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講不聽,為什麼你還要一直講

更新於 2022/01/1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那天在公園,跳跳糖跑上跑下的玩耍,玩得太嗨了,就尖叫了起來。
我一聽到馬上站了起來,走上遊戲物件,找到兒子,在他旁邊說:「我們說過有人在旁邊不能尖叫,我剛剛聽到你太開心忍不住尖叫了,我帶你離開。」說完,我就把跳跳糖抱起來帶走。
不當吼媽的第一步:不聲控制止小孩、行動禁止不說教
被帶離開的跳跳糖立刻想哭,跟我說:「媽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在別人旁邊尖叫了!」
我想了一下,好像也是可以再給他一次練習的機會,於是我說好、放他下來。小孩馬上跑走去玩,但不到十分鐘,我又聽到跳跳糖的尖叫聲。
這次我依舊原地站起、找到小孩,一邊抱起他一邊說:「玩得很開心不尖叫有點困難齁,今天先回家吧!」
再次進行不聲控控制小孩行為、再次直接行動禁止、動作比上次更精確簡潔。
跳跳糖秒哭著說:「媽媽、媽媽,再給我一次機會!」
我說:「剛剛我們已經再給一次機會練習了呀!但是今天還是忍不住會尖叫,所以沒有要再來一次了。」溫柔而堅定的說明
跳跳糖哭著說:「媽媽,我們明天再練習好不好?」
我說:「當然好呀!我們明天再來公園玩,明天再練習。」
不打不罵不恐嚇威脅小孩的教養方式,並不表示我的孩子就不能夠被教,更不表示,每次遇到孩子不恰當的行為時,我只能夠好說歹說不斷勸說:變成壞掉唱片跳針媽媽。
如果我和跳跳糖的關係,變成我只能一直口頭告訴他不行,但是他一直做我還是只會用口頭說不行,那麼我跟孩子的關係裡,我就不再是他堅強而可靠的保護者了。
小孩都期待自己是完美的也都在自己的世界裡,想像自己是完美的,所以當他們做出自己都知道不應該的行為時,他們很清楚,自己破壞了自己的完美。很多小孩在犯錯時會很失控,往往都來自於這個『我不能接受我自己竟然不完美了!』
很荒謬對不對!?!
但是孩子真的就是這麼可ㄍㄠˇ愛ㄒㄧㄠˋ!
他們對自己期望非常高,高過於我們對他們的期待,但是他們大腦又還沒有發展完成,所以衝動克制能力實在非常有限,於是就常常出現:小孩自己被自己氣死,然後就因此爆走再爆走。
如果你也能發現小孩其實都很不願意犯錯,那可能自己面對孩子犯錯時的火氣會少一點。
而孩子自己也會發現:自己欠缺成為理想中的完美自己的能力,因此孩子會期待他的照護者,能夠成為幫助他一直往完美自己的方向。
換句話說,孩子不只是希望他們自己很完美,他也希望我們一起跟著很完美!
所以孩子在犯錯或是做出不恰當行為時,他們其實是希望家長可以協助他們,協助他們重新回到不混亂、比較完美的那個階段。
孩子期待、也需要家長成為堅強而可靠的保護者。
這也是為什麼,當家長只是使用:第一、積極言語同理,第二、行動禁止不說教;這兩個方式進行,孩子即使依然會有情緒,但是情緒相較之下都比較快平復。
因為在這樣的互動裡,他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理解他不是壞小孩,理解他很想當完美的孩子,所以爸爸媽媽都沒有責怪他,只有提供同理。
因為在這樣的互動裡,他知道爸爸媽媽藉由「行動禁止」,在協助他克服他的衝動,幫助他回復到他自己所期待中的行為,爸爸媽媽就如他心中所期待的完美,完美的協助他克服了他自己管不住的衝動,所以他感覺到很安心以及安全,那些因為他自己行為所衍伸出的不安、焦慮、恐懼的情緒很快的被撫平,就可以好好的讓混亂的情緒結束了。
當家長只是使用「口頭告知」,希望孩子自己能夠停止,雖然真的立意良善,但真的忽略的大腦的生理限制,人類的大腦25歲才開始成熟,當我們不斷把「學會自制」,放在一個並沒有辦法完全執行自制的孩子身上,這就彷彿是要求一個不會走得寶寶開始跳,是一樣的不合理。
而我在這裡分享的:「孩子還沒有自制能力」,並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並不是說25歲以下的人完全沒有任何自制能力。
而是當孩子在某些時刻展現自制能力時,我們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感到開心,但不能夠放大去期許:孩子能一直成功的展現自制能力。
我們應該把孩子每一次的成功自制力,當作積沙成塔的那一粒沙。
如果孩子的自制力已經練習了很多次,練習得很不錯,那麼家長使用直接行動禁止,所需要花的力氣大概就輕如鴻毛,而孩子自制力還不足時,家長使用直接行動禁止,就完全是當機立斷的最佳方法。
也因此,使用直接行動禁止的方式,不論孩子的大腦發展階段在哪,都很有效而且依舊是走在共好的教養路上,不是打罵威脅的方式。
『下次再練習』是我從小和跳跳糖就會執行的方法。
小孩子犯錯、或行為不恰當的時候,出發點一定不是故意的,有可能來自『不小心』、有可能來自『好奇探索』、有可能來自『克制能力不足』,不論是哪一個原因導致犯錯,都需要很多機會練習,最後才能克服這個錯誤。
所以在遇到跳跳糖犯錯的時候,我都會在心中想好一天內,我願意重複陪他練習的次數、願意重複陪他收拾的次數、上限是多少次?
