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憂鬱症是大腦發炎,天曉得你的免疫系統會不會殺了你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陣子發現精神科醫師普遍理解的「憂鬱症是大腦發炎」概念,喜歡唸科普書的臉友倒不見得知道。正好有本講大腦發炎的《終結憂鬱症》新書出版,那我就順勢介紹這本書,讓大家對「大腦發炎」有些了解。這本書的作者艾德華.布爾摩是劍橋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書裡資訊都有研究佐證,至少不是信口開河。
現在醫學界最常用來偵測發炎與否的指標是「C反應蛋白(CRP)」。丹麥一項大型研究發現,經常有輕微憂鬱症狀的人,C反應蛋白濃度較高,而且發炎指數越高,負面思想與自我批判的憂鬱反應就越強。這至少說明,憂鬱症跟發炎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比例頗高。
告訴長期陷入憂鬱症的親友「你的大腦發炎了所以你一直好不了」,有時是個同理,至少不是個指責。因為個人體質、以及過往遭受到的挫折、壓力,加上人類基因遺傳的免疫反應,導致大腦陷入混亂,這時不是告訴病人「你不要想就好」、「你不要這麼做就好」,就能改善問題。
許多人常有身體發炎(如去拔牙)時心情變差、沒有動力的經驗。當身體某處發炎時,免疫細胞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s),細胞激素可經由血液循環,傳遞發炎訊號到大腦,活化大腦的免疫細胞。給實驗老鼠注射細胞激素,會讓老鼠出現類似發炎的疾病行為(看起來像憂鬱的老鼠),即使這隻老鼠其實沒有發炎。受影響的老鼠大腦,神經細胞會容易受損,神經連結會失去可塑性,血清素的供應量會減少。這讓人能推測,「發炎」的確常會讓人類感覺憂鬱。那如果是大腦發炎呢?
用最簡單的說法,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時,巨噬細胞常會波及目標周圍的正常組織,淋巴球有時會釋出對抗自家蛋白質的抗體。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身體各部位時,可能會變成各種慢性病。發生在大腦時,就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精神疾患。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容易罹患憂鬱症?如果憂鬱症是對人類社會的不適應,為什麼憂鬱症的基因沒有漸漸被淘汰掉?我們回溯人類的演化,直立人存在世上200萬年,智人可能有20萬年,農業生活成為人類文明主流才兩三千年。憂鬱症基因在人類演化上必然存在某些優勢,讓有憂鬱症基因的個人或族群更容易活到能繁衍下一代。
稍微簡化一下我們的敘述:壓力會活化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太活躍會攻擊或誤傷我們自己的細胞,這有時歸類為自體免疫反應。大腦裡的「微膠細胞」,就扮演著巨噬細胞的角色。大腦的發炎反應太活躍時,可能會傷害、抑制腦神經細胞。
免疫系統太容易被活化的人,為什麼還是大量存在人類族群裡?
這時我們得理解,數萬或數十萬年前的人類,完全沒有現代醫療的保護。我們用抗生素就可以處理的小傷口,原始人類可能會因為感染最後導致死亡。原始人最大的壓力是什麼?不外乎是面對野獸與異族人類的「戰或逃」,而這都可能會帶來細菌與病毒入侵的傷口。所以當出現「戰或逃」的情境時,免疫系統就先活躍起來準備抗敵,可以增加個體的存活率。
免疫系統沒有眼睛,不知道你確實面對了什麼。免疫系統或許可以感受到的是,你好像正面對著威脅(野獸在眼前)或壓力(野獸可能在附近)。會預先做準備的免疫系統,就能增加自體基因流傳下來的機率。先存活下來再說。至於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可能衍生未來的三高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重度憂鬱症,這對原始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問題。這樣的基因,在這幾年隨著科學進展,就漸漸能被分析出來,成為所謂「憂鬱症基因」。
而這套演化機制到現在,就變成有些人即使只是發表演講,都會造成發炎指數上升。當然更別說是跟家人大吵一架,也可能會讓巨噬細胞活化,傷害心血管系統。有時,重要親友過世讓巨噬細胞活化,會造成粥狀硬化的動脈發炎,增加心臟和大腦血管血塊形成的風險,演變成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這是「心碎而死」的科學根據。
