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的三大綱領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一、孟子的時代背景

為什麼先要簡單交代孟子的時代背景?因為如果不明白孟子當時的時代背景,不明白他當時的處境,不明白當時的思潮氛圍,是不容易體會到孟子為什麼要好辯?為什麼會有「人性之善」說?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前後活了八十四歲。他出生時,與孔子離世已相隔超過一百年。其時正是戰國時代中期,戰亂頻繁,餓殍遍野。再加上異說紛紜,御用文人,遊說國君,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兼併戰爭。

不過有點奇怪,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與孟子是同時期的人,雖各處異地,但以莊子的才智、博學、見聞等等,就從未提及孟子,對孟子的「人性之善」說,完全「逍遙」於千里之外。然而,稍微後於孟子的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卻對孟子的「人性之善」說,持有完全對反的意見,故而有「性惡論」。

二、孟子的思想綱領

孟子的思想有三大綱領:

(一) 人禽之辨,是講人類與動物不同處,是講自覺心。

(二) 義利之別,是講公義與私利不同處,是講價值論。

(三) 王霸之分,是講王道與霸業不同處,是講政治觀。

以下逐一介紹:

(一)人禽之辨

過去的中化科,大家都聽過「人禽之辨」,而且印象深刻。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19》

首先要交代的,孟子所講的「禽獸」,是指一般的飛禽走獸,也就是指動物,當中並無道德價值的貶義;否則,便是對動物的侮辱。

孟子說:人與動物的不同處,實在幾希。幾希,即幾稀,指甚少甚少啊!這個「少」,是隱隱約約的,若顯若隱,至隱至微,而又最顯最現的。它雖然只有一點兒,卻不能欺瞞它,可以說,它是人的生命的內在法庭。平閑時,它處於虛寂狀態,既看不見,聽不著;但一旦發用,它卻非常剛健,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如果能經常保養它、涵養它、擴充它,足以保四海;但如果把它荒棄了、遮掩了、埋沒了,就連侍奉父母的起碼要求,也做不來啊!

那麼,這「幾稀」、這一點點,究竟是什麼?就是自覺心。

大家讀過【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唐君毅先生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見於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

故此,人與動物的不同處,就在於人有自覺心啊!而人之所以被稱為人,其價值、其尊嚴,就在是否能彰顯這自覺心啊!

提到尊嚴,孟子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嗟來之食。

話說:齊國發生大飢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奉命施派食物,可他以呼喝的態度來對待飢民,結果有個飢民說:「我就是不吃那些呼呼喝喝的施捨,才餓成這個樣子。」其後,孟子也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說:一筐飯、一碗湯,得著便能活下去,得不到就會死亡。但假如呼呼喝喝地給他,就是過路的餓人也不會接受。要是用腳踢他一下,然後把食物給他,那即使是討乞的也不屑於領受。這說明一個有人格尊嚴的人,即使受到生存的威脅,也不會委屈自己的獨立自主的人格的,這就是人格的尊嚴啊!

諸君啊!既然人有這寶貴的自覺心,你甘願為禽獸嗎?

(那麼,從人的自覺心,繼而引申出「人性之善」說。這個議題,宜獨立成篇,專題報告。)

(二)義利之別

講到人的生命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由此可見,人有時是不會貪生怕死的,自覺心會飭令他「雖千萬人,吾往矣」。捨生取義,是作為人的價值取向,也是時代的良知啊!

有人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實,這句話歷來都解釋錯了,哪個「為」,國音wéi,粵音圍,即作為,做的意思。例如:為官,即做官。全句解作:
人如果不作為自己本身人之所以為人,老天爺都會誅滅你的。

要取義,難道不能求利嗎?

《孟子·梁惠王上1》有一段很著名的記載,茲以白話意譯如下:

孟子去見梁惠王。
梁惠王問:老先生,您不涉千里長途來到這裡,也該有什麼妙計,能使我梁國得利吧?

孟子答道:王何必講利呢?除了利,還有仁義。試想想,若大王一心講利,那麼,大夫也講利,老百姓更講利。如此一來,上上下下交相逐利,結果人心冷漠疏離,互不關愛,生命就散落無根,最後社會撕裂,甚至弒君奪位!如果大王主張講仁義;那麼,大夫不敢不講仁義,而老百姓自然民心歸向,那才是大利啊!

從這段對話,義利之別,不但是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也是為國的政治觀,更是文化的倫理觀啊!

各位:當你見工的時候,老闆問:
如何能替公司多賺錢?
如何能把哪家競爭的對手趕盡殺絕?
你會怎樣回答呢?