像是在公園其他小朋友旁邊尖叫,我通常只願意提供一次機會,但是像昨天分享的情況,他說他還想再練習一次,衡量當下的狀況,我也願意再提供一次練習機會,就會給他再一次的機會,但是討論空間不會一直無限提供,所以第二次機會用完,我們就打道回府了。
因為都知道孩子還不能每次都做得很好,都知道孩子需要一次次的練習機會做得更好,因此這些互動都不是懲罰,
所以我都是和跳跳糖說:
#下次再練習 或是 #明天再練習
每次我也都 #不做跳針的唱片
#不聲控控制小孩
#直接行動禁止
所以我每次都可以在自己脾氣炸出來之前,用平靜和事實陳述的聲音,告訴跳跳糖我的決定,並且「接納情緒」,讓他發好發滿因為被媽媽禁止所需要發洩的時間。
這個方式不只用在公園尖叫,像是跳跳糖很早就想用馬克杯喝水,但是難免會打翻,也有的時候是想試試看:把杯子用不同的方式拿會發生什麼事?!這些不小心都是難免會發生的,甚至地心引力的實驗也都是健康和正常的,我都理解也能接受,不過,我也想好,我願意接受一天一起擦地板2次,2次之後我就會給他翻不了的杯子用。
一旦到了我的上限,我就會告訴他,當天練習的次數已經滿了,下次或是明天我們再練習吧!
這種直接行動禁止的方法,我也會用在第一次出現的不恰當行為上。第一次出現就馬上就把家庭教養界線給設定好,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方式!有出現狀況當下立刻反應,比預想什麼不能做、空泛討論來的好太多!
而第一次出現不使用直接行動禁止,使用口頭告知不行,對於幼童而言,這只是代表:這個行為對家長來說是模糊可以含混試試看。幼童不會知道家長是在給予「學習停止錯誤行為的機會」,只會誤會家長是在給予『嘗試繼續錯誤行為的機會』;
這兩個完全反方向,所以第一次就馬上直接行動禁止,同時一邊口頭說明原因,才是陪伴幼童理解規則最理想的方式。
通常跳跳糖也都會很希望:不論打翻幾次都可以繼續使用馬克杯而哭了起來,這時候我會完全地接納他的眼淚,『積極言語同理』的同時,也讓他知道下次還會有再次練習的機會。而我說的所有話都不是為了讓他不要哭,只是告訴他我的安排而已。
而且下次還有機會,表示我理解他這次只是衝動,他沒有被指責,他只是需要更多機會練習,我會給他那些機會,因為「我相信他」。他也會知道,媽媽是完全接受他的挫折,他不完美、媽媽一樣愛他,並且相信他是有克服挫折的能力的
隔天當他想做這些昨天沒練習好的事情時,當然繼續讓他有說好的練習機會!但我不會很刻意地提醒他:你要不要練習用馬克杯喝水?因為想不想練習應該是他自己想、主動的,這樣才自然且有趣,不需要特意提醒,只需要在他想要的時候,說到做到的讓他練習,同時不碎念,今天就是新的一天,他有完整的機會去練習。
跳跳糖也因為很多各種的生活經驗裡,知道我說「下次再練習看看」、「明天再練習看看」,我都是說真的,所以他現在已經會自己說了,說他下次再練習看看。
至於不讓他在當日繼續練習的原因,是因為每次一直陪他練習,媽媽一直善後會善後到懷疑人生,接著就是媽媽的火氣也會上升!
