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焦慮和解】我們要學著,如何褪下完美與凝結強迫,讓焦慮從滾燙漸進冷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今日藥帖: 蘇打綠 sodagreen的,
你在煩惱什麼What's The Trouble On Your Mind




▍當焦慮已經不是某一個年紀或群體特有的狀態,當焦慮生活成為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會經歷過這樣的心情,還好,還有這樣的書寫可以帶我們走出焦慮漣漪。


每次啊!迎接季節更迭之時就是焦躁開始醞釀的起始點,就像入秋後是聖誕然後要過新年,在接踵而至的是各式樣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長輩們五花八門的提問 。
或是,每回春天將至前,那些鋪天蓋地的社群整年回顧,大家竟然都能如數家珍般,開始搬出自己一整年何等豐收、成長、褪變、甚至脫胎換一個人似的感謝自己這一年的辛勞跟努力付出....等等。
然後不免俗的來個新年新期許,新的一年會要往怎樣的目標邁進.....等等等。

就這樣看過一輪之後,便會很無意識地想著,噎!那我呢?
我這一年有為自己做了怎樣的改變 ? 有什麼成長嗎 ?是否該有新的計劃或結束舊的模式 ? 不誇張,如無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然後伴隨焦慮不斷。

人生中無一處不讓人感到不焦慮的時刻與環境從幼稚園到高齡、從私領域到公領域, 從各式樣社會環境到各式樣原生家庭,從世界快速更迭的科技資訊到社會階級的分類顯著。蒙上一股追趕著某種共同價值觀的風氣,彷彿 "當你沒跟上,你就脫隊了 "
而引起的個人焦慮或群體焦慮,最嚴重的是,這些焦慮感幾乎幾乎就要被硬生生地忽略了。被其他群聚的價值觀掩蓋,以至於我們也無心力去理解自己的與自己的身心理狀態。

就在某一天,忘記是什麼狀態,腦子裡有許多疑問咻咻咻飛進來,但有一個很明確的聲音說:「嘿! 你正在焦慮了!」。


便開起網頁,搜尋焦慮相關的書籍,在這之前大概從同事眼中了解到原來自己被歸類在有點完美主義、強迫性的工作態度的那群人,隨之而來的必定是高壓與自我心理壓縮,卻絕對不會說出來的這種性格。 我開始將這些書籍當作課本那樣工整劃下重點,作上標籤,好在日後又掉入焦慮陷阱時,可回頭翻找專屬那一個狀態的自我檢視表。




了解你與你的焦慮,以及焦慮的運作與開關,該如何運用得恰當,不要過少的懶散感,也不要過多的難以承受。


Alice Boyes希望讀者一開始先了解焦慮的運作且用以下的問句,讓我們思考自己是否曾有這樣的想法 :

#開始行動前,總是會先想得很多 。
#先想到最壞的狀況。
#進行負面推測。
#容易自我批判。
#沒有傑出表現,都是失敗。

因為對於正處焦慮的我們,就算沒有充分理由讓我們過度謹慎,焦慮的警報仍會隨之響起。也許我們正日復一日的反覆一些短期效益的狀態,來試圖泯滅焦慮,沒料想卻滾來更大的焦慮雪球,我們可能很難除掉這些習慣,卻會不斷堆疊新的平復焦慮行動,一再一再的以為這樣,就不焦慮了。

通常內向的人更容易受到社交焦慮的影響,且內向有時候會被與高敏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混為一談,而高度執著很可能是一個天生優勢,但面對一個無法再前進的任務時,卻再度變得很難收手。這似乎又回到,沒有傑出表現=失敗的這一個迴圈中。

那個練習開始重拾書寫的原因也是被"焦慮"提示,但忘記是在哪裡看見的一句話意思是: 「 與其這樣焦慮,不如行動吧!」。
常常推使我們往前走的原因都是這樣只是無形中的一句話,不管旁人怎麼說都無法確信,但卻被這樣一句話給點醒並執行,這也驗證第一部分結尾的章節 「 重新發現目標 」,很像是重新定焦或重練的意思。

克服焦慮是需要往其他事情邁進,而這個目標是要對"你這個人"有所意義,要認清的是,我們要追求意義而不是追求幸福,而我的意會是,意義像是根而幸福快樂只是結果之一。


raw-image

勇敢地往焦慮深谷一步步走去,一杓一杓地挖掘自己的完美主義沙坑,等它被挖空後,再用點力,才能讓自己從非此即彼的觀念裡被解放出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 ?
始於純粹焦慮→所以翻閱搜尋→然後找到A資訊後,因著網頁配對又跳出了B資訊→一頭就這樣吸收到無數套的From A to Z的訊息→卻也因此斷理智線→然後直接進入放棄階段。

