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註冊組長事件」來看專業與非專業心理輔導人員的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吵得很兇的「男性=動物性」的文章,除了發文者本身對性侵害、性別權力議題的觀念不是很正確以外,還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是:
  「這個人不是心理師,但他換個名目在做諮商工作。」

  首先,我想說明自己的立場是,我一直都相信人的心理問題,並不是只有諮商一種途徑可以做處理,有些人也不是一定需要那張證照才能夠好好的幫助人。

  我聽過我身邊很多朋友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別人走出心理困境,也有很多資深的接線志工擁有很深厚的晤談能力,也能有助於有需要的人。
  但今天這個粉專明顯的不只是這樣。
  先撇除這次談到性侵事件他的處理方式,光看他的粉專其實可以注意到,他確實在執行部分心理師的業務,同時他應該是清楚自己遊走在心理師法的邊緣,所以他使用心理晤談、心理分析這類的詞彙,想要避免自己無照與人諮商、開團體收費的違法問題。

  而這次事件,正顯示出這類不具專業身分的人士的最大問題:一旦出狀況時,沒有適當的管道可以管理或是管制他們。
  (有趣的是,早期我就有看過這個粉專,當初他是以老師的身分分享自己的教學,還有去上一些心理諮商工作坊的心得,那時候我還覺得很有意思)
  我有一些朋友問過我,遇到問題去找心理師諮商,跟一般和朋友聊天有什麼差別?

  我以前會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認為人生的問題有時並不只是諮商才能夠解決,或是說有些問題也不是諮商能夠解決的(甚至根本上不可能解決)。
  但我覺得這次事件,讓我可以用來說明心理師的專業價值是:心理師不只是給你一些想當然爾的解答、心理師不只是把你掰成適合外界環境的樣子、心理師不能不考慮到你的個人背景的種種影響;

  反過來說,(我認為的)心理師跟個案應該是合作的、心理師會帶你用適合的節奏探索自己、心理師試著讓你擁有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責備自己。

  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最後,真的出問題時,你有法源可以告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文探討了庸庸諮商師的特徵與影響,強調僅僅提供情感支持而不具備深度洞察能力的諮商師,可能會讓個案產生困惑與懷疑諮商的效果。儘管他們能給予表面的舒壓感受,卻無法幫助個案深入理解內心需求。文章提出自我反省與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性,以避免成為平庸的諮商從業者。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文探討了庸庸諮商師的特徵與影響,強調僅僅提供情感支持而不具備深度洞察能力的諮商師,可能會讓個案產生困惑與懷疑諮商的效果。儘管他們能給予表面的舒壓感受,卻無法幫助個案深入理解內心需求。文章提出自我反省與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性,以避免成為平庸的諮商從業者。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