為了維持母子關係和諧,我的理智線不要斷,我可以一直用平靜和溫和的口氣和跳跳糖溝通,所以我一定不能讓事情發展到我已經生氣的境界。
想一下自己在哪些狀況會漸漸『累積情緒』,想一下那些狀況是不是因為『講太多次』而來的,再想一下,講第幾次就開始有點口氣上揚、不開心了,如果是第四次就會開始口氣上揚,那麼,請記得不要講超過兩次!
講兩次就是你的「爆走高標質。」不要用低線來要求自己,因為底線不小心踩用力點、就直接爆炸了!
要維持在一個優雅和不吼小孩的家長,就 不 要 讓自己的底線常常被挑戰,要用高標質來保護好底線。
每個想要和孩子好好說話的家長,只需要再加上:「不達到自己爆走的高標質」,想要達成「優雅育兒」、「正向教養」 真的簡單很多。
再加上,使用「直接行動禁止」小孩是會有情緒、通常都會大哭,反正家長爆走罵人的時候,小孩也是會爆哭呀!(大誤)
但是一個在家長情緒穩定時小孩爆哭,孩子只是在哭自己怎麼沒有做好的情緒,這是健康和正常的,但是家長暴走後,小孩的哭聲除了對自己的失望以外,還包含被嚇到、和對於家長情緒的恐懼,這就是每個家長所不希望帶給自己孩子的了!
另外,因為你一直用『高標質』來照顧自己,也是設立典範給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追求的 #共好 是舒舒服服的共好,不是每個人都忍耐到離底線很近很近,在爆炸邊緣還要求自己要努力做好情緒管理,這並不健康、更不是尊重的合理基準點。
設立界線,不只是為自己設定底線,更是要積極的設定出高標質,好好照顧自己一直能夠在舒服的範圍裡和孩子互動。
或許從沒這樣做過的你們,一開始會有點波折,但是長遠下來,一定會有愈來愈舒服的親子關係的。
溫馨提醒,除了練習這些情緒界線、直接禁止、不聲控小孩等等的技巧以外,記得也要好好運動,不然,在公園裡要抄起小孩直接回家,真的不練一下肌肉,當場很難場面優雅唷!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糖果家好好睡,現在也可以用聽的囉!▌各平台收聽🔍【糖果家好好睡】請點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也給我拍拍手的鼓勵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部分的台灣家長,聽到語嫣分享嬰幼兒晚上健康的就寢時間是晚上七點時,通通都崩潰說:「這不合理吧!太早了吧!」 但這個「小孩就是需要早睡」的觀念,在國外的父母第一課來說,是很正常的! 而影集中所舉的範例,是一名四歲的小孩。 而今天想要討論關於面對作息的心態。 但是他們父子倆個感情依然非常好。
看到愈來愈多家長都發現作息穩定的重要性了,發現有固定作息的寶寶,家長在安排整天的活動上,其實更有把握、也因此能夠找到全家合宜的彈性。 不過,週一到週五都這麼努力顧作息了,週末可不可以放鬆放假一下呀?!? 不好意思呀,語嫣又得要來說令人傷心的實話了:
收到家長來信問我:早上出門買早餐時媽媽想自己去,兩歲的小孩說想跟,但是每次都要等到媽媽已經站在門口開門了,孩子才哭哭啼啼的跑來穿鞋,即使有特別提早給孩子準備出門的時間,依然還是需要玩到媽媽真的門都開了才願意移動,搞得很像媽媽在威脅小孩:「你再玩我就要自己出門了」,也很像是在遺棄小孩:「我不等你了、我
都和小女兒妹妹說好再過多久要出門,安排的行程也都是孩子很期待想參與的,不過出門的時間到了,妹妹卻說她不想出門,你很尊重他,和她確定,不出門就和媽媽一起待在家裡,就在你以為通通都說好了,你帶著哥哥出門的那一刻: 妹妹崩潰了! 她說她不要你出去,她說她不要跟媽媽在家,她說她也不要一起出門,但是她大哭大鬧
不論是像磚塊一樣厚的新生兒父母手冊,還是語嫣簡單明瞭的睡眠時數建議(三歲以下嬰幼兒的日夜睡眠時間建議),家長都在看完之後、無奈表示:根本做不到建議的睡眠總時數啊! 長期觀察下來,我發現真正做不到的原因是:晚睡。 不論白天整體睡眠時數和次數顧得多麽完好,如果夜間睡眠時數不夠,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最大迷思,就是:「誇獎孩子」會讓孩子增加自信。  但你知道,其實研究證實,『誇獎』並不會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反而會讓孩子不敢冒險、對自己更沒信心嗎?!  研究指出,在測驗結束後,對著孩子說出:「你好棒,你好厲害,你好聰明。」誇獎後,孩子的確是喜歡而且享受這樣的誇獎的,但是...
