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一篇,我繼續來聊聊高敏感者的特質。
(一)我們有個超強的情緒接受器
我們擁有高度的共感,讓我們對情緒的接受器比他人更加敏銳,可以感受他人的肢體語言也有更敏感的解讀,對於文字、藝術、音樂等感受性的內容就特別容易觸人心弦。
朋友笑著說:「別人看出去的世界是480P,我們是4K」
我之所以寫共感,而不是同理,因為我認為共感是特質,同理心和共感,都共用同一個英文單字Empathy,但在中文上,我認為還是有所不同,同理的理是理解的理,理解很重要,不然我們只是一個笨蛋情緒接受器,我們裝載超強的接受器,卻沒有對應升級處理系統,我們往往會過於濫情,無法區分他人和自己的情緒和責任。
很可惜的是整個教育系統仍在更新,整個社會都充斥著對男生、對女生的刻板印象,認為男生就應該不拘小節、女生就是情緒化動物,做為一個擁有高敏感特質的男性,情緒能量之高,像是個怪胎,這個特質似乎沒有活著的價值,所以,我也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個特質,漸漸的我開始關閉覺察自己的情緒,用攻擊性的憤怒來取代悲傷,用超理智來掩蓋傷痕,但高敏感特質的強烈,讓我在觀點上總是想得更多更深,我總覺得我內心的答案總是和大人嘴說的不一樣,我總是有自己的堅持,我媽總說我固執,聽不進去別人說的,但我明白我只是不想放棄我自己的答案。
我一直在追求外人認同我自己,在童年成長過程,我並不缺愛,但卻缺乏對自己的理解,這份遺憾轉變成自卑、陰影或是傷痕,我的內心小孩總是告訴著我,不要成為冷漠的大人,有種渴求自由的靈魂讓我死活著都不願意屈服社會制約。
直到在追求愛情時,在暴露出自己的內心最脆弱的部分,我一直想要找個人能夠完全接納自己,那最誠實的渴求,在完全付出真心卻也卸下武裝,但往往因為恐懼別人不順應自己的期待,而選擇做一個「暖男」,以為只要陪伴付出就可能讓別人喜歡自己,內心當然知道女生都會喜歡擁有自信的人,但裝作不在乎的自己真的就會擁有自信嗎?
(二)追求愛情是條自我認同的修羅路
我在大學每個學期總有個暗戀且單戀的對象,最後總是以對方有伴侶結尾,一個接著一個,我的理智都告訴自己該停下來了,不要再隨便喜歡別人然後暈船了,但感受卻推促著自己喜歡下一個願意接受自己的女生。
連續喜歡六個女孩,但我總缺乏承受失敗的勇氣,但最後總是失敗。這樣的結果連我都感覺到厭煩了,直到最後一個女生接受告白後卻已讀不回,我感受自己內心呈現非常平靜的難過、一直難過,並不強烈但非常持久,伴隨著生活的每個過程。
持續了一個禮拜,我知道我需要幫助,才踏進諮商室、開始踏進圖書館尋找心理學的幫忙。
(三)後天訓練的資訊處理器:課體分離加同理心
難過還是持續著,女孩依舊已讀,我甚至騷擾她周遭的朋友,只求一個回應,我對卑微的自己感到難過,也有著強烈的自責感,但同時也對女孩的不回應感到失望與憤怒,在某個夜晚躺在床上的我,突然意識到:
「情緒是我自己的,我自己在難過憤怒,憑什麼要對方負責」
這似乎是一種覺醒,我躺在床上,在那段時間首次感覺到自由,我自言自語地笑著,覺得自己像個笨蛋杞人憂天的,那是第一次自己意識到課題分離的概念,也因為那次覺醒,才真正開始踏進認識自己的開始。
「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就像一個祝福和強心針,我才重新擺脫無力感。
開始大量的接受個人心理諮商、團體諮商、心理劇場慢慢地認識自己,同時間也開始看被討厭的勇氣、安靜的力量、當下的力量,有些認為這些心理學是一種心靈雞湯,他們不是雞湯文,告訴你要一直愛自己,而是藉由很多故事來告訴你對自己誤解有多錯,以及多一點看世界、看自己的角度。
(當然也是有人用錯誤的詮釋方式,造成誤解)
我一直以為我在追求愛情,但我才明白原來我是在追求認同與接納,我希望能夠從他人身上得到關注與認同。
在沒有接受覺醒的同族夥伴,常常缺乏對情緒的理解和解讀,擁有非常強烈的共感,卻無法區分這些情緒是誰的、誰該負責。
