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小孩,全世界第一可愛-談如何擺脫比較心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別人家的小孩,  
 全世界第一可愛,  
 我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小孩;  
 別人家的小孩,  
 全世界第一可愛,  
 打贏一個,無數個又出來。』 摘自:別人家的小孩

人比人氣死人,但我真能不比嗎?
  你是否會常常覺得不快樂?當發現自己努力達成某項成就,卻發現有別人已經達成了更高遠的成就;或是你常常覺得自己不管做了與不做,只要跟別人一比,就會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糟透了。
  假如你常常遇到上述的情況,又在其中感到憂鬱跟沮喪而無法自拔。小心!你可能掉入了比較心態的陷阱中。
  比較心態這件事的出現,小則在每天與同學相處,看到別人玩得比自己多,功課比自己好;大則在逢年過節與親戚相聚,發現表哥表姐事業有成,堂弟堂妹考上名校。回頭望望自己,只看到滿滿的不足,看到自己在無力跟痛苦之中,羨慕而忌妒,卻怎麼也跳不出這囹圄。
  「人比人氣死人」這句話人人耳熟能詳,寓意是告訴人們不要總和旁人比較。因為人與人之間真要比較起來,比較不盡,就算一個比贏了,終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沒有人可以從頭到尾都比贏別人的。
  道理人人懂,但我真能不比嗎?
比較是一種「自然反應」,是一種社會性跟心理性的天性

  比較無所不在。

  盡管說起來,比較總是帶給我們許多的負面感受,但比較其實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看到其他人的第一眼就在比較了。因為人是一種具有社會互動的動物,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對遇到的人事物,有更正確的認知,同時決定出應該如何與之應對的作為。
  但比較心態不只是上段提到的,與朋友、親戚比誰過得比較好而已,這更是一種對生活選擇的利弊權衡。
  當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在考慮自己未來究竟要先投入職場,還是先讀研究所進修。在他的腦中,必然會把自己放進與自己相近的同儕群中做比較,同時在腦中布局,假如自己先工作或是先讀研,對自己的未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會讓自己所站的社會地位有什麼不同?我能有多少優勢?
  就算我們撇除討論,人與人所獲得之物質報酬的多寡差異,單純就「比贏了」這件事情,其實也有強烈的心因性的回饋,比贏了這件事本身就會給人的內在帶來無比的優越感跟愉悅感。
  神經科學家發現,當兩個受試者在實驗設計的遊戲中成功賺取獎金時,他們的腦神經中的報償迴路反應都會變得活躍,但更重要的是,當其中一個受試者發現自己贏的比另一個受試者多時,他的報酬迴路反應甚至會比原本變得更加的激烈。
錯誤的比較心態:永遠都看到別人比自己好
  綜上所述,比較本身沒有錯,它甚至可以幫忙人對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握,理解自己所在的位子,為自己即將或是已經做出的行為做合理的評估,讓自己在自我的規劃上更具體與長遠,過程中還能有開心的感覺。
  這樣看起來,比較這件事好得很,為什麼會讓人不開心呢?
  心理學教授Keith Payne所提出一個名詞叫做「破梯效應」(Broken Ladder),他以階梯作為社會地位的譬喻,每個人所擁有的收入、教育程度、職業聲望等等的數值,可以用來預測這個人在社會地位的階梯上所在的位子,並且,這樣的位子應該也可以預測該個個人的心理感受(例如:位子越高,幸福感越高、位子越低,幸福感越低)。
  但是Keith Payne卻發現人本身內在的感受,與人實際所擁有的物質價值相關很低,他發現實際處於高階層的人,在自我評估時會把自己放在較低的位子,被客觀評為貧窮的人,卻把自己評在較高階層。
  而且他發現,當人越往富有的階層走時,因為與更多的比自己好的人做比較,反覆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越來越覺得自己所處的位子低下,這種心理上的自我貶抑,甚至會造成身心症狀。
  所以出問題的不是比較,而是錯誤的比較心態。
  通常比較會造成人的壓力,是因為我們只與比我們好的人與自己做比較,社會性的要求,總是要我們好還要更好。結果,我們從比較中總是看到自己的不足,但同時忽略了自己與他人本質的差異。
  這樣脫離現實的比較,就容易給人挫折感,而且,我們又會拿這樣的挫折比較來給予自己評價,從而造成一連串的負面影響。
停止錯誤的比較:正確認識自我三步驟
  第一步,感覺自己面對比較的情緒:
  
面對比較帶來的挫折跟失落時,先問問自己,自己到底感覺到了什麼情緒?試著放掉那些「我應該要達到某某成就!」、「我沒有達到這項成就,我就是個糟糕的人…」等等的想法。
  問問自己想要跟別人一樣好,或是比別人更好的背後,是怎樣的心情,是憤怒、悲傷、害怕,還是愧疚呢?
  問問自己為何跟別人做比較,而且失敗後,就會有這樣的心情冒出來,花一點時間讓自己擁有這些心情,而不用去急著想要改變些什麼。
  第二步,正確的比較:
  
當你能接觸自己的心情,而且了解自己的情緒為何而生之後。可以開始試著檢視看看,自己是不是落入了破梯效應中,總是向上比較的謬誤中。
  假如你發現自己確實,一直在反覆的向上比較中感到挫折,不妨向下比較看看。畢竟,向上比較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但只有向下比較,才能夠看到現在已經擁有的能力與基礎。
  而只有同時掌握自己不足跟俱足之處的人,才能踏實地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有所努力與規劃。

  第三步,寫下自己最重視的事: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盡管這句話有些老套,但我們都要承認,每個生命的確都有自己不同的點,我們之中唯一的共同點則是,沒有一個生命是完美的。

