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鄭珮宸 責任編輯:黃家茹
在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的課程是不分科、以主題式的方向建構教材:「行動是包括腳走、手作、口說」,從城市規劃、3D列印到平面美學設計,課程圍繞著幾個主軸、串聯不同的知識群。例如今年由於CEI和IDEC(國際民主教育論壇)分別在美國與以色列舉辦,教師群便決定以此為主題,也加上台灣,將學生分成三組,由學生填寫志願決定組別,以「宗教、科技和教育」為主軸,進行為期一年的課程:從當地歷史、地理等面向切入當地。
這樣的課程雖然新穎但推行也有難度,最主要難在於溝通和合作:學生通常頗堅持己見,「需要很多時間協調他們」。另外,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80%的影響力其實來自家長」,一位老師點出:「因此我們會不斷和家長溝通,希望學校與家中的態度一致,才能讓學生處於最優良的學習狀態」。不過也因為願意將小孩帶入體制外學校的家長多數是因為認同其理念才加入,因此這方面「其實還滿順利的」。但偶有例外,例如今年一個學生想去以色列,但家長無論如何放心不下,學校、學生與家長多方溝通後,小孩最終仍無法如願前往,「至少過程是理性、交流的」。而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出孩子們緊密的關係:「共患難的精神吧!出現問題時大家不會丟給負責人、而是所有人共同想解決方案,大家一起承擔面對;像家人一樣」,老師笑著說。而校內有些老師就是行動班學校畢業生,因為認同這些教育理念,所以會不斷迴流。
今年以「這麼好不用上學」的標語參加雜學校策展,吸引了許多參展者的注意,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不僅在雜學校中分享教育成果,也是讓孩子學習的一個管道。從策展、辦展到展場安排、攤位介紹,處處都是孩子積極參與、主動發想與創意實踐的痕跡。文行高認為,這樣的平台就是教育的資源,而參與行動過程就是學習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