從小遭遇家暴、性侵、霸凌的人,日後容易產生嚴重的創傷症候群、重度憂鬱症以及其他精神疾患,有一部分也可以從重大壓力影響腦神經發育來解釋。2014年一個英國研究顯示,九歲時血液裡的細胞激素指數越高,十八歲時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就越高。其實,貧困、負債、孤立等社會壓力,也常伴隨CRP增高。
「發炎狀態」會導致「憂鬱行為」,這也有演化意義。想像我們是原始人類,當我們受傷了,體內的巨噬細胞正在跟外來病菌作戰時,這時我們最好是病懨懨地躺在洞穴裡休息不要亂動,以便身體集中能量對付外敵。再者,如果不幸我們得到的是高風險的傳染病,這時自我封閉、不要找其他人串門子,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
這些長年累積的基因,最後就導致了「壓力惡化大腦發炎」、「大腦慢性發炎造成嚴重憂鬱症」的結果。也許未來我們可以從基因檢測辨識出這一群人,當他們陷入憂鬱症時,除了傳統抗憂鬱藥物、鼓勵運動與紓壓外,還加上某個現在還沒發現的輔助療法,降低自殺與生活混亂的風險。
用「發炎」來思考憂鬱症之後,我們會發現,可能有一些人因為「壓力」以及「容易發炎的體質」在身、心雙方面受苦。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有90%精神不濟,40%容易沮喪,常常很難清楚思考與規劃事情。或許免疫系統也攻擊了他們的大腦,讓他們出現類似憂鬱症的症狀。心血管疾病常跟膽固醇累積引起的發炎反應有關,而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也有很高比例出現憂鬱症狀。
現在流行的健康概念,肥胖對健康不是好事。更精確地說是腰腹部的脂肪,在許多研究裡都是跟代謝症候群高度相關的風險因子。多數人不曉得,脂肪組織裡有大量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裡的機器戰警。很少人注意到的是,「老化」會讓隨著年紀越學越多的免疫系統過度警覺,身體就會越容易發炎。「肥胖」跟「老化」常伴隨憂鬱症增加,也會讓其他慢性疾病增加。在了解「憂鬱症是大腦發炎」的同時,同時也複習一些重要的健康概念,就是你閱讀這篇文章能得到的最大收穫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46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時不時的注意力不集中、丟三落四、拖延症頭、以及難以言喻的無力感,加上偶爾出現但可能會製造災難的衝動行為,常會影響個案原本能力的正常發揮,帶來憂鬱、焦慮、煩躁、失眠。但個案本人、親友往往沒有察覺,過動症狀可能是最核心最源頭的問題。
早在二十年前,歐美國家就完成一連串的研究,認為內向的人較容易得憂鬱症;在得到憂鬱症的人裡面,外向的人會比內向的人容易復原,而內向的人會更容易走向自殺。台灣對精神疾病的接受程度比西方國家慢,現在對「什麼是憂鬱症」、「我們應該重視憂鬱症」以及對憂鬱症的去污名化,已經有足夠的認知。
時不時的注意力不集中、丟三落四、拖延症頭、以及難以言喻的無力感,加上偶爾出現但可能會製造災難的衝動行為,常會影響個案原本能力的正常發揮,帶來憂鬱、焦慮、煩躁、失眠。但個案本人、親友往往沒有察覺,過動症狀可能是最核心最源頭的問題。
早在二十年前,歐美國家就完成一連串的研究,認為內向的人較容易得憂鬱症;在得到憂鬱症的人裡面,外向的人會比內向的人容易復原,而內向的人會更容易走向自殺。台灣對精神疾病的接受程度比西方國家慢,現在對「什麼是憂鬱症」、「我們應該重視憂鬱症」以及對憂鬱症的去污名化,已經有足夠的認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有很多人總喜歡在生病時,拚命的要幫問題歸因,有些疾病的確是可以這樣做,像是登革熱就肯定和蚊子脫離不了關係,但有些疾病,不能單一的歸類在某個因素上。像是心理疾病,我們各種常見的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不是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正確歸因的疾病,我們不能只因為某個人血清素濃度過低,或者…
Thumbnail
自從第一次罹患憂鬱症之後,這幾年一直反反覆覆,不是陷入憂鬱,就是在憂鬱的路上。每當好起來的時候,我都汲取經驗,努力讓自己快樂、熱愛生活,避免陷入憂鬱的情緒、龐大的壓力之中
Thumbnail