  所以試著寫下自己最重視的事情,或是價值觀,並且專注的去做、去實行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自己漸漸不在意比較的落差,你會越來越能從容地活著自己的生活,即使是不完美的,但確實充滿生命的能量。


※本文原刊載於實踐大學諮商中心微風尋語電子報第33期
※參考閱讀:破梯效應:社會就是地位的階梯,比較的結果決定處境,我要跟誰比,才有實質效益而非打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學生墜樓/或將要跳樓的事件,第一時間就會聯繫校安中心,看需要報警或是由校安人員到場,諮商中心則要確認學生是否已經在關懷名單當中,接著,要協助聯繫學生的家人、導師,作必要的說明,也要安排後續的輔導計畫,包含目睹事件的學生之班級輔導。
「貓的孩子」在表現上絲毫沒有討好之意,意圖呈現生命的實相,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撕裂親子關係的意思,表現更多的是渴求被了解的疾呼,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想要獲得所愛的人(在此處為母親)的同理。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一個學生墜樓/或將要跳樓的事件,第一時間就會聯繫校安中心,看需要報警或是由校安人員到場,諮商中心則要確認學生是否已經在關懷名單當中,接著,要協助聯繫學生的家人、導師,作必要的說明,也要安排後續的輔導計畫,包含目睹事件的學生之班級輔導。
「貓的孩子」在表現上絲毫沒有討好之意,意圖呈現生命的實相,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撕裂親子關係的意思,表現更多的是渴求被了解的疾呼,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想要獲得所愛的人(在此處為母親)的同理。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比較」是為了做出分析與方便管理,但人其實不喜歡被比較。問題不是比較本身,而是比較後帶給人貶低指責的感受。比較或許在「事的層次」方便管理,但在「人的層次」卻是負面傷害。 明明我們自己從小也不喜歡被父母、師長、親友拿來跟兄弟姊妹、親戚、同學、同事比較,長大後卻沒有覺察自己養成了「比較」的習性,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比較之中。從個人成就到社會地位,我們不斷地用他人的生活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但這樣的比較真的有意義嗎? 個人成就:自我評價的陷阱 我們常問自己:我是否有特殊的才能?我是否做得比別人好?這些問題源於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對自我價值的質疑。
比較的意義是什麼?這世界有人,就存在比較這件事。為了社會的遊戲規則而比較,或為了尋找自己的定位而比較,人們各司其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專長與性格適合不同的位置,而這所謂的「不同」就是比較出來的。比較沒有不好,世人看待比較的心態負面了才會產生不好的行為和影響。
Thumbnail
競爭激烈的世界裡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我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與他人相比。無論是在職場上、學校裡,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總是被某種無形的壓力所驅使,去追求更高的成就、更好的生活品質,甚至是更多的讚賞和認可。這種比較有時會帶來動力,但更多時候,卻會讓我們感到自卑和不安。 學會接受自己
Thumbnail
不安全感的人從小可能經歷大量被比較,不論比贏比輸,不斷地遭遇比較的經歷。如果比較中,又經常被視為較差的、較不好的、較弱的,無論是自身的容貌、外表、智力表現,又或是家庭環境的優渥、富裕或是社經地位,當個體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無論主動或被動的比較),常覺得矮人一等、不如人、輸人了…以致有自己被瞧不起...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正念種子|人比人,害死人❌請別再跟孩子說「你要跟某某人看齊」以及「看看路邊的乞丐,想想我們多幸福」|正向心理學VS.社會比較理論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人是一種奇特的生物,自己過得好很快樂。大部分的人也希望世界和平幸福,但當人發現有其他人似乎過得比自己輕鬆、比自己還要好,隨之而生的比較之心會讓人變得不快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比較」是為了做出分析與方便管理,但人其實不喜歡被比較。問題不是比較本身,而是比較後帶給人貶低指責的感受。比較或許在「事的層次」方便管理,但在「人的層次」卻是負面傷害。 明明我們自己從小也不喜歡被父母、師長、親友拿來跟兄弟姊妹、親戚、同學、同事比較,長大後卻沒有覺察自己養成了「比較」的習性,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比較之中。從個人成就到社會地位,我們不斷地用他人的生活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但這樣的比較真的有意義嗎? 個人成就:自我評價的陷阱 我們常問自己:我是否有特殊的才能?我是否做得比別人好?這些問題源於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對自我價值的質疑。
比較的意義是什麼?這世界有人,就存在比較這件事。為了社會的遊戲規則而比較,或為了尋找自己的定位而比較,人們各司其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專長與性格適合不同的位置,而這所謂的「不同」就是比較出來的。比較沒有不好,世人看待比較的心態負面了才會產生不好的行為和影響。
Thumbnail
競爭激烈的世界裡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我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與他人相比。無論是在職場上、學校裡,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總是被某種無形的壓力所驅使,去追求更高的成就、更好的生活品質,甚至是更多的讚賞和認可。這種比較有時會帶來動力,但更多時候,卻會讓我們感到自卑和不安。 學會接受自己
Thumbnail
不安全感的人從小可能經歷大量被比較,不論比贏比輸,不斷地遭遇比較的經歷。如果比較中,又經常被視為較差的、較不好的、較弱的,無論是自身的容貌、外表、智力表現,又或是家庭環境的優渥、富裕或是社經地位,當個體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無論主動或被動的比較),常覺得矮人一等、不如人、輸人了…以致有自己被瞧不起...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正念種子|人比人,害死人❌請別再跟孩子說「你要跟某某人看齊」以及「看看路邊的乞丐,想想我們多幸福」|正向心理學VS.社會比較理論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人是一種奇特的生物,自己過得好很快樂。大部分的人也希望世界和平幸福,但當人發現有其他人似乎過得比自己輕鬆、比自己還要好,隨之而生的比較之心會讓人變得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