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極權主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ism)是至今為止都尚未有一明確的一的政治學概念,然而這一概念卻也是當代史中人們急於理解並解決的問題。極權主義最初由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所提出,主要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導一切社會、經濟發展,同時帶有強烈民族主義意涵的新國家發展模式。然而,在哲學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的《極權主義的起源》( The Origin of Totalitarianism)中,則將極權主義視為是歐洲政治現代性的負產品,同時又因為德國與蘇聯的歷史特殊性才真正產生的超越國家疆界的極權主義政治。鄂蘭的論述由於太過廣博、雜亂,也導致後人往往對只取部分片段來指涉極權主義,導致政治上容易因為去脈絡的理解而被貼上標籤。與鄂蘭同時代的卡爾‧波普( Karl Popper)及弗里德里西‧海耶克( Friedrich Heyek)又因為各自對極權主義的分析,前者偏頗於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後者偏頗於自然社群的和諧性,都造成將來的讀者以教科書式的僵硬判斷來觀察政治世界的極權主義現象。
要解決以上總總的混亂定義,就只有先認識現在政治的本質才有辦法克服。現代政治的基礎以民族國家為最主,透過一中央政府對國家進行動員、溝通與資源分配。而政府在進行此總總行為時,在理論上,所依據的綱領即為憲法、法律和命令,其中有以憲法為民意總體的具現而擁有貴高的權力。極權主義按照顎蘭的說法就是將有形的政府的權威凌駕於憲法規定之上,同時此一政府又依據某一改造世界的意識形態(如社會主義或達爾文主義)來影響所有政治權威所能到達的場所,於是透過暴力達成一體化的世界觀。這裡可以觀察到極權主義具有以下特性:1.超越憲法的政治權力2.政治權力配合具有改造世界企圖的意識形態壓制人民或他國3.以極端暴力追求一體化世界的實現。
只有在認識到極權主義如此特點之後,才有可能以正常的比例感去看待現代政治。極權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現象,但作為分析者必須要先冷靜客觀的辨識權力性質後才進一步指出極權主義在當下是如何運作、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缺乏此一冷靜就急於斷定什麼是極權主義的話,反而容易使具體有效的政治對策無法擬定出來,淪為意識形態上的口水戰罷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往往會根據兩種想像路徑來處理,第一種是純粹抽象、意識形態或類似宗教教義式的想像,第二種則是歷史類比似的想像,將一段相似卻已成為過往的歷史時空加以審視,推測出當下事件所可能導致的發展方向,越具有這種歷史敏感度的人就越能精準地做出預測。
    歷史的出現遠遠早於歷史學好幾十個世紀,歷史是共同體的技藝,一方面形塑共同體的德性,一方面給予共同體中的行動者面對未來的行動方針。如果一個人學習歷史的動機是為了行動,那他就應該與歷史學抱持距離,而和自身所處的倫理價值所推崇的技藝走近一點。對政治家來說,歷史即是倫理學的一部份。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如果不依靠現代傳媒與交通工具的幫助,人類所能認識到的環境範圍大抵不會超過半徑十公里以上,這也是最原始的人類以自身為中心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十八世紀以後隨著科技與商業的發展,人類幾乎能夠輕而易舉地知曉地球另一端的消息,凡是擁有足夠科技資本及開放社會條件的地方無不被整合到現今人們所說的「地球村」之內。
    今天人們所說的「人民」( People)指的往往是受到特定憲法權利保障的公民。然而,嘗試追溯人民這一詞彙被使用的歷史時,卻能感受這其所意指的是一群積極的政治行動者,而不是泛指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所有人口。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人類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往往會根據兩種想像路徑來處理,第一種是純粹抽象、意識形態或類似宗教教義式的想像,第二種則是歷史類比似的想像,將一段相似卻已成為過往的歷史時空加以審視,推測出當下事件所可能導致的發展方向,越具有這種歷史敏感度的人就越能精準地做出預測。
    歷史的出現遠遠早於歷史學好幾十個世紀,歷史是共同體的技藝,一方面形塑共同體的德性,一方面給予共同體中的行動者面對未來的行動方針。如果一個人學習歷史的動機是為了行動,那他就應該與歷史學抱持距離,而和自身所處的倫理價值所推崇的技藝走近一點。對政治家來說,歷史即是倫理學的一部份。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如果不依靠現代傳媒與交通工具的幫助,人類所能認識到的環境範圍大抵不會超過半徑十公里以上,這也是最原始的人類以自身為中心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十八世紀以後隨著科技與商業的發展,人類幾乎能夠輕而易舉地知曉地球另一端的消息,凡是擁有足夠科技資本及開放社會條件的地方無不被整合到現今人們所說的「地球村」之內。
