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鄭珮宸 責任編輯:黃家茹
「科學」是從未知變知的思辨過程,「設計」是從問題尋求答案的思考途徑,「科學和設計看似差異性很大,但我們都在做一件事:解決問題」,[D]Science共同創辦人張瑞指出,「而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只是為學習而學習」,沒有目標也沒有被使用的學習觀,需要重新設計。
今年新成立的[D]Science,就是「Design」(設計)和「Science」(科學) 的結合。原為自然老師的張瑞表示,團隊成員主要是一群教書十年來志趣相投、同樣想改變教育現場的朋友。去年參展時他們以A.S.K (愛思考)對自然科的教育提出更落地生根的想像,透過冬夏令營嘗試、實踐這些可能性;過程中遇見相互賞識的設計師Fibbe,兩種元素的碰撞,生成的[D]Science不只是兩者相加、更是化學反應下的新創。科學讓我們知道世界運行的原理、而設計使這些概念成為更淬鍊的現象。如同展場擺設的七夕密度瓶,讓鹽析的概念具現。
科學和設計的融合也可以從公司Logo品出端倪:正看如從魔術帽探頭的烏鴉,這象徵魔術帶來的違反直覺經驗的「驚奇感」、也是學習的原動力;180度一轉成了帶著紳士帽的烏鴉,則象徵禮儀與智慧,是謹慎、穩紮穩打的知識累積。
[D]Science 的LOGO:正著看是魔術帽裡的烏鴉、倒著看是帶著紳士帽子的智慧鳥。(圖/雜學校)
這樣的累積需要時間--時間是敵人、也是美發生的場域。展場布置的整片植物牆經過初步分層做出漸層,隨著展期推進,葉面也逐漸變色。「美感是培養出來的」,張瑞認為美感的培養與科學同源:放慢。慢下來才會對生活的細節感動、驚豔,進一步深化人生經驗以後,才會在經驗的土壤中長出知識。例如一位設計師曾問他:「溫暖的黑色和很冷的黑色差在哪裡?」這個問題是科學家不會感受到的,但設計者因為對色澤極度敏感,所以做出區別。正是在這種跨領域的空隙之間,科學才以得以進一步向前推進。至於解答、則又重新落回到生活:藝術家所使用的顏料,其原料取自自然礦物,礦物的成分則因為混雜不同元素的比例,讓同為黑色的分類中能冷暖感受之別。因此冬、夏令營就是在教孩子慢下來思考,然後從經驗和既有的知識中做出解決方法。「很多人說不要給孩子魚吃,要給他釣竿;我不同意,要教他就地取材地做釣竿」,因為「拿得出來的才是你的、是你經過時間消化過產出的」。
植物牆,使參觀者相互激發創意,從生活的細節中反省世界的多義與學習的價值。(圖/[D]Science)
今年再度參加雜學校,透過展場中布置的大面植物牆,邀請參觀者一同思考植物的100種可能。這種發想與實作正好展現[D]Science的內涵與目標:學習的本質與目的在於適應未來社會,在多變的未來中給予孩子接受驚奇、思考問題並創造世界的能力。
「XXX的100種可能」是張瑞過去讓學生作的發想練習題,這次在雜學校以植物為核心擴大了互動性和創造性的面向。(圖/鄭珮宸)
公司除了辦冬、夏令營推廣慢哲學讓孩子自己挖掘生活中的驚豔感,也透過設計文創商品,以不同視野觀看科學、進而激起孩子的興趣。例如圖騰色票不只是單色、而是細胞切片染色呈現的幾何形狀。公司更將於2018年推出「植物的一百種可能」,透過想像力將日常中的物無限推展,讓這些商品設計本身就成為驚豔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