就如內向者,一時接收太多外來資訊與刺激時,大腦無法及時反應運作及負荷,直接選了一個最快速的捷徑結束這回合的搜尋。
但結論永遠是,問題沒有被答案救贖,它依然在某處搔癢著你的心臟,等待主人下一次的躁動進而繼續餵養焦慮。

調整思維實驗中會用幾個問句,來讓自己反覆思考這些狀態的真相是什麼,也漸漸帶離我們一如往常非黑即白的觀念。

舉幾個例子好了:
#當你質疑: 失敗=災難?
破解:用一個強的新思維代替舊思維。

#當你質疑:當我勇敢嘗試某件事但失敗後,我無法面對?
破解: 有時候答案只是你繼續過著生活,隨時間流逝就可以度過難關。 

正因為行為與思考是環環相扣的,當行為出現新模式時,思路也跟上腳步。
當你反芻著你的擔憂也同時抵制自己往前的動力,再加上完美主義的拒馬,想要改變時,是否對自己遲遲無法付諸行動,感到無力?

反芻憂慮這件事好像反覆檢查即將發出的重大信件,卻因此延遲20分鐘才肯送出一樣,因為我們會產生對記憶的偏誤(Memory bias)。
當我們選擇反覆思考時,請先不要相信你此刻的記憶,因為你可能只是在自我產生一種具偏誤的"推測"而已。 就像走在路上會覺得大家都在看你,但大家只是在放空而已的這種例子。


從自我批判與苛刻中看得更清楚,
並不是所有狀況都只剩下「應該&不應該」這兩種選項。


而嚴格的「自我批判」 通常來自焦慮,總是想著: 「我應該做得更好、我不應該這樣選擇」。附帶的是這樣的想法也會不小心的殃及無辜,一不留心就會把這樣的規則也默默套用在親近的人身上,而我們的相處也因此更加僵化與尷尬困難。

你不可能永遠表現完美,撇開用「全有或全無」與想要掌控一切的思考謬誤看待事件,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便會同進行許多任務,且容易感到疲憊,而疲憊可能帶來錯誤。對的,這是一面骨牌,易倒易碎。

理解自己並無法達到隨時無懈可擊的自我期許,練習瓦解「非此即彼」的思維陷阱,並嘗試與有才能的人交往,別帶著比較的心境與他們相處,用開放心態與他們討論如何看待錯誤與挫折,或是對目標有異動的看法與處理方式,都很好!
只是我們要用哪一種眼光看待自己而已。


raw-image


當你突然對自己的焦慮有些理解而非全然自責時,
就像理解那個無法被親近的孩子般 , 多一份舒心與安全感。


最後讓我們與自己的天性共處,用你天生的性情去生活。
Alice Boyes也提供幾個適切的方式,與自己和平共處 :

# 生活中要有適當的忙碌
# 選擇幾樣適合自己體力水平的活動
# 保持適當的社交聯繫
# 維持生活變化VS 習慣的平衡
# 給自己心理適度保留空間做一些想做事情
# 對自己更有耐心一點
# 了解在生活中著重度最高的壓力來源

就像小確幸一般,在日常中、有意識地、察覺自己在什麼時刻特別感到舒心愉悅,如果允許,每週騰出一個精心時刻與自己好好相處與對話,哪怕只是在移動的火車上、停紅綠燈的30秒、能觀察到路人來往的窗邊座位,只釋放一些儲積過多電量,都好。

記得, 停止對自己無限制地苛刻指責,漸漸把完美主義遺留給辦公室裡的OA座位,
嘗試建立一段能與外界接觸的心力,一點一滴練習與自己 & 與自己的焦慮來場大和解吧!!




# 書名: 與焦慮和解The Anxiety Toolkit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作者: 愛麗絲.博耶斯
#原文作者: Alice Boyes
# 譯者: 劉佳澐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19/02/20

#作者簡介:
情緒管理專家,管理著名部落格「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澳洲版《婦女健康》雜誌(Women's Health)的情緒管理專家,研究成果也被刊登於美國心理學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期刊上。


