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女人一台戲-那些我們不說的孤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孤味」,在2017年的短片版中,有段臺詞詮釋這個詞是代表著專心致意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意思,電影版中則沒有對這個詞有多的解釋,但片中一種孤獨而生、自己專心過著生活的氛圍,無需言語也表達得淋漓盡致。
  盡管,也是這個「不說」成為了劇中母女四人共同的心病與折磨。

  我很喜歡淑芳阿姨的表演,從她的姿態就可以讓人入戲,她的身姿始終端正,舉手投足都可以看到她對自己肢體的掌握(每一場拿麥克風唱歌那個手),讓觀眾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高雅、有權力的女性。在劇中,她無論是和女兒、客人、醫護人員,甚至是蔡阿姨對話時,你都可以從她的姿態裡,感受到這個女性無時無刻都用著強大的心理能量在控制住自己、控制住場面,我們也可以從中了解到,這就是她一生以來,掌握住家庭、人生的方式。非常、非常辛苦的方式。
  但姿態只是女主角秀英的一面,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她「說」了什麼,和「不說」什麼。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多的是她對丈夫的怨,對自己要拉拔三個女兒的苦,以及希望女兒們都能發展得很好、家庭圓滿的願望。可能會讓我們想起身邊的長輩們,她們多和我們談的是對生活上的叮嚀、對我們未來的期望,兼雜一些小小的對我們的抱怨,或許有時讓人覺得煩,甚至覺得怎麼老是在說一樣的事情,導致最後關係變得聽而不聞。

  可比起「說」,更重要的是秀英「不說」的那些事情,她的脆弱、她的害怕都是她不能說的部分,但在劇中的環境下,不是她不願意說,更難的是她何曾能有訴說的時候。相應的表演上,我很喜歡導演的安排,讓年長的秀英始終沒有爆發性的情緒宣洩、大哭,而是內斂的,極富控制力的,這不僅是符合一個老人發展對於悲傷和挫折的反應,更是飽滿了這個角色的一個選擇。
  我們都知道秀英有滿滿地委屈跟恐懼,但她的人生難題,從來不是大哭一場就能簡單解決的,假如她一直是個會任意崩潰的人,她會如何看待自己受娘家的照顧和對娘家的虧欠;又要如何面對自己跟女兒之間想靠近又充滿張力的關係;最後,她要怎麼能接受自己跟丈夫年少時深刻的愛,與最後自己可能不再被愛的恐懼。

  所以秀英只能夠忍,hold住自己,眼淚可以在眼眶,但絕不可以落下來。只有這樣自己才不會倒下;也只有這樣才能一家周全。

  但她可能沒有想到自己的不說,在三個女兒與自己的母女關係間,各自刻下了深深的印痕。講到這邊我感覺有些諷刺,秀英正是因為種種人生的矛盾,選擇了吞忍、內斂,只希望自己與女兒間能夠緊緊相繫,可由於她以「絕口不提」的人生觀,來養育女兒,反而造就了新的矛盾,而且是和三個女兒,一人一個矛盾。

  孫可芳演的小女兒佳佳,可以說是秀英的背骨仔,從小最受寵的么兒,但卻在喪禮這件事上處處跟母親唱反調。先談角色設定上,佳佳的性格上實在最不為我喜歡,加上孫可芳外型年齡的關係,我對於她跟淑芳阿姨是母女關係有些難以接受(我甚至有在想,其實可以把小女兒叛逆的戲分分給大女兒就好了)。

  不過我覺得在角色動機上(跳脫觀眾的全能視角),劇情給的細節倒還可以說服人,因為她就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覺得全世界都在瞞她,也覺得沒有人認為她長大了」的女孩,所以她激烈的抗爭,縱使要跟母親上演喪禮上的法事battle也在所不惜,或者說若不是這麼受寵的么兒,還找不到合理的動機讓她如此背骨。

