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得來素的發展歷程 內容:小關老師投影片 by椪皮仔製作
這是一堂,沒有辦法思考的腦袋轟炸課,但我相信13年的經歷,真的不是這樣三言兩語可以說得完的。
老師劈頭就先用「北屯周杰倫」來介紹自己,真的是很可愛啊~還真的很想聽老師當場來一首「牛仔很忙」XDD。先說說,老師令我最佩服到五體投地的這三點。
1. 兼顧家庭生活:
我相信,在這麼忙碌的創業生活下,要維持與家人的親密關係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對於小孩的教育。許多創業者甚至是一般家長,因為忙碌的事業與生活,選擇最快速的「規條式教育」,也讓小孩缺乏了很多自主探索的能力,也不會用溝通的技巧面對小孩,只是一味的覺得「因為我是你父母,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多,所以你要聽我的,我就是對的。」
我相信老師一定有特別在教育小孩這部分學習過,才有辦法分享這麼多讓孩子獨立成長的經歷。老師又用自身表現了,「學習的精神」不只是對於商業而已。
2. 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要堅持理念還是要先活下去?」這個是很多創業家甚至是中小企業經營者常常面臨的抉擇,老師說:「我會建議先好好活下去。」但是老師卻沒有選擇當一個「以短期經營為目標」的總部,反而是為了要有選擇權,而轉而開始經營電商,讓公司的營收能夠更穩定,進而避免自己需要被迫失去自己的理念與價值。
3. 對於後輩的提攜:
老師說:「掏空自己,才能裝更多東西。」現在在網路上分享的這些文章與乾貨,都是用自己的經驗換來的,為什麼要把這些千辛萬苦的歷練寫出來呢?可能是因為想要讓這些後輩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少踩一些坑。在我寫部落格的途中,我也漸漸感受到這種力量,那是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樂。而且老師總是給我很多可以嘗試的想法,可能我沒有辦法全部都執行,但是卻感受到很大的一股支持的力量,給我很多的信心。
說完老師的簡介,接下來要進入轟炸的正題了。
第一階段、開創期
在進入市場之前,大家都愛問的一句話是:「為什麼老師要做素食?」
老師提到原因有兩個:
1. 資金考量:小資本起家,餐飲業為最適合的行業
2. 看見需求:當時素食者吃素幾乎是宗教因素,沒有西式素食
在當時的考量與需求之後,老師開始做了進入市場前要做的三件事:
一、市場評估
1. 發現需求:C2B、找到差異點
從消費者出發的C2B
老師提到,需求要從市場的角度出發,透過了解市場的需要,再回推而找到市場需求點而研發產品,並非從自身優勢出發,也就是現在的C2B的概念。如果單純從自身優勢出發,很容易做出一個很棒的產品但是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找到自己的差異點
大家都覺得,要找到一片藍海,然後獲得巨大的成長。但是這個機率是微乎其微,老師提到,更好的做法是在「紅海當中找藍海」,也就是在現有的文化或是消費習性當中,找出不同的差異點。
例如:素食的市場中,以西式素食作為切角切入。
我也問過釋滄:「為什麼你當初會選『麻辣』這個項目來做呢?」
釋滄說:「因為很少人在做,也因為大家不吃辣。」
我說:「大家不吃辣,你的市場那麼小,那為什麼要做這個?」
釋滄說:「因為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況且,『辣』是有成長性的,因為不吃辣的人可能會變得愛吃辣,但是愛吃辣的人極少數會不再吃辣。」
或許,釋滄是選中了一個藍海。但是,在創業前幾年,他都忍受著非常低的銷量,並且所有人都質疑他的選擇:「這這麼辣,鬼才要吃!」在這之中,他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判斷與初衷,所以一路堅持才能看得到這個結果。但如果賭錯了呢?
2. 定位:找到自己的產品定位
素食的美而美:老師一開始將自己定位在「素食的美而美」,這樣的說法比較簡單易懂,但老師也強調,『至少要拉亞拉XDD』
3. 驗證想法:確認可行性與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這一步,會經過很多的打擊與修正。有人說,創業計畫書都會在創業的時候被完全推翻,老師說,寫計畫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按著計畫書原封不動的執行,而是增進自己的思考,透過框架與分析更理解自己與產品的現況。
如何確認可行性?
1. 確認「復購性」:這個需求是不是剛性需求,且顧客是不是可以累積的?