#內容簡介:
先帶領讀者了解你的焦慮會如何運作與影響你的日常與身心靈,提供一些方法與實驗,去驗證哪一種方式可以暫緩焦慮得到改善,對多面向的自己有更多認識與認同。許與完美主義是否連結 ,最後期望用接納自己的天性,知道它不一定負面劣勢,它也許能適切地推你一把也說不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isHome-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4/09
覺得每一本推薦的書都真心愛,但想要納入的內容太多, 擔心描述的龐雜,謝謝你的觀看與喜歡啊! 你的這一篇 我也很喜歡! :)) 【自我成長】如何打造理想人生? 《你的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V編書單
Vivian Yeh-avatar-img
2021/04/09
感覺好棒的一本書!非常用心的介紹~收入待讀清單!
avatar-img
FisHome的沙龍
27會員
45內容數
許多時候人生是絕對孤獨的, 在不想聊天的時候,在沒有話題的時候, 也未必能時刻保持熱情與包容,因為更多時間裡很難找到絕對理解你的人, 所以這些那些堆疊起來,便成為願意閱讀的理由, 想為自己留白的時候、不需要言語的時候, 進入一本書的觀點是暫時安全的, 因為那裏的世界是全新,而你也。
FisHom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23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2021/12/23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2021/12/09
這一本更像是好好說話的進階版了,一切先從自己的信念出發。我們都受過那種對自己「作過的事、犯下的錯要如何反省」的能力,這樣的教育,但卻未受過「對自己即將產生或投遞的信念,回馬槍檢視」的能力,而本書將提供這樣的思考工具,藉由有條理的資訊去評估,給腦袋有足夠的選項與選擇。
Thumbnail
2021/12/09
這一本更像是好好說話的進階版了,一切先從自己的信念出發。我們都受過那種對自己「作過的事、犯下的錯要如何反省」的能力,這樣的教育,但卻未受過「對自己即將產生或投遞的信念,回馬槍檢視」的能力,而本書將提供這樣的思考工具,藉由有條理的資訊去評估,給腦袋有足夠的選項與選擇。
Thumbnail
2021/11/24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2021/11/24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上次感到焦慮是什麼時候?待業的那段期間?還是被工作追著跑的昨日?又或是覺得自己輸給別人的那一刻?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都能逃脫焦慮的綑綁,倘若無法做到,那我們就和它和平共處吧。
Thumbnail
上次感到焦慮是什麼時候?待業的那段期間?還是被工作追著跑的昨日?又或是覺得自己輸給別人的那一刻?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都能逃脫焦慮的綑綁,倘若無法做到,那我們就和它和平共處吧。
Thumbnail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Thumbnail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Thumbnail
可能有人會想,覺察是什麼?就是發現自己「正在焦慮」,自己正在「為了什麼」焦慮,同樣的,也可以用在其他困擾自己的情緒上。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在有一雙眼睛注視著「焦慮」的情緒,就是單純注視著,不帶有其他的評價、見解、定論⋯
Thumbnail
可能有人會想,覺察是什麼?就是發現自己「正在焦慮」,自己正在「為了什麼」焦慮,同樣的,也可以用在其他困擾自己的情緒上。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在有一雙眼睛注視著「焦慮」的情緒,就是單純注視著,不帶有其他的評價、見解、定論⋯
Thumbnail
“在未知中保持信任。”這就是生命的全部奧秘。
Thumbnail
“在未知中保持信任。”這就是生命的全部奧秘。
Thumbnail
實際走一遭,就會發現,沒什麼厲害的,也是磕磕絆絆,在夾縫中求生存。
Thumbnail
實際走一遭,就會發現,沒什麼厲害的,也是磕磕絆絆,在夾縫中求生存。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Thumbnail
真正意識到自己心中有許多錯綜復雜的焦慮時,大概是我23歲的時候了。 那個時候的我,短短畢業不到半年就換到第三份工作,在那之前的第一份、第二份工作,我大概都只撐了一個半月,也許是不喜歡當時的工作環境,又或者無法適應整個不友善的就業環境。
Thumbnail
真正意識到自己心中有許多錯綜復雜的焦慮時,大概是我23歲的時候了。 那個時候的我,短短畢業不到半年就換到第三份工作,在那之前的第一份、第二份工作,我大概都只撐了一個半月,也許是不喜歡當時的工作環境,又或者無法適應整個不友善的就業環境。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人生中無一處不讓人感到不焦慮的時刻與環境從幼稚園到高齡、從私領域到公領域,社交到禮儀, 從各式樣社會環境到各式樣原生家庭,從世界快速更迭的科技資訊到 社會階級的分類顯著,蒙上追趕著一種共同價值觀的風氣,而引起的個人焦慮或群體焦慮,最嚴重的是,這些焦慮感幾乎幾乎就要被硬生生地忽略了。
Thumbnail
人生中無一處不讓人感到不焦慮的時刻與環境從幼稚園到高齡、從私領域到公領域,社交到禮儀, 從各式樣社會環境到各式樣原生家庭,從世界快速更迭的科技資訊到 社會階級的分類顯著,蒙上追趕著一種共同價值觀的風氣,而引起的個人焦慮或群體焦慮,最嚴重的是,這些焦慮感幾乎幾乎就要被硬生生地忽略了。
Thumbnail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跟焦慮感打過交道,尤其是我最近在找工作,因為靠近年底,而且又是社會新鮮人的關係,很多時候履歷連投都沒辦法.....
Thumbnail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跟焦慮感打過交道,尤其是我最近在找工作,因為靠近年底,而且又是社會新鮮人的關係,很多時候履歷連投都沒辦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