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書中,讀到她引用的一份資料:女性若壓抑自己的「女性特質」,就是下意識攻擊自己的女性能量,這會使自己的細胞開始攻擊自己的女性器官。
這個觀點引起我的注意,道家太極陰陽相容的概念不也是如此?一個完整的人應該兼容「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如果太過偏重哪一部份,人生就會失衡,檢視表格中的細節,一向被形容很陽光的我,果然自以為的優點通通在「男性化特質」之列,而「完美」這個特質,竟赫然在其中。
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引自香港「內在工作坊」Deborah Chan的資料
最教我震撼的是「女性化特質」,表列中的「黑暗」「無秩序」「混亂」,為什麼需要存在人的性格中?難道不應該當作是缺點而加以避免嗎?我的價值觀陷入了混亂,腦海想起自己最害怕的事。
我在學校任教,同時擔任導師,因為某些任務的關係,常常需要請公假到別的學校執行任務,每當準備出勤時,我都會感到特別焦慮,因為班上有特殊學生,我在學校時可以守著班級,有狀況時可以立即處理,班級秩序是穩定的,但是我不得不請假,有一次到教育部開會時,會議才進行十分鐘,學務主任就打電話給我,交代特殊生與其他學生的衝突,他是怎麼處理的,希望我結束任務後能打電話聯絡雙方家長。
這個經驗更加深我對「班級秩序失控」的恐懼,探究這個恐懼,根源還是擔心被別人批評指責,被學校、同事、學生、家長質疑我帶班的能力,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我,只要這個念頭一起,強大的自卑如烏雲罩頂,明明身在會議場合,心卻掛在班上,腦海充斥著班上各種秩序失控的畫面,沒辦法投入當下,總是心情沈重地完成任務,回到學校知道班級沒出事才能鬆一口氣。
可是「無秩序」「混亂」真的有這麼恐怖嗎?回想自己中學的經驗,導師不在的自習課多麼有趣啊!雖然有風紀股長管秩序,所謂升學班的我們,還是忍不住要跟旁邊的同學聊天、傳紙條、玩賓果,全班鬧烘烘的,每個人臉上都是笑容,老師不在的教室雖然混亂,我卻感到一種自由,難得不用考試,難得不用正襟危坐,難得我可以決定這節課是寫功課、畫畫還是跟同學講心事。
「混亂」帶來自由,「混亂」帶來創意,「混亂」產生碰撞,不可預期的火花。就像我喜歡荒野更甚於公園,林深不知處的後面是什麼?我想走進去,深入探究;而人生如果像公園一切按部就班,十年後還是一樣的風景,這般可預期的未來到底有什麼樂趣?
罹癌打亂了我的生活,寫滿的行事曆,瞬間變成了廢紙,面對失控的身體,我的心也陷於混亂,原本井然有序的人生,竟然朝向未曾預期的方向而去,我再也不是原來的我,破碎、脆弱、不堪一擊的自己,就那樣真實的顯現了,這樣的我,要往哪裡去呢?我唯一知道的是,如果不要「完美」,那我要的是「完整」,我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且讓「女性化特質」重新回到我身上,經過校正的天平,自己究竟會變成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