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獻,給大學生的一封信

2020/03/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課程將近尾聲時,有位學生在即時問答平台(上週用 Pigeonhole Live )表示,覺得課程有些難,他/她(匿名,所以不清楚是哪位)覺得自己很認真地預習文獻與聽講,卻還是抓不到重點。也表示雖然自己是外系生,但看其他外系生好像蠻跟得上的,於是希望能傳授一些修這門課和看懂文獻的訣竅。
與老師討論了她想回應的幾個重點,再融合進自己學習時使用的思考工具後,最後生成回覆如(分隔線)下:

- - - - - - - - - -

覺得課程有點小難的同學你好:
這個問題相信也是不少同學心中的疑惑,老師與我討論出幾個要點,撰述如下;
若還是沒回答到你,或剛好觸發你產生新的疑問,都歡迎持續表達、與我們對話~
【背景前提】
雖然大學部「學術」的色彩相對沒那麼濃厚,但大學作為一個學術研究機構,它的功能主要有二:
1. 專業知識的提供;
2. 學術研究(包含思辨)的訓練。
我們可以從老師們上課的型態、評分的方式,來略知不同老師在1.或2.著重的比例。
通常:考試居多者,偏重1,報告導向者,偏重2;單純講授較多者,偏重1;師生問答或學生分組、上台報告多者,偏重2。當然也會有折衷於二者之間,或走出自己第3條路(如偏重實習、實務操作者)、第4條路的老師。
接下來我將著重於2.的學習方式。
【與文獻合作】
文獻閱讀,旨在培養抓重點的能力,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閱讀時:
每段/每頁/每個標題下的內容:以關鍵字摘要筆記該段落大意。
閱讀後:
* 可以「ORID思考工具」來回想文獻,練習區分文獻中不同段落的意義。

O (objective) 客觀事實,如:事件、新聞、史料。

R (reflective) 事實中人們的情感反應是什麼?作者對事件的情感反應是什麼?你了解完事實後的情感反應是什麼?

I(interpretive)作者怎麼詮釋這些事實?用了什麼論點來詮釋?與基礎法學有什麼關係?與你有什麼關係?你的詮釋會是什麼?

D(decisive)該客觀事實中的人們是否產生了改變?作者描述與詮釋完該事件後,做出了什麼決定/結論?
讀這篇文獻前後,你獲得了什麼新的資訊、觀點,進而讓你未來在思考上或行動上,可能做出什麼樣不同的決定/改變?
* 整體而言,一篇文獻背後的議題、作者討論的觀點,是讀者們要去探索、挖掘、歸納的——每篇文獻會有作者對其在學術領域(或其他同作者目標之領域、場域)的定位。
若讀者能言簡意賅地用幾句話說出該文獻的 ORID ,就算是掌握了文獻的架構與重點;
若能找出文獻的定位,那應該就能更清楚它被選進基礎法學導論的原因,以及老師上課在談的是什麼了!
【導讀&報告提醒】
大部分同學還不太習慣「引述」(quote)與「引註」(cite)。但於文章或報告中區分出哪些是文獻作者說的話、哪些是同學自己說的話,其實很重要!
一方面關乎是否涉及抄襲,另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區分清楚了才能「站在作者的肩膀上」,延伸、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新的詞彙&概念】
讀文獻或上課時若看到沒學過的詞彙,先別擔心!不可能只有你不會~
除了專心聽老師如何講解概念,也可請出 Google 大神,查找資料,協助自己更了解這些詞彙的脈絡。
若這些都做了,還是覺得有些詞彙「很有距離」,就大膽地來跟老師和助教討論吧!
世上沒有蠢問題,只有沒問出口的問題。
最後,很高興同學信任我們,願意提問。教與學是一個互動、互助的過程,期待接下來的旅程,大家都能更樂在其中~
Sincerely,
老師與助教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