如果你不肯埋沒良知,而沒有按照老闆私底下的指示,去做違仁棄義的事,因而被解僱,你甘心嗎?

(三)王霸之分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叫「王」?又怎麼樣叫「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孟子講治道,首重王霸之分。王霸的判準,在於義利的價值論,而價值又根源於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覺心。反過來說,人的自覺心一旦發用,義利之別,就會壁立千仞,立竿見影,正邪分明。而義利之別,一旦落實於為政的治道,就是王霸之分。故此,發自仁義之心的,便走向公心的王道;而出於功利之心的,則便據為一己的霸業。

《孟子·公孫丑上3》有一則說到王霸之分:

孟子說:
以力制人的霸業,一定要有大國的力量作為後盾,才能雄霸天下,力制人民。但,若以德服人的王道,則毋須動用龐大的國力,便可稱王天下。

孟子的反對霸業,有如鄙薄鄉愿一般的嚴厲,就因為霸業以力假仁,以利代義,不擇手段;有如鄉愿的以紫亂朱,是非顛倒,混淆正義。

孟子身處戰國,各國互相征伐兼併,說客遊士,各出奇謀,目的就只有一個——何以利吾國?在這樣的分崩離析,義利顛倒,捨本逐末,以致率獸食人,餓殍遍野,孟子的不忍之心,又何能安穩呢?

提到「率獸食人」這典故,大家在中化科也聽過。《孟子·梁惠王上4》: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願安心承受你的指教。

孟子就問:用木棍殺人與用刀殺人,有不同的地方嗎?
梁惠王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殺人與用暴政殺人,有不同的地方嗎?
梁惠王答: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說:如今的國君,廚房裡有肥肉,馬房裡有肥馬;但人民卻面有飢色,野外躺著一具具餓死的屍體,這是因為禽獸吃了老百姓的食物,百姓才會餓死,這等於是在位者率領禽獸來吃人嘛!禽獸互相殘殺,人尚且要憎惡,何況是為民父母的官吏,治理政事,卻免不了率領禽獸來吃人!那麼,他又怎麼能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呢?…

接著孟子以引述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來嚴斥為民父母者,讓活生生的老百姓飢餓至死,何止是率獸食人,簡直是禽獸都不如啊!

三、小結

以上是透過人禽之辨,點出人有自覺心,那是人與動物的不同處,也是人的尊貴處。再而藉著人有自覺心,可分別義利公私、是非對錯,繼而激發為政者普施仁政,德澤萬民,建構王者天下。
(2021-1-1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54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不能說人性本善,因為那是屬於本質論,犯了自然主義者的謬誤。」
Thumbnail
傅佩榮:「不能說人性本善,因為那是屬於本質論,犯了自然主義者的謬誤。」
Thumbnail
◎孔子曰:[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為何孔子認為教育引發人民的羞恥心非常重要? 孔子生於春秋亂世,國與國之間每月時常發生戰爭,誠信崩壞,人民苦不堪言。必定心有所不忍,孔子認為亂世的發生是政府執政者的政令有問題,只治標不治本,因此提出解方!
Thumbnail
◎孔子曰:[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為何孔子認為教育引發人民的羞恥心非常重要? 孔子生於春秋亂世,國與國之間每月時常發生戰爭,誠信崩壞,人民苦不堪言。必定心有所不忍,孔子認為亂世的發生是政府執政者的政令有問題,只治標不治本,因此提出解方!
Thumbnail
人人從小誦讀的三字經有BUG?!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揚雄說人性善惡相混,搞不清楚誰對誰錯,查查孔子怎麼說?結果大老師孔子根本沒說!
Thumbnail
人人從小誦讀的三字經有BUG?!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揚雄說人性善惡相混,搞不清楚誰對誰錯,查查孔子怎麼說?結果大老師孔子根本沒說!
Thumbnail
告子不談本性中的善惡理論,求生活生命中的務實需求。 附錄》 告子與孟子對人性的對話— 【總評文】與其孟告爭論,不如李宗吾的厚黑理論實踐 即爭辯性善性惡有必要嗎?理論學說是空話大話嗎? 節錄厚黑學李宗吾的重點論述-
Thumbnail
告子不談本性中的善惡理論,求生活生命中的務實需求。 附錄》 告子與孟子對人性的對話— 【總評文】與其孟告爭論,不如李宗吾的厚黑理論實踐 即爭辯性善性惡有必要嗎?理論學說是空話大話嗎? 節錄厚黑學李宗吾的重點論述-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