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話|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

2021/03/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在先前的|第04話|民法的權利主體-自然人(一)|第05話|民法的權利主體-自然人(二)中,對於行為能力與意思表示等概念都已經做過概略的介紹,而在我們介紹法律行為的相關概念後,在本次的文章中,我們本週將完整些介紹意思表示的基礎觀念!

壹、意思表示

一、意義

意思表示這個概念是指,將企圖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故可以將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分為「內心意思」的主觀要件及「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的外部表示」的客觀要件,分述如下:
(一)主觀要件
 1. 行為意思
即強調表意人是自覺的、有意識的去從事某種行為。
 2. 表示意思
表意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的意義。
 3. 效果意思
表意人知道依其表示將會發生什麼樣的法律效果。
(二)客觀要件
在客觀上其他人可以認識表意人的表示具有某種法律效果意思。

二、表示方法

意思表示,可以以「明示」或「默示」的方法為之。
所謂的「明示」是行為人直接將其所欲達成的效果意思表示於外。例如,小明向便利商店的店員告知要一杯熱拿鐵。
而所謂的「默示」,則是藉由特定的行為,可以間接的推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例如,小明在便利商店中拿了一包餅乾,並將等值的金錢放置在結帳櫃檯上。而「沈默」與默示不同,是只單純的不作為,並非意思表示。
一般而言,明示或默示意思表示並沒有何者較好的差別(民法第153條規定,當事人互相表示意思一致者,無論其為明示或默示,契約即為成立。),但在一些狀況,法律會要求一定要以明示的意思表示為之。例如,民法第272條規定,數人負同一債務,明示對於債權人各負全部給付之責任者,為連帶債務。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6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掘想法學教室−民法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349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