在閱讀被討厭的勇氣時,才釐清原來我所意識到概念就是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一個人際關係中,人人都該明白的道理,對於同族人更是一帖良藥,課題分離的意思是:
我的價值觀、我的情緒、我的認知、我的人生都是我的課題,你可以評論、你可以批評,我可以拒絕接受、我可以不認同、我也可以接受,但不要強迫我接受你對我的人生指點,同樣的,我也應該要尊重你的課題,你可以討厭別人,我也可以討厭你,我可以幫你做事情,但我沒有義務,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的所有物,你也不是我的所有物。
延伸來說,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情緒的產生是我們的價值觀應對外境產生反應,所謂的負責不是說不應該有這個情緒,而是清楚自己正在那個情緒中,好好接納自己的情緒,容許自己可以有情緒,也容許對方有情緒。
這也是被討厭的勇氣的核心觀念,分清楚誰的課題。
舉例來說:我知道我的憤怒是針對你的行為或是動機,但這個情緒是我自己製造地而來,我自己的課題,我可以選擇更加理解你的行為脈絡,我也可以選擇罵你,我的行為都該為自己負責,因為是自己下的決定。
所以說,我的人生也是我的課題,是我自己管理的,別人沒辦法。所以爸媽給的都是建議,不能也不該被左右,如果真的被左右,那也不該怪爸媽,那是自己的決定。
高敏感是種天賦的作者伊莉絲桑德說:「把自己置身在別人的問題裡,只會消磨殆盡。」
因為真正的做決定的人永遠都是自己,你不能控制對方的腳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因為你永遠不可能取代對方的感受、你的做法如果為他人製造的其實是一種悲劇,你不可能去替他承受,有些人會好心地想替他人少些痛苦,少些磨難,你覺得為他好的插手干預,但事實上你減少了他在自己人生很珍貴的犯錯經驗,你讓他無法真正的成長。
而課題分離教會我,區分責任歸屬,容許自己拒絕他人的期待,把能量重新焦距在自己身上,重新把生活的重心拉回自己身上。我們是人會累,需要休息,需要學會拒絕,尤其是我們接受這麼多資訊,處理這麼多資訊,身體其實很容易疲勞,疲勞就是要休息。
在別人憤怒難過時,我們擁有比遲鈍者還強的接受器,過去學不會關掉接受器,往往讓自己身心疲乏,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積極傾聽,還是拒絕聆聽,選擇離開,接受器的敏感程度是可以調整的,我們可以選擇接近或遠離。
(四)小劇場的危險
而我們的共感,在缺乏足夠的資訊時,有時候反而是阻礙,畢竟對方的情緒還是對方最清楚,我們只單純靠「小劇場」去腦補他人的想法,這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小劇場的壞習慣其實本質就是干涉他人的課題,擅自幫別人決定他人的情緒,並認定為事實後,我們以此為反應,造成更大的誤會。自己經歷過這麼多小劇場悲劇,很大的癥結點就是我缺乏社交的勇氣和技巧,但如果想要跟人有所連結,就不能一直活在自己的想像,一定要鼓起勇氣,直接開口問對方。
為什麼我們要學會誠實呢?因為現實再怎麼的不美好,他都是現實,而不是幻想,我們可以在小劇場裡快樂的編劇,但終究夢會醒,強烈的落差感會讓你更加痛苦,而也因為過度放大期待,對於現實的掌控就會更加薄弱。
但當我們選擇接受傾聽時,當感受進來後,不先急著認同他的情緒,做一個旁觀者,善用同理心去傾聽每個生命的脈絡,去理解他在脈絡中做出的決定和感受,讓情緒緩緩,讓「理解」飛一下,不急著一同掉入他的情緒,仔細觀察情緒背後的冰山,讓同理與情緒共存。
所以說,特質往往都是有其存在的意義,沒有好壞,只有我們怎麼了解他並妥善使用。
PEACE 昆陽 20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