    今天人們所說的「人民」( People)指的往往是受到特定憲法權利保障的公民。然而,嘗試追溯人民這一詞彙被使用的歷史時,卻能感受這其所意指的是一群積極的政治行動者,而不是泛指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所有人口。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这个概念起源自西方上世纪20年代,用来指称纳粹德国和共产苏联这两个西方过去所未曾有过的,新型的专制制度。其基本含义为国家意识形态能够影响或通过权力控制全体国民。这个名词最初由纳粹学者从正面意义提出,后来为反纳粹和极权主义的学者从负面意义上广泛使用。
    Thumbnail
    《一九八四》透過虛構的極權社會揭露了對真實與知識的控制,與艾莎·威克福斯的《另類知識》相對比,探討了極權主義及其與當代民粹主義的相互關聯。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一九八四》描寫了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充斥著監視、洗腦和歷史改寫,讓人不斷懷疑現實。本書描繪的極權統治,如同現實某些極權國家的生活寫照,被視作預言未來。透過思想監控、歷史的改寫、雙重思想等手段,探討極權統治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這本書深入分析了21世紀中國的政治現實。作者指出學界對中國經濟成就存在誤解,忽略了專制政府的管制策略及體制下的黑暗面。他將書分為五個部分,探討領導人、政府言行、行動、生產、及中國本質。書中指出黨國體制是核心,意識形態是合理化權力的關鍵。習近平時代的中國面臨權力集中和未來展望的挑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亞理士多德 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提出了一套政體分類的體系,深入探討了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在現代網路社群中的應用。本文嘗試將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應用到現代社群經營,並就不同治理模式下的挑戰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Thumbnail
    2022/12 《大幻覺》與《大國政治的悲劇》最大的差異,就是以「民族」為國家畫龍點睛,同時也為國家的擴張設下天塹。民族國家是人的價值理性能運作的最大極限,國家之上只能用工具理性,也就是追求生存與權力的現實主義原則,在國際體系結構中運籌權力平衡,很難用價值理性去教化。
    Thumbnail
    人民自決徵得同意 人們不喜歡失去權力。即使在最先進的民主國家,政府有時也會試圖避免失去治理權。另一方面,獨裁政權經常剝奪多數人的自由,任意行使權力,並殘酷地維持自己的權力。 政府中根深蒂固的腐敗,包括王室成員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濫用國家資源以及其他形式的腐敗和鋪張浪費。
    Thumbnail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这个概念起源自西方上世纪20年代,用来指称纳粹德国和共产苏联这两个西方过去所未曾有过的,新型的专制制度。其基本含义为国家意识形态能够影响或通过权力控制全体国民。这个名词最初由纳粹学者从正面意义提出,后来为反纳粹和极权主义的学者从负面意义上广泛使用。
    Thumbnail
    《一九八四》透過虛構的極權社會揭露了對真實與知識的控制,與艾莎·威克福斯的《另類知識》相對比,探討了極權主義及其與當代民粹主義的相互關聯。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一九八四》描寫了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充斥著監視、洗腦和歷史改寫,讓人不斷懷疑現實。本書描繪的極權統治,如同現實某些極權國家的生活寫照,被視作預言未來。透過思想監控、歷史的改寫、雙重思想等手段,探討極權統治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這本書深入分析了21世紀中國的政治現實。作者指出學界對中國經濟成就存在誤解,忽略了專制政府的管制策略及體制下的黑暗面。他將書分為五個部分,探討領導人、政府言行、行動、生產、及中國本質。書中指出黨國體制是核心,意識形態是合理化權力的關鍵。習近平時代的中國面臨權力集中和未來展望的挑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亞理士多德 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提出了一套政體分類的體系,深入探討了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在現代網路社群中的應用。本文嘗試將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應用到現代社群經營,並就不同治理模式下的挑戰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Thumbnail
    2022/12 《大幻覺》與《大國政治的悲劇》最大的差異,就是以「民族」為國家畫龍點睛,同時也為國家的擴張設下天塹。民族國家是人的價值理性能運作的最大極限,國家之上只能用工具理性,也就是追求生存與權力的現實主義原則,在國際體系結構中運籌權力平衡,很難用價值理性去教化。
    Thumbnail
    人民自決徵得同意 人們不喜歡失去權力。即使在最先進的民主國家,政府有時也會試圖避免失去治理權。另一方面,獨裁政權經常剝奪多數人的自由,任意行使權力,並殘酷地維持自己的權力。 政府中根深蒂固的腐敗,包括王室成員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濫用國家資源以及其他形式的腐敗和鋪張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