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可以是禮物

焦慮可以是禮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觀看文章之前,想要邀請大家先為焦慮下一個關鍵句~
例如說:
#不斷的摳手皮
#上台演講
#不想面對...

這些關鍵句或許就是你內心對於焦慮的定義,以及第一時間面對困境時會有的想法。

痛苦

痛苦



在園藝治療的課程中,時常碰見因為焦慮而讓生活感到困擾的朋友,每個人所展現的方式不太一樣,可能一直說話、可能發抖、可能靜語不發言......,但,同樣的都是在展現「焦慮」!
難道我們面對的時候只能坐以待斃,讓焦慮一點一滴侵入整個身心嗎?
底下想要來跟大家分享關於焦慮,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1.發現自己所害怕的⚡

解開心裡的鎖

解開心裡的鎖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當自己因為生活中一件事情而開始引發焦慮的情緒,接著焦慮的狀態就會像是黑洞一樣,一點一點把自己吸進去,眉頭開始瑣得越緊、手指頭開始不斷摩擦,甚至呼吸有點緊促,可是事後回想自己在焦慮什麼?!

其實就是當下想到的那件事情,開始翻起了腦袋中無數的未知以及不安,所以瞬間掉入焦慮的深深黑洞中。只有自己慢慢釐清思緒、慢慢整理情緒,才能在黑暗的洞口中找到出走的希望。


⚡2.停止批判自己⚡

raw-image


在你重新理解與接受自己的焦慮與恐懼後,再來就先將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吧,重新練習對自己仁慈。
在《冒牌者症候群》所詮釋的仁慈:「仁慈就像是能夠凝聚所有東西的灰漿,允許你從容砌好自己是誰和自己怎麼想的磚塊。」
這句話完整的凸顯我們本來就有力量去轉變現況,重要的是比起自我批判帶來的信心與勇氣削弱,我想仁慈的力量便是可以激發你找回力量的重要關鍵。

我想,所謂的仁慈,不是忽視你的內心焦慮,而是用溫柔的對待方式,陪伴自己。接受現況並藉此機會重新去看自己的力量所在,鼓勵自己從錯誤中汲取經驗,用正面的角度理解它的存在。


⚡3.回到當下⚡

raw-image


在嘗試接受自己的焦慮並將自己從自我批判的角度轉換重新看見自己的努力與勇氣後,有沒有發現其實,它的存在主要是我們都懷抱著期待,我們太過注意成果的可能性。
靜止就是一個自處的開始,有時候我們在焦慮的時候急於做什麼,通常是為了讓自己分心,不再去想太多讓自己不開心的事。

但是內心的沉悶依然沒有被得到解決與排解,反而被生活中過多的影像與資訊給填充空白,你非常匆忙,可是依然沒有停下來給自己一點空白,讓自己有機會重新去思考你現在正在做什麼?或需要做什麼?

在思索之前,我們要來創造寂靜與享受靜止帶來的力量。就像是音樂當中所製造的停頓,這個停頓空隙讓你有機會聽見自己的感觸,瞥見自己在靜止中內心被激起的強烈流動氣息,讓你有機會看見自己的熱情,然後才帶著力量,投入於下一個新的音符經驗當中。


⚡4.練習放鬆⚡

raw-image


想要先來跟大家分享一個概念:『娛樂不等於放鬆』!
在【斜槓青年實踐版】一書中有提到:
「大多數的人都懂得休息以及放鬆的重要性,只是大家對放鬆的理解並不準確,以為不工作就是在放鬆,所以大部分的人把娛樂誤以為是放鬆。
放鬆的本質是關閉交感神經系統,讓副交感神經掌握主導權。在放鬆的狀態下,壓力激素會停止釋放,皮脂醇會下降,我們的心律、呼吸頻率和血壓也會降低,內心也會感到很平靜。
但娛樂的時候,比如:追劇、看娛樂節目、玩遊戲、上網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是很興奮的,心律、呼吸頻率和血壓都比較高,此時處在主導地位的依然是交感神經系統。所以娛樂和放鬆完全是兩回事。」

