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雙向通
溝通的要件可經由語言、動作、表情、文字…等作為對談交流。溝通有語言式、非語言式的溝通。
個人樣態中要放下自己的偏見,凝聽對方的語言,尋找話題的重點,順著對方的話語說話。
語言是經由口說來達到交流,運用語氣來表達情緒。肢體動作、臉部表情、書寫文字….等都是屬於非語言式的表達方式。良好的交流能讓你在無形中建立個人品牌。下面有介紹建立個人品牌的方法。
選擇只有Yes or No沒有其他選項,這種交流很容易形成句點王。
「你吃了嗎?」「你會餓嗎?」「你電話打了嗎?」「你資料做了嗎?」上面句子就是封閉式問話,沒有多餘的選擇如果剛好碰到話不多的很容易斷了後續。這部分交談很容易會落在上對下或親子間的交談。
想要有延伸的話題,讓對方多種選擇性問話,最好是能引發對方接續談話。讓對方能多說的問句
「你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做?」
「你希望我如何做,才能達到你的目標?」
「你吃了些什麼?有那些菜?」
這些問句是心理諮商和輔導常運用的提問技巧,就是鼓勵對方多說。
也就是肢體語言,盤腿、抱胸、點頭、搖頭、握手….等都是動作語言。這些動作在無形中會讓對方感受到友善度與拒絕,要建立好感度可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對外呈現方式。
因為疫情大家都戴口罩,這時表情與肢體語言就很重要。有朋友很習慣抱胸說話,有一天他忽然問我: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跟我說話覺得我很不友善」
我就面無表情抱胸跟他說:「你個人覺得是什麼原因?」
他說:「你幹麼這麼兇,心情不好不想聊嗎? 」
我就回他:「我是模仿你,現在你知道原因了嗎?」
一個習慣性的動作當事人不以為意,但注視的人感受會很強,不要因為習慣而在無意中關上了門,阻隔了機會。
微笑、雙眼注視這些都能拉近距離,試想!當你跟別人說話時,對方也不看你還面無表情,這樣還能接續對談嗎?當然是無法。
在親子間很常發生,父母因為忙手裡的事,對於小孩發問無暇回應,久了以後就變成習慣,親子間就產生言語距離感。久了後當父母想聊聊時,小孩會用敷衍態度回應,這就是鏡子反射。
語言與語氣;語言重點,要清楚明白讓對方知道你所想陳述的話,也就是說重點,這點很重要。在職場中也不要有太多的疊字,會顯現出專業度不足。例如:「你幫忙作作嘛」「你幫我打打字嘛」「能不能看看嘛」疊字盡量避免。
說重點不是當省話族,也不要以為人人都懂你的語言,很多的衝突發生就是以為別人懂。語氣可以代表一個人的親和力,當呈現出不耐煩或嘆氣等也會令人無法交談下去。
現在的人很習慣用社群傳遞文字,但文字的傳遞不是每個人讀取感受相同,例如主管文字交辦,「請將計畫書在今日完成」。A好B好的C好喔D好啊
以上四個都是收到的回覆,可是在主管的閱讀他會比較有感的是B好的。同樣的把這四個放在回話上,代表的意思也不同,文字能拉近距離也能斷了聯繫。
職場溝通;
職場上多數人來自於不同的背景,在溝通上本就需要技巧,附上另一篇文章
溝通策略會有幾樣需注意的要點,有眼神交流、溝通表達、情緒傳遞,這些都是溝通需注意的事項。
在職場上要發掘自我覺察,感受自我情緒在平和下才有辦法進行溝通。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掌握,如何跟別人進行溝通。
不對的語言也會造成心中留下陰影,永遠無法抹滅的傷痛。
不是語言就是溝通,有些語言還能形成霸凌。溝通的語言交流,是雙方接收後都了解才叫溝通。
而且溝通是在相同的情緒中才有辦法交流,對方如果帶著敵意當下請記得避免溝通。
要清楚知道是在跟誰對話,最重要是表達重點,將重點清楚明白、簡單扼要讓對方知道意思,免得因為對方的不耐煩而沒有下文。
就算是朋友間的閒聊,也要抓重點順著對方的話提出問句,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才有初步溝通。
當對方表現出納悶時,妳可以試問自己,如果你是對方,聽得懂嗎?有辦法理解嗎? 不要以為人人都懂你的語言。
聽懂跟理解是不同的
我聽得懂,但我無法知道重點在哪?,這算溝通嗎?
1.公司主管:「你把A專案做好了嗎?拿來」
直覺是將文件呈上,做好了嗎?我們習慣只聽一半,除非做太少就會開始解釋。
2.報告主管有單位邀約需參與一場活動,最後主管指派你去。
當天報告需外出,主管問為什麼要去,回覆被指派參與。
主管說是你來問我能去嗎?不是我叫你去。這就是雙方理解度不同。
溝通難嗎?其實很難,因為我們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說話,自以為我懂妳也懂,所以不需要多說,完全沒站在對方立場想。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聽不懂就多問一次,還是聽不懂就不要勉強。這世界很美好,人生很多事不需要卡關,去找相同磁場的人吧,不要強迫自己接受不懂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