大部分的台灣家長,聽到語嫣分享嬰幼兒晚上健康的就寢時間是晚上七點時,通通都崩潰說:「這不合理吧!太早了吧!」 但這個「小孩就是需要早睡」的觀念,在國外的父母第一課來說,是很正常的! 而影集中所舉的範例,是一名四歲的小孩。 而今天想要討論關於面對作息的心態。 但是他們父子倆個感情依然非常好。
看到愈來愈多家長都發現作息穩定的重要性了,發現有固定作息的寶寶,家長在安排整天的活動上,其實更有把握、也因此能夠找到全家合宜的彈性。 不過,週一到週五都這麼努力顧作息了,週末可不可以放鬆放假一下呀?!? 不好意思呀,語嫣又得要來說令人傷心的實話了:
收到家長來信問我:早上出門買早餐時媽媽想自己去,兩歲的小孩說想跟,但是每次都要等到媽媽已經站在門口開門了,孩子才哭哭啼啼的跑來穿鞋,即使有特別提早給孩子準備出門的時間,依然還是需要玩到媽媽真的門都開了才願意移動,搞得很像媽媽在威脅小孩:「你再玩我就要自己出門了」,也很像是在遺棄小孩:「我不等你了、我
都和小女兒妹妹說好再過多久要出門,安排的行程也都是孩子很期待想參與的,不過出門的時間到了,妹妹卻說她不想出門,你很尊重他,和她確定,不出門就和媽媽一起待在家裡,就在你以為通通都說好了,你帶著哥哥出門的那一刻: 妹妹崩潰了! 她說她不要你出去,她說她不要跟媽媽在家,她說她也不要一起出門,但是她大哭大鬧
不論是像磚塊一樣厚的新生兒父母手冊,還是語嫣簡單明瞭的睡眠時數建議(三歲以下嬰幼兒的日夜睡眠時間建議),家長都在看完之後、無奈表示:根本做不到建議的睡眠總時數啊! 長期觀察下來,我發現真正做不到的原因是:晚睡。 不論白天整體睡眠時數和次數顧得多麽完好,如果夜間睡眠時數不夠,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最大迷思,就是:「誇獎孩子」會讓孩子增加自信。  但你知道,其實研究證實,『誇獎』並不會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反而會讓孩子不敢冒險、對自己更沒信心嗎?!  研究指出,在測驗結束後,對著孩子說出:「你好棒,你好厲害,你好聰明。」誇獎後,孩子的確是喜歡而且享受這樣的誇獎的,但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挺喜歡這個翻譯的。"spank"是「打屁屁」的意思,在這裡指用打屁股來懲罰小孩。所以比起「拒絕體罰日」這樣比較嚴肅生硬的名稱,「不打屁屁日」應該是更加貼切生動,不打小孩日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保留了那個生動直接的意思,說的時候可能也比較不會難為情。
Thumbnail
👵🏻:以後你們從事教育工作,一定要教小孩正確的描述性器官,例如:陰莖、陰蒂。不可以只教小孩講「尿尿的地方」。 👩🏼‍🦰:為什麼啊?如果是幼兒園或智能不足的學生,這好像太苛求他們了? 👵🏻:唉~我告訴你們,老師曾經看過一個判決:有一個小孩遭性侵了…
Thumbnail
你喜歡吃古早味蛋糕嗎?特別想吃甜食的我,在宜蘭羅東找到一間以豆漿製成的初蛋糕。主要的口味有:蛋香原味、德國起司、限量黑巧克力,三種口味。
Thumbnail
真正實施獎勵制度,是在雜摳3~4歲左右。 那時剛好是小寶出生,為了讓雜摳不要總是欺負他。 加上當哥哥長大了,該給他一些任務。而開始實際獎勵制度。 什麼集點項目給予獎勵呢? 原則一,自己要做的工作,不要給獎勵。如寫作業、每天去幼兒園 以「小孩有做更好,不做也沒關係的」為主,才設立獎勵內容。 原則二,內
之前接到老師的訊息,老師有誇獎我們家大女兒
Thumbnail