2. 確認「顧客終身價值(LTV)」:消費的頻率與消費額,至少要可以算出來消費者一年可以花費多少錢,才能夠思考如何增加頻率或是增加消費額。
3. 確認「顧客基數」:也就是市場規模,比如當初在設想素食早餐的規模時,老師根據當時龍頭早餐店的家數,大約是1000家,而台灣吃素的人口約為10%,也就是說,其實有100家的市場空間,對於老師來說,這個市場規模已經足夠一搏。
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老師驗證自己產品的方式就是從「餐車」起家,只有幾樣產品就直接上去賣了。也因為直接開一間店的成本很高,所以老師選擇投入50%的資本,先從餐車試試看。
二、遭遇到的問題
1. 找不到供應鏈
身為一個創始者,沒有公版的材料可以使用,就會遇到找不到原料供應商的問題。此時,老師看見這個機會,自己當自己的供應商,後來甚至成為了公司的護城河,有自己的工廠與配送體系,後來的競爭者在草創時期,其實就很難跟得來素競爭了。
老師提到三個找供應鏈的技巧:
a. 去賣場看你所需原料的供應商,直接打電話或去拜訪
b. 業界人脈:從賣菜、賣肉、賣凍庫等等的供應商中,問他們有沒有認識的廠商
c. 競業對手的送貨車:去門口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在食品業,我常常覺得反而買方是弱勢。
在食品業有九成都是中小企業,尤其一開始開創的時候量都很小,但是代工廠都不願意幫商家小量測試,或者是小量測試的成本就非常高。然後到一定的量的時候,代工廠再度覺得量太少,規模化生產對他們來說不符合成本,太麻煩。
記得有一次我們找一個原物料廠商,他們直接說「你去找別人拉,這太麻煩了!」
我當時心裡的OS是:有錢還不賺???
但後來漸漸體認到,不是只有收益這件事是考量,很多小型食品業者都是老闆自己在做,對於老闆來說,我幹嘛這麼累?他們更多是看心情做事。但是我也很同意小關老師說到的,總會有一家廠商願意為你們小量測試,只要你夠勤勞,讓人家覺得你夠有決心。
2. 非本科
老師提到,他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建議更好的方式是利用在職的時間進修相關職能與技能,或是找人教你。會省下很多學習的時間成本。
第二階段:加盟開放期
加盟體系,在台灣其實已經留下一種負面的名聲。但是我們不該因為負面的批評聲浪,而完全否定一個商業模式。而是要擷取好的,但是試著改善不好的。
一、加盟模式成功的三大關鍵:
1. 成功模式模組化
成功開店的人很多,但能夠精準分析『為什麼我開店成功』的人很少。因此要把一間店的成功完整的複製到第二家店,是一個很困難的技術。市面上我們也看過很多家店,第一間生意非常好,但是第二家就很普通。真的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驗嗎?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第一間店成功了,所以第二間店也就不知道什麼要保留,什麼要改善了。所以開加盟店就要先搞清楚,為什麼我的店會成功?
絕對不能因為第一間店成功了,在還沒想清楚為什麼會這樣的情況下就開放加盟,不但可能造成加盟主的虧損,也可能把自身品牌給搞砸了。
2. 找到理念契合的人
這應該在任何公司內都很困難。要找到相同的價值觀的夥伴,然後願意認同公司的品牌價值與理念,進而一起奮鬥的人。更難的,可能就是要在三言兩語之中,判定這個人的價值觀。老師說:「多踩幾次坑,就會知道哪樣的行為就是不妥的。」還是只能用遇到的人很多來培養自己的視人能力了。
3. 前期溝通
擬合約,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以及你的生存基本要件。比如說:總部就是靠販售原料來獲利,如果對方已經了解了,還是偷偷進料(也就是向外部廠商進原物料),那就是根本不重視總部的利益,自然也不可能會為這個品牌努力,老師認為這就是底線,沒辦法妥協。
其實,遇見很多總部對待加盟主的方式,就是將加盟主的利潤壓低,進而增加總部的營收。但這個前提下,就會產生很多對立的現象,這對於品牌長期來說必定是壞事。但是如何讓加盟主知道彼此是夥伴呢?小關老師做了兩件事,跟著總部是一起學習並且有價值的。
二、跟加盟主成為夥伴而不是敵人
1. 指導:開店、經營、行銷方面的協助
通常會選擇「加盟」模式的加盟主,都不是本行的人。因此指導的角色就包山包海了,老師主要針對三個面向的指導:
a. 開店協助:
從店面找尋開始,總部就會協助觀察這個店面是否合適,並在租約簽下來之前就會先畫好平面圖,把總部可以先備好的設備器材準備妥當,大量縮短裝潢好後至開店的空窗期。
b. 經營協助:
加盟主必須要先至總店學習,了解整個流程跟每個工作站的注意事項,才能開店。但是在總店的時候,所有夥伴都是精英隊友,固然會覺得工作起來無比順暢,但是回到自己的店裡時,所有問題都會再次浮現,此時,就又需要總部給的精神補給以及經營指導了。老師說,他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協助加盟主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但這就是一種支持,加盟主會感受到總部的價值與誠心,進而更用心的對待這個品牌,花一些時間卻可以達到雙贏。甚至透過數據分析,用報表找出問題並且一起提出方法解決與改善。
