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教室的孩子不需要分享
方格精選

這間教室的孩子不需要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接觸到RIE,應該是寶寶睡眠之後,我育兒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吧!

要尊重小孩,一直是我的教養核心,不過尊重小孩的真諦,一直到我實踐RIE之後,才獲得真正的落實。於是有機會聊到或是分享RIE,我一定不會放過,就是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夠跟我一樣,在RIE的原則下,發展出最健康的親子關係。

今天想分享的,是RIE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分享。

Magda Gerber大師認為,分享是經由大人不斷示範,孩子日漸學會的;分享不能經過「告知」來教會孩子,尤其小小孩更沒有分享的概念,父母需要理解這件事,接受它,以身作則在孩子的生活裡面實踐分享的例子,讓孩子耳濡目染,等待分享的發生。所以RIE家庭、教室,都沒有要求孩子分享玩具這件事。

我看完之後當然完全接受,並且,在我家,偷偷開啟了一個RIE教室,實驗RIE的教養......

一起玩示意圖,這不是小毛豆,但那是跳跳糖。

一起玩示意圖,這不是小毛豆,但那是跳跳糖。

第一次一起玩

八月的某天,小毛豆弟弟來跳跳糖家玩。

小毛豆是個慢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才能放心開始探索的孩子,我們兩方家長都很理解跳跳糖和小毛豆個性的差異,所以當小毛豆一開始就不願意走近社區一樓大門時,我們也立刻把門關上,在社區前廊玩耍,讓小毛豆習慣一下,再慢慢前進到二樓的室內。

進了市內,正要關上門,小毛豆大叫!我立刻回應說:「沒問題,讓門開開,不要關起來唷!」孩子到新環境有這樣的警覺性真的很好!知道門關了就不容易溜了,這對於初到新環境而言,實在是太危險了!孩子的第六感真的很棒!於是我讓門開著。又過了一會兒,看到小毛豆額頭冒起了汗珠,就跟他說:你流汗了,這裡太熱,我們開個冷氣比較舒服,不過開冷氣要關門唷。然後才把門關上。這次,小毛豆沒有抗議。

做任何與孩子相關的動作前,都先知會孩子在動作,是RIE的基本教條。

小毛豆始終坐在媽媽的腳上,跳跳糖地主氣勢強,東奔西跑的玩耍,但發現小毛豆手上拿著一個自己平常在玩的玩具,小毛豆只是握著、也沒有揮舞,跳跳糖還是靠了過去,想要拿回來,我們看著他們的互動,沒有干涉。

在RIE的教室裡理,沒有暴力的行為,觀察者就不介入孩子的互動。

跳跳糖伸手把小毛豆手上的玩具搶走,小毛豆就哭了!小毛豆媽媽回應小毛豆的哭聲,說著:『你想要拿著的玩具被跳跳糖拿走了!』我告訴小毛豆:『你不喜歡他拿走,下次你不想讓他拿走的東西,你可以握很緊。』小毛豆還在哭泣,跳跳糖站在一旁認真看著正在哭泣的小毛豆,看了一兩分鐘後,跳跳糖把剛剛拿走的玩具,遞到小毛豆的手中,因為又重新拿到了玩具,小毛豆停止哭泣了。

正當我腦補,想著我兒子跳跳糖真是暖男,怎麼這麼小就有同理心,看到小毛豆哭泣就把玩具給了他...跳跳糖再度把小毛豆手上的玩具拿走,小毛豆再度哭泣。

我發現了,其實跳跳糖只是在觀察小毛豆的反應,他在研究小毛豆『拿走就會哭、給你就不哭』的狀況。

根本一點都不溫馨!!!

後來因為小毛豆媽媽去洗手間,小毛豆從黏著媽媽的位置離開了,竟然開始和跳跳糖互動了,兩個人會講成年人完全聽不懂的對話,也有一起玩著玩具的樣子。

第二次一起玩

小毛豆這次進大樓和進門都沒有擔憂,進步很快!

這次小毛豆有記得,喜歡的東西可以握緊,不要被拿走這件事,所以當跳跳糖再像上次一樣,前往伸手要拿走小毛豆手上的東西時,跳跳糖失敗了!

