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追求完美的代價

2020/11/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完美主義是壓迫者的聲音。安‧拉莫特(Anne Lamott)
《薛西弗斯》,提香(1548年-1549年),普拉多博物館
為了探究自己為什麼會得癌症,讀了不少書、搜尋不少資料,我開始看見自己的問題所在,尤其是羞於向別人說明自己為何生病這點,我才意識到:我會罹癌可能肇因於追求完美的偏執。
自卑就是完美主義的聲音,無論是談外表、工作、母職、健康或家庭,真正讓人痛苦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達不到那遙不可及的預期時,令人產生莫大的自卑。」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我已經夠好了》這本書,把追求完美主義的女性其自身的壓力與痛苦,做了很深刻的剖析。
而我的自卑到底從何而來?
是國小二、三年級嗎?剛放學沒多久的我正在練琴,母親突然推門進來,坐在我旁邊看我練一會兒的鋼琴,然後面色凝重地告訴我:妳的智力測驗結果出來了,分數很低,沒關係,我們「勤能補拙」!我不知道媽媽是想安慰我還是安慰她自己,「勤能補拙」四個字在說的時候,咬字咬得特別重。從此以後,「勤能補拙」對我來說再也不是一個正向的成語了,它是恥辱的象徵,我看到的重點不是「勤」,而是那個「拙」!
更糟的是,我有兩個聰明的妹妹和弟弟,每次我們按照摺紙書摺紙時,只有我永遠摺不成樣,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覺得很簡單的事,我做起來卻很困難,即使妹妹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教我,我摺出來的紙鶴老是看起來像鳥又像雞,紙船總是站不穩,跟妹妹弟弟摺出來的工整漂亮就是不一樣。
上國中沒多久,爸爸看著我的英文考卷,皺著眉頭問我是否應該去補英文?到了二年級,我的理化成績一直在及格邊緣,他就讓我去補理化,可是早出晚歸累得半死,成績依然沒有起色;考上高中後,數學仍然是我的大魔王,憑著一股氣,每天每天勤算數學,而我念的明明是社會組,最喜歡的是國文跟英文,每天卻記掛著數學不算會死。
「勤能補拙」—我最討厭的成語,一路唸書卻都是靠那個「勤」字。可是我沒有欣賞自己的「勤奮」,卻一直對智力不如人感到自卑,只要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那個渺小又卑微的自己就會跑出來,於是,我只好不斷不斷地努力,才不會覺得輸給別人。
長大以後,我期待別人覺得我是很強的,很有能力的;我不希望被當成病人、弱者、無能的人,為了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努力工作、不斷精進,腦袋永遠想著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當我擁有一點不錯的成績時,還是覺得不夠,「人不能滿足於現況」、「不進則退」,「好還要更好!」
我是推著巨石上山的薛西弗斯,每日背負著「讓自己更完美」的目標,無時無刻思考著怎樣才可以更好,不到睡覺的時候腦袋不會罷休,這「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壓力,使自己的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即使早睡早起、飲食均衡、經常運動,我的免疫力仍然無法負荷—那為了追求完美,永無止境、從未停歇的欲求。
罹癌粉碎了我自以為很健康的形象,也讓我明白「我們是人,生病是自然現象,是生命的一部份。」;罹癌更教我看清楚:「完美」終究無法作為人生的目標,唯有「真實」才能看見自己真正的樣子,進而體悟自己存在的價值。
小行星
小行星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也是。在我們共處的時光裡,希望能記下 那些,或喜或悲,最純粹的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