  而大女兒阿青,跟二女兒阿瑜的故事,則跟母親秀英糾纏的更深了一些,這也是我覺得角色設計上比較巧妙的地方,她們在某個層面都共享了母親生命中的苦跟痛,但各自又發展了不同走向與認同,一個像母親、一個像父親。可嘆的是這兩人心中一樣充滿了矛盾的掙扎,看戲的過程中,我不禁會去想像,是否在父親外遇的當下,實在太痛、太震驚了,兩個當時年幼的女兒(女孩)無計可施,只能抓住她們當時最接近的兩個成人的形象,去盡力模仿,但在最終仍然發現自己只是個女兒,終究無法為母親撫平父親造成的傷。
  整齣戲裡面我最喜歡的台詞大概就是阿青的:「我們都知道我不是他,我沒有辦法為他做的那些事跟妳道歉。」,這句話道盡了阿青跟阿瑜的心境,她們兩個都陪母親背負外遇的傷痛,甚或去彌補父親對母親的負累。但當她們成長以後,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無意間為父母的問題背負了太多時,只好用一種對抗的姿態去試著分出原先就該存在的界限,雖然這個分開一樣是衝突,但也是一種必然。

  整體而言我認為這部電影最打動我,又能讓我對許多細節念念不忘的優點是,它很貼近我所認知的台灣家庭,我看到這個家在矛盾衝突下,還能保留綿密的情感連結,姊妹之間各對母親有不滿,但彼此間又有著拮抗的作用,不至於讓其中一方過度衝突,導致家庭破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部電影比想像中溫吞,沒有那種大風大浪的轉折,直到最後,母女之間的關係也依然沒有說得很通。不過我很喜歡結局時秀英的放手,這個放手的轉念,讓我可以想像未來她與女兒間的關係,能更通透而澄澈。下次母女相聚,她們就能說得更多更廣了。
 