這次哭的人變成是跳跳糖了!立馬窩到我的腳上哭泣,我就跟他說:『玩具在小毛豆手上,你也很想拿吼,但是小毛豆不給你。』

我們沒有人要求小毛豆分享,孩子才一歲半,跟他們討論分享這個抽象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對他們而言,只有「我現在想要用的東西」和「我現在不想要用的東西」的差別而已。分享是經由長期觀察周遭的成年人,身教,孩子模仿,才會漸漸執行的社會化行為。

第三次一起玩

這次誰也沒哭,兩個人一起玩,沒有再因為誰要誰手上的玩具而不開心。這次跳跳糖不斷的把檸檬拿給小毛豆,小毛豆沒接的話,還是很堅持要一直給,最後由小毛豆媽媽代為接受餽贈XDD

看到第三次兩個孩子就有一起玩耍,真的體悟孩子會自己找出『共同相處的方式』,成年人的退場:沒有要求孩子禮讓、分享、不能來別人家佔用別人的玩具、不能不讓客人玩,孩子都可以彼此找到彼此舒服的相處之道。

關於分享,在成年人的要求退場之後,這件事對孩子來說,變得很自然。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68會員
230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媽過度疲勞,心情本身就不穩定,或是處於心情低落、脆弱的時間點,遇到孩子出現「挑戰事件」時,根本沒有心平氣和的機會! 而有每日穩定作息,好好睡覺的孩子,媽媽可以早早六點半正常下班,因為孩子早早自己睡,媽媽有空悠閒好好吃飯,更可以休息,即便在最容易快要爆走的傍晚時分,因為看一下時鐘,快下班了!忍得住
很多討論孩子白天小睡需求的建議,例如:八個月時,孩子會漸漸不需要傍晚的小睡;一歲半之後不在需要早上的小睡,只需要午睡。漸漸減少小睡的情況,語嫣稱之為「小睡畢業」。 當父母收到這些建議時,該怎麼執行呢? 其實很簡單: 孩子的睡眠需求,孩子最清楚。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許多父母認定,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不會畏懼挑戰。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赫然發現研究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遇到生病這件事,首先,當然是要問:「孩子生了什麼病?」而這個問題,一定要請專業的醫療人員協助才行。當爸爸媽媽覺得孩子似乎生病了,請一定要先帶孩子去看醫生。 在醫生的專業診斷後,可以詢問醫生,孩子在這個病徵下,睡眠是否會被影響......
最新研究指出,當孩子花太多時間在制式性(教學導向)的活動時,他們對於目標達成、做決定、自制力的能力會下降。 孩子在自主決定在他們擁有的時間裡,他們自主安排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後,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最快的!
常常有黑眼圈家長跟我說:『我的寶寶每次都只睡一下下,醒來之後超有精神一直玩,他應該就是真的睡比較少的孩子了吧?』 睡不夠的孩子,就不容易進入長睡眠狀態,所以總是睡一下下就醒了,而且睡不夠的孩子,除了展現出讓父母誤會的『超快充現象』,更容易出現夜間睡眠中斷、難以入睡、睡前哭鬧等等狀況
媽過度疲勞,心情本身就不穩定,或是處於心情低落、脆弱的時間點,遇到孩子出現「挑戰事件」時,根本沒有心平氣和的機會! 而有每日穩定作息,好好睡覺的孩子,媽媽可以早早六點半正常下班,因為孩子早早自己睡,媽媽有空悠閒好好吃飯,更可以休息,即便在最容易快要爆走的傍晚時分,因為看一下時鐘,快下班了!忍得住
很多討論孩子白天小睡需求的建議,例如:八個月時,孩子會漸漸不需要傍晚的小睡;一歲半之後不在需要早上的小睡,只需要午睡。漸漸減少小睡的情況,語嫣稱之為「小睡畢業」。 當父母收到這些建議時,該怎麼執行呢? 其實很簡單: 孩子的睡眠需求,孩子最清楚。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許多父母認定,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不會畏懼挑戰。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赫然發現研究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遇到生病這件事,首先,當然是要問:「孩子生了什麼病?」而這個問題,一定要請專業的醫療人員協助才行。當爸爸媽媽覺得孩子似乎生病了,請一定要先帶孩子去看醫生。 在醫生的專業診斷後,可以詢問醫生,孩子在這個病徵下,睡眠是否會被影響......
最新研究指出,當孩子花太多時間在制式性(教學導向)的活動時,他們對於目標達成、做決定、自制力的能力會下降。 孩子在自主決定在他們擁有的時間裡,他們自主安排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後,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最快的!
常常有黑眼圈家長跟我說:『我的寶寶每次都只睡一下下,醒來之後超有精神一直玩,他應該就是真的睡比較少的孩子了吧?』 睡不夠的孩子,就不容易進入長睡眠狀態,所以總是睡一下下就醒了,而且睡不夠的孩子,除了展現出讓父母誤會的『超快充現象』,更容易出現夜間睡眠中斷、難以入睡、睡前哭鬧等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