👧🏻:把拔馬麻為什麼你們要去工作? 相信有學齡前小孩養育經驗的,應該有被問過吧,還是有被問倒過(笑) 「把拔馬麻要去工作,因為工作才有賺錢,我們才能讓你吃好吃的東西,才能帶你去很多好玩的地方玩~」 有誰跟我以前一樣這樣說的嗎? 這個回答,如果是從結果論來看,的確工作賺錢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以及滿
Thumbnail
「醫師,小朋友一直在流鼻血。」家長進到急診室焦急地說。 「流多久了?」醫師問。 「已經流鼻血流一個晚上了!」 因為小朋友很活潑,常發生碰撞,家屬便對瘀青不以為意,但這是一個警訊,王建得醫師說,當出現大片瘀青或血塊的時候,血小板數量通常已掉到20,000/μL以下。
Thumbnail
今天的確診人數破了9萬大關,數字又創下新高,每一個有小孩的家庭個個都擔心受怕,該不該讓小孩上學?上學容易被同學傳染,不上學在家必須要有後援,如果沒有後援真的感染了,自已又會陷入自責而後悔不已。 一、拿藥: 二、補充營養: 三、大量水份的補充: 確診過程中,建議家中要有兩個儀器 康復過程的後遺症
Thumbnail
無痛退休第9講:等小孩大了再來做退休金準備, 附音頻連結及教材下載連結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挺喜歡這個翻譯的。"spank"是「打屁屁」的意思,在這裡指用打屁股來懲罰小孩。所以比起「拒絕體罰日」這樣比較嚴肅生硬的名稱,「不打屁屁日」應該是更加貼切生動,不打小孩日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保留了那個生動直接的意思,說的時候可能也比較不會難為情。
Thumbnail
👵🏻:以後你們從事教育工作,一定要教小孩正確的描述性器官,例如:陰莖、陰蒂。不可以只教小孩講「尿尿的地方」。 👩🏼‍🦰:為什麼啊?如果是幼兒園或智能不足的學生,這好像太苛求他們了? 👵🏻:唉~我告訴你們,老師曾經看過一個判決:有一個小孩遭性侵了…
Thumbnail
你喜歡吃古早味蛋糕嗎?特別想吃甜食的我,在宜蘭羅東找到一間以豆漿製成的初蛋糕。主要的口味有:蛋香原味、德國起司、限量黑巧克力,三種口味。
Thumbnail
真正實施獎勵制度,是在雜摳3~4歲左右。 那時剛好是小寶出生,為了讓雜摳不要總是欺負他。 加上當哥哥長大了,該給他一些任務。而開始實際獎勵制度。 什麼集點項目給予獎勵呢? 原則一,自己要做的工作,不要給獎勵。如寫作業、每天去幼兒園 以「小孩有做更好,不做也沒關係的」為主,才設立獎勵內容。 原則二,內
之前接到老師的訊息,老師有誇獎我們家大女兒
Thumbnail
👧🏻:把拔馬麻為什麼你們要去工作? 相信有學齡前小孩養育經驗的,應該有被問過吧,還是有被問倒過(笑) 「把拔馬麻要去工作,因為工作才有賺錢,我們才能讓你吃好吃的東西,才能帶你去很多好玩的地方玩~」 有誰跟我以前一樣這樣說的嗎? 這個回答,如果是從結果論來看,的確工作賺錢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以及滿
Thumbnail
「醫師,小朋友一直在流鼻血。」家長進到急診室焦急地說。 「流多久了?」醫師問。 「已經流鼻血流一個晚上了!」 因為小朋友很活潑,常發生碰撞,家屬便對瘀青不以為意,但這是一個警訊,王建得醫師說,當出現大片瘀青或血塊的時候,血小板數量通常已掉到20,000/μL以下。
Thumbnail
今天的確診人數破了9萬大關,數字又創下新高,每一個有小孩的家庭個個都擔心受怕,該不該讓小孩上學?上學容易被同學傳染,不上學在家必須要有後援,如果沒有後援真的感染了,自已又會陷入自責而後悔不已。 一、拿藥: 二、補充營養: 三、大量水份的補充: 確診過程中,建議家中要有兩個儀器 康復過程的後遺症
Thumbnail
無痛退休第9講:等小孩大了再來做退休金準備, 附音頻連結及教材下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