其實生活中的娛樂是必須要的,只是我們很少做到真正放鬆,因此需要一起刻意練習這件事情。


⚡5.焦慮也可以是禮物⚡

raw-image


我想要先來跟大家分享一次我面對焦慮的經驗:一天晚上我跑到朋友的房間,任性地躺在地板上鬼吼鬼叫,訴說著在決定目標時有多少的迷茫、適應不同人生階段有多們的困難!這些反應不是假裝的,而是從心裡發出最為真實的恐懼狀態,呈現在信任的人面前。

面對焦慮的反應你是否跟我一樣?是無力、是哀號、是討厭的,困境得當下覺得自己是世上遇到最大困難的人,需要浩劫極大心力與體力才有辦法度過,如果是這樣……,那就說明我不是世上唯一面對焦慮的人。
當時朋友看到我的反應,只是輕輕回了一句:「你只是沒有看見世上比你更辛苦的人!」那一句話像是一條繩子,直勾勾將我從焦慮的黑洞中拉出來,重新審思自己的困境與問題。

從這次的事件中,我更允許自己有焦慮的情緒、允許自己擁有迷茫,因為我了解:這是身而為人會有的正常反應,如果善用這個情緒反應,我可以更了解自己是怎樣一個人、需要什麼、想要什麼!
其實要分享給大家的是:「焦慮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危險、幫助自己更了解自己…。




焦慮這個情緒是我們身而為人都會擁有的情緒,在面對到危險、不安的困境時它會出現;在面對新的挑戰以及任務時它會出現,所以如果我們試著轉換對它的定義,那麼將會避免自己在黑洞之中不斷鑽研。

焦慮對你來說,是禮物嗎?不用回答我!
因為老實說我自己也難以將它視為禮物,但,至少可以將它視為一種正常的現象,
練習去感受、去接受、去面對。


我是園藝治療師--花花,
想要了解更多或是跟我互動,可以到IG找我: @GREEN.EYE.HAPPY


avatar-img
伴路-花花的沙龍
5會員
11內容數
在這裡,分享植物與我之間的連結, 更邀請大家,將植物融入於你的日常生活中, 因為它影響著我們的力量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伴路-花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安全感的建立,來自於周遭的重要他人、來自於自身內心的力量,也會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安定,而療癒庭園就是一個外在環境的實際案例。地理學家傑˙艾普頓發展出景觀心理學,他的理論基礎是:我們會想要控制「自己看見他人」與「不被他人看見」的程度,而這是人類的需求。而花園恰恰好滿足這條件,給予十足的療癒力與安全感。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破壞性園藝工作」,其實這個名詞是我近期在看: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 這本書,才發現而且認識的... 書中作者這樣子闡述著:「在花園裡完成長時間的破壞工作後,你可能會覺得身體痠痛疲勞,心裡卻異常有精神--排去了汙濁的同時,你重獲了能量,仿佛在過程中你也在整頓自己的内心。
剛入坑植物時,總是將全心關注在買回來的那顆植物身上,所以...養死了!怎麼說呢?因為一開始不懂植栽本身的需要,所以每天看到就澆、看到就澆,不久之後發現葉子一片片掉下來, 土撥開一看,裡面的根系幾乎成了咖啡色的軟爛狀,俗稱所謂的「爛根」! 那你有觀察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能爛根嗎?
安全感的建立,來自於周遭的重要他人、來自於自身內心的力量,也會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安定,而療癒庭園就是一個外在環境的實際案例。地理學家傑˙艾普頓發展出景觀心理學,他的理論基礎是:我們會想要控制「自己看見他人」與「不被他人看見」的程度,而這是人類的需求。而花園恰恰好滿足這條件,給予十足的療癒力與安全感。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破壞性園藝工作」,其實這個名詞是我近期在看: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 這本書,才發現而且認識的... 書中作者這樣子闡述著:「在花園裡完成長時間的破壞工作後,你可能會覺得身體痠痛疲勞,心裡卻異常有精神--排去了汙濁的同時,你重獲了能量,仿佛在過程中你也在整頓自己的内心。
剛入坑植物時,總是將全心關注在買回來的那顆植物身上,所以...養死了!怎麼說呢?因為一開始不懂植栽本身的需要,所以每天看到就澆、看到就澆,不久之後發現葉子一片片掉下來, 土撥開一看,裡面的根系幾乎成了咖啡色的軟爛狀,俗稱所謂的「爛根」! 那你有觀察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能爛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