「醫生,我可能是吃到什麼不乾淨的食物了,最近老是肚子痛!」 30歲年輕帥氣的業務阿光,前陣子因公司特別忙碌,每天一早準備上班前總覺得肚子絞痛不已,因頻頻上廁所關係,幾乎每天晨會都遲到而被長官盯上,只好前來求診。問診後,他說自己從學生時代開始便常出現一天跑2~3次廁所解便的狀況,而且都發生在有考試時。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憂鬱症似乎越來越常見。 或許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 這次分享的類型有普及專業知識,也有患者分享自己經歷。如果你想更了解憂鬱症,或是因為憂鬱感到十分徬徨無助、想聽聽病友的經驗,可以讀看看這些書。
Thumbnail
一個憂鬱症患者從繭居在家到走向世界的重生之旅。 也許你跟我一樣有著憂鬱症, 也許你跟我一樣很難適應體制內的工作, 也許你跟我一樣身無一技之長, 我承認自己的弱小,摸索不用故作堅強也能活下去的方法, 希望我的故事,也能帶給你追尋自由人生的勇氣。 作者是個日本人,23歲罹患憂鬱症,兩度
Thumbnail
朋友送來兩本關於武漢肺炎的小書,一本是被譽為「西方最危險的哲學家」的 Slavoj Žižek 的《Pandemic!: COVID-19 Shakes the World》,另一本則是由 Brad Evans 結集成書,彙集不同「公共知識分子」短文的《The Quarantine Files》
Thumbnail
生產的過程,原是一個美好的旅程,父母期待著未知的新面孔即將降臨到我們的身邊。但這樣的旅程,有時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媽媽可能會遭受長期害喜、孕吐、對某些味道或食物感到噁心,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外,有時還會有心理上的壓力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有很多人總喜歡在生病時,拚命的要幫問題歸因,有些疾病的確是可以這樣做,像是登革熱就肯定和蚊子脫離不了關係,但有些疾病,不能單一的歸類在某個因素上。像是心理疾病,我們各種常見的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不是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正確歸因的疾病,我們不能只因為某個人血清素濃度過低,或者…
Thumbnail
自從第一次罹患憂鬱症之後,這幾年一直反反覆覆,不是陷入憂鬱,就是在憂鬱的路上。每當好起來的時候,我都汲取經驗,努力讓自己快樂、熱愛生活,避免陷入憂鬱的情緒、龐大的壓力之中
Thumbnail
「醫生,我可能是吃到什麼不乾淨的食物了,最近老是肚子痛!」 30歲年輕帥氣的業務阿光,前陣子因公司特別忙碌,每天一早準備上班前總覺得肚子絞痛不已,因頻頻上廁所關係,幾乎每天晨會都遲到而被長官盯上,只好前來求診。問診後,他說自己從學生時代開始便常出現一天跑2~3次廁所解便的狀況,而且都發生在有考試時。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憂鬱症似乎越來越常見。 或許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 這次分享的類型有普及專業知識,也有患者分享自己經歷。如果你想更了解憂鬱症,或是因為憂鬱感到十分徬徨無助、想聽聽病友的經驗,可以讀看看這些書。
Thumbnail
一個憂鬱症患者從繭居在家到走向世界的重生之旅。 也許你跟我一樣有著憂鬱症, 也許你跟我一樣很難適應體制內的工作, 也許你跟我一樣身無一技之長, 我承認自己的弱小,摸索不用故作堅強也能活下去的方法, 希望我的故事,也能帶給你追尋自由人生的勇氣。 作者是個日本人,23歲罹患憂鬱症,兩度
Thumbnail
朋友送來兩本關於武漢肺炎的小書,一本是被譽為「西方最危險的哲學家」的 Slavoj Žižek 的《Pandemic!: COVID-19 Shakes the World》,另一本則是由 Brad Evans 結集成書,彙集不同「公共知識分子」短文的《The Quarantine Files》
Thumbnail
生產的過程,原是一個美好的旅程,父母期待著未知的新面孔即將降臨到我們的身邊。但這樣的旅程,有時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媽媽可能會遭受長期害喜、孕吐、對某些味道或食物感到噁心,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外,有時還會有心理上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