c. 行銷協助:
相同的,加盟主可能沒有這麼多行銷的專業知識,而總部得做的就是幫助加盟主作最大效益的行銷,甚至是下廣告。這就又是老師進入電商的重要原因了,因為如果在不同縣市要開店有相同效益,勢必要讓品牌知名度上升,但是如果不是追求快速展店加盟增加曝光度的方式,那就只能透過網路的力量,培養自己的流量池。
2. 研發:一成不變的對於現在的世代來說不是種美德
老師提到,總部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研發,把產品的多樣性增加,進而增加店面營收,就是要不管想任何辦法,讓加盟主可以賺到錢。
第三階段:數位轉型期
剛剛前面有稍微提到老師做數位轉型的原因,有以下四個:
1. 為加盟店導流:為了讓加盟店經營起來更為順利,不用等於從零開始陌生開發。
2. 品牌曝光
3. 打破區域限制
4. 利用數位讓顧客留下足跡:早餐行業很難做會員制度,但是CRM的管理必須得做,因此選擇數位轉型,在網路上留下顧客資料比起早餐店更加容易。
老師提到,如果現在才要開始做數位轉型會有些晚,因為現在網路的廣告成本越來越高,會很辛苦。
一、數位轉型三時期:
1. 社群
粉絲累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通過line社群、Facebook社團等等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流量池。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漸漸的累積自己的粉絲,先有流量,才有將流量變現的機會。
2. 電商
流量變現,光有一堆人會看你的文章或內容不能幫助公司活下去,必須得靠訂單。因此開始經營社群的訂單是第二步,看看轉換率是多少,也看看這些粉絲是不是最終會消費的那群人,又要怎麼改善社群經營方式來達到增加轉換率的目標。
3. CRM
最終,要做顧客分析。由於現在的網路廣告成本越來越高,所以維繫舊客的關係漸漸比拉新還要重要。CRM又是一塊很大的資訊量,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老師也變成老高了XDDD)
二、轉型遇到的問題
1. 電商定位:重新思考定位,不能打到自家人
電商販售的產品應該跟店家不同,應該重新思考顧客需求,『同一群的顧客有什麼需求未被滿足』,有什麼不能硬是把現下的東西拉到線上來賣。
2. 網站與廣告:怎麼做網頁、怎麼下廣告?
老師提到,在做電商之前,曾經有一年的猶豫期,但是在這一年期間,他不停地進修上課,讓自己能夠加速在克服障礙之後就能夠立即前進。
3. 賺錢與否的關鍵:材積、成本結構、廣告
-材積:
電商和傳統通路差別最大的就是運送問題。
若是一般運送最大的材積,應該要計算:
a. 包裝費用:若是要冷藏或冷凍,要使用防水紙箱
b. 可以裝多少客單:越多越好,去攤平運費
如果能賣常溫的,會減少非常多麻煩。因此現在許多廠商都開始使用高溫的滅菌法,讓產品能夠常溫儲藏,但是相對的風味會與原先差異甚多。
-成本結構:老師給我們這個參考值作為建議
講了好多,最後老師給我們幾張酷炫的圖,也分享給大家
到這裡,我在老師身上感受到的,創業的兩大特質:
1. 對市場的敏感度:
前面有提到,不論是在紅海內找藍海的差異化思維,或是在預估可堆疊的市場規模,甚至是在好幾年前就先進場佈局電商,看見電商的發展性。老師都展現了十足的對市場的敏感度,但卻並非本科生,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2. 心態:
除了前面已經提過,對後輩的指導完全不手軟,甚至還會傳excel模板給我試著套用看看,老師有三個我真的非常佩服的心態:
-學習:食品業其實算是迭代滿快的,而且copy cat 也非常多,不停的學習,是很重要的關鍵。很喜歡老師說的:「沒有不會的事,不會就學,學了就做。」其實就這麼簡單,但是要做到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風險控管:老師並不是一次梭哈型的創業家,但是卻能夠在一步步之間建立好自己的護城河,並利用數據控管營收與成本。
-檢視自己,提醒自己:老師提到,也曾經用很主觀的角度看事情,但這樣不但看不到事情的本質,更會限縮自己的思維空間。就拿「加盟」這件事情舉例,「加盟」其實就只是一種商業模式,中間一定有缺點,只要試圖改變這個缺點,然後選擇對的事來做就好,不需要否決整個商業模式。但是,做對的事勢必有可能活不下去的代價,那就再找其他能活下去的方法輔助,還是呼應老師說的:「學就對了。」
洋洋灑灑根本沒有加入我個人經驗與應用就已經超過5000字了,希望這次的分享能對想要經營加盟體系的朋友有些幫助。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到
我的粉專給我一個讚,給我一些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