手機與我〉這個題目,你就可以為孩子提供家長看待手機使用問題的主張與顧慮,從不同面向從刺激孩子思辨,從而提出反駁、解決或折衷方法。
三、當孩子樂意表達,你會更加認識孩子
我曾經教過一個高年級的孩子,無論是寫回憶類型的題目、議論型題目,還是想像類題目,她總是拒絕回想、放棄思考,一律以「不知道」、「我忘了」來應付。
後來,我和她媽媽說起這個狀況,媽媽這才承認,過去自己總是嚴厲批評女兒的文章,講得一文不值。原本她還寫得出一些東西,但一再受到無情的批評,她終於放棄表達,連媽媽請她口頭講述,她也打死不肯。
如今,這位媽媽非常後悔自己當時的態度,不過這個孩子在心裡陰影之上,又加上剛好進入青春期的叛逆性格--別說寫作,連親子之間的交流也幾乎中斷。
相反的,我們試著把作文題目當成輕鬆閒聊的主題,沒有上對下的批判、沒有分數高低之分--就只是單純地聊。在愉悅的親子時光當中,小朋友自然而然願意敞開心胸表達自我;與此同時,爸媽當然可以深入子女的內心世界,開啟雙向溝通的橋梁。
要記得:
作文成績只是一時的,親子關係的維繫才是一世的。別為了一時的成績,白白葬送孩子認識你,以及你認識孩子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