※圖片來源:孤味官方粉絲專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角色特質而言,我得誠實地說,我是不喜歡這類型角色的。因為這種角色會帶著你沉悶、苦澀、無奈終至無言,可也始終,沒人有真正的機會能接觸到深層的他,他像是一個沒有未來,只活在過去的人。
比較總是帶給我們許多的負面感受,但比較其實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看到其他人的第一眼就在比較了。因為人是一種具有社會互動的動物,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對遇到的人事物,有更正確的認知,同時決定出應該如何與之應對的作為,比較更是一種對生活選擇的利弊權衡。
一個學生墜樓/或將要跳樓的事件,第一時間就會聯繫校安中心,看需要報警或是由校安人員到場,諮商中心則要確認學生是否已經在關懷名單當中,接著,要協助聯繫學生的家人、導師,作必要的說明,也要安排後續的輔導計畫,包含目睹事件的學生之班級輔導。
「貓的孩子」在表現上絲毫沒有討好之意,意圖呈現生命的實相,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撕裂親子關係的意思,表現更多的是渴求被了解的疾呼,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想要獲得所愛的人(在此處為母親)的同理。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以角色特質而言,我得誠實地說,我是不喜歡這類型角色的。因為這種角色會帶著你沉悶、苦澀、無奈終至無言,可也始終,沒人有真正的機會能接觸到深層的他,他像是一個沒有未來,只活在過去的人。
比較總是帶給我們許多的負面感受,但比較其實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看到其他人的第一眼就在比較了。因為人是一種具有社會互動的動物,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對遇到的人事物,有更正確的認知,同時決定出應該如何與之應對的作為,比較更是一種對生活選擇的利弊權衡。
一個學生墜樓/或將要跳樓的事件,第一時間就會聯繫校安中心,看需要報警或是由校安人員到場,諮商中心則要確認學生是否已經在關懷名單當中,接著,要協助聯繫學生的家人、導師,作必要的說明,也要安排後續的輔導計畫,包含目睹事件的學生之班級輔導。
「貓的孩子」在表現上絲毫沒有討好之意,意圖呈現生命的實相,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撕裂親子關係的意思,表現更多的是渴求被了解的疾呼,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想要獲得所愛的人(在此處為母親)的同理。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秀雅和老張像是家人般的朝夕相處下,隨著時間過去,漸漸秀雅的陪伴也就撫平了老張失去小明的傷痛,畢竟秀雅不像小明有無法言語的缺陷,還有令人同情的弱勢處境,所以老張對待她就沒有像對小明那般的呵護備至,也知道秀雅自我意識比較強,因此不會對她有所管教…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第五集影評,在這集的尾聲,美貞說,她不討厭也不喜歡父母,但她討厭哥哥跟姊姊。因為覺得媽媽總是因為子女而不幸福,所以如果自己遇到不好的事,絕對不能讓媽媽知道。看到這裡,不禁想起媽媽的那段自言自語,如果他們都能互相說出口,那美貞會不會不感到這麼孤單,媽媽會不會不被孩子們誤解。
Thumbnail
媳婦和公公間的相看無言;兒子與父母間的疏遠客套;還有夫妻間的冷漠忽視。那是長久以來積累成疾的,關於人際交往的一種病灶。如果這傷痛不及時處理,就很難痊癒大好;秀英和文雄便是如此。這段跨越五十年的愛情,從相知相惜,經歷齟齬爭吵,到陪伴終老,體現了兩人夫妻關係一路走來的真情實感。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世均、曼楨、叔惠、翠芝、曼璐、豫瑾、祝鴻才等人半生的愛恨情仇,迷茫情緣,緣淺無分,而最終只能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 : 博客來)
Thumbnail
電影《惡女》是一部深入探討人性黑暗面的作品,由女性視角出發,以電影帶觸及社會議題和人性面向,透過描述兩位相反的女性來呈現價值觀和利益相衝突的狀況。這部電影不僅提出眾多社會問題,也引發了大眾觀者的討論與反思。
Thumbnail
光看預告以為是讚揚母愛光輝的電影,細嚼之後才發現它原來是熟齡獨立女性的側寫。 吉永小百合所飾演的福江,在喪偶之後獨居在鄰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護著丈夫所創立的足袋店。導演以大泉洋所飾演的中年兒子神崎昭夫視角,呈現出名為福江的這個女人的多面性。 註:「足袋」是搭配和服用的分指鞋襪,拇趾與其餘四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秀雅和老張像是家人般的朝夕相處下,隨著時間過去,漸漸秀雅的陪伴也就撫平了老張失去小明的傷痛,畢竟秀雅不像小明有無法言語的缺陷,還有令人同情的弱勢處境,所以老張對待她就沒有像對小明那般的呵護備至,也知道秀雅自我意識比較強,因此不會對她有所管教…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第五集影評,在這集的尾聲,美貞說,她不討厭也不喜歡父母,但她討厭哥哥跟姊姊。因為覺得媽媽總是因為子女而不幸福,所以如果自己遇到不好的事,絕對不能讓媽媽知道。看到這裡,不禁想起媽媽的那段自言自語,如果他們都能互相說出口,那美貞會不會不感到這麼孤單,媽媽會不會不被孩子們誤解。
Thumbnail
媳婦和公公間的相看無言;兒子與父母間的疏遠客套;還有夫妻間的冷漠忽視。那是長久以來積累成疾的,關於人際交往的一種病灶。如果這傷痛不及時處理,就很難痊癒大好;秀英和文雄便是如此。這段跨越五十年的愛情,從相知相惜,經歷齟齬爭吵,到陪伴終老,體現了兩人夫妻關係一路走來的真情實感。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世均、曼楨、叔惠、翠芝、曼璐、豫瑾、祝鴻才等人半生的愛恨情仇,迷茫情緣,緣淺無分,而最終只能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 : 博客來)
Thumbnail
電影《惡女》是一部深入探討人性黑暗面的作品,由女性視角出發,以電影帶觸及社會議題和人性面向,透過描述兩位相反的女性來呈現價值觀和利益相衝突的狀況。這部電影不僅提出眾多社會問題,也引發了大眾觀者的討論與反思。
Thumbnail
光看預告以為是讚揚母愛光輝的電影,細嚼之後才發現它原來是熟齡獨立女性的側寫。 吉永小百合所飾演的福江,在喪偶之後獨居在鄰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護著丈夫所創立的足袋店。導演以大泉洋所飾演的中年兒子神崎昭夫視角,呈現出名為福江的這個女人的多面性。 註:「足袋」是搭配和服用的分指鞋襪,拇趾與其餘四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