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何猜中孩子動機,行為仍沒改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常會以為,要先對孩子的行為動機做出正確判斷,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事實上,縱然你自認早已掌握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但你做出的回應,孩子可能還是不埋單。相反地,即使大人當下無法準確知曉孩子的行為代表什麼,還是有辦法可以做出不錯的處置。
為什麼會如此?
我們從三個部分來討論:孩子的外在行為、孩子的內在動機、大人如何回應。
「不合作、不遵守規則、對抗、挑釁….」這些都是我們常用來描述孩子行為的用語。但仔細看,這些詞已經帶有我們的價值判斷。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發怪聲就是在「挑釁」,大人火就上來一半了,剩下所想的往往是如何樹立權威和壓制他。
如果我們認為發怪聲只是在「尋求關注」,我們會想到:「要刻意忽視他」。而當你假裝沒聽見他的聲音,他看到你沒看他,他的行為變得更加誇張,甚至敲起桌子。
這裡的重點不是要我們完全捨棄判斷,而是要留意:
1. 我們的判斷帶給我們自己哪些負面的情緒?
2. 我們因著這些負面情緒,會如何影響我們做出回應?
3. 我們的回應是否真有幫助我們達成教養目標?
如果我們除了「尋求關注」,還能解讀孩子「害怕不被大人看見」。我們的回應必定不是只有「刻意忽視」。因為你知道,你的忽視,無法幫助他緩解他的恐懼。
因此,同樣的行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並產生不同的情緒。況且,我們對孩子的「了解」和「行為動機判斷」,可能不一定正確。
某些情況下,你甚至永遠無法確認哪個是才是「真的」、「正確的」。(如果你很執著在這點,又無法相信孩子或其他人跟你講的任何「證據」…)
例如:你要求孩子回到家先把書包放好,他卻開始跟你鬧脾氣。
原因可以有:挑戰規則、肚子餓不耐煩、迫不及待想去玩、先前跟你不愉快他在記仇、他放學前被老師罵...等。
你直接問孩子原因,他跟你講其中一種,但不代表其他原因就沒有影響他,只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
大人如果太糾結原因,就易落入「孩子的話到底能信幾分?」的掙扎中。
那麼,如何在不太確定孩子行為背後動機下,做出有信心的行動回應?
首先,我們可以運用「不帶價值判斷的行為描述」,來讓自己的內在保持客觀覺察(這是對自己說的話,不是對孩子說的):

「我看到(或聽到)孩子的一些行為和反應,我猜他是… 我感覺到我自己…」

上述的例子會變成:
「我看到書包沒有放在我提醒的位置上(「亂丟書包」已帶有價值判斷),我猜他是對這個規則不滿,我感覺到我有點生氣。」
「我猜他是餓了,我感覺到焦慮。」
這樣的中性行為描述,是在提醒我們:「我們的情緒反應,可能來自於我們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對孩子的判斷。」而「猜」這個字,是讓我們意識到動機判斷都只是暫時的假設而已。(這裡不使用「讓」這個字,因為不是「他讓我覺得...」)
這就是為什麼做出回應前,不必非要有個「正確」的動機判斷。因為動機假設在過程中會一直反覆修正。當我們在行動回應的同時,孩子接下來的反應就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訊息(用觀察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問),幫助我們更貼近他的內在。
簡言之,與其懊惱是否真的猜中動機,不如保持穩定的心情持續跟孩子互動,效果要來的更好。
中性行為描述能幫助我們穩定心情,可以更客觀地觀察到孩子面臨的各種情況。注意力就不會鎖死在自認為的孩子動機與他的種種不配合上,自然而然能做出較有效的處置和回應。
其次,孩子惡意以外的動機也應該被考量進來,尤其是行為隱含的善意。
例如:沒有放好書包是因為迫不及待想去玩。玩本身是中性的,只是孩子沒有用對方法,沒先跟大人商量;發怪聲有可能是孩子感受到團體太沉悶,想讓氣氛變得活潑,但不知道這麼做反而讓大家反感。
當善意被大人看見,孩子會感受到大人是懂自己的、能看重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被要求、被評斷。孩子會更願意與大人合作。
大人要時時記得,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而非當柯南)
比起猜中動機,「孩子的安全感」及「大人的安全感」才更是教養裡的關鍵。
因為孩子的安全感提昇了,即使他還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原因,他也會減少不良行為。由於他感到安全,他不再焦慮恐懼,也就不需要自動化連結負面情緒及相關不適切的行為(像是發飆、哭鬧、盧,這些是他過去自動化的刺激反應連結)。
而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又來自大人自身的安全感。
意即,當我們能放下「你到底想怎樣」、「你為什麼就是這麼不聽話」的焦慮,孩子會感受到你的安定和信心。此時,教養文章裡所示範的回應語句,孩子就會埋單。
內容涵蓋學齡兒童、青少年常見教養問題,家長、老師可以如何因應,一同共創友善的溝通環境,增進親子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許多家長會困惑地問: 「佳均老師,有時孩子在有情緒(生氣)時,我同理孩子會“有效”,但更多時候,我的同理卻帶來反效果,孩子就會更暴氣,我到底要不要同理孩子呢?」 下次,在孩子開始有點變得歡歡、或著急時, 別急著要他冷靜! 而是要試著去理解, #誘發孩子升起情緒的因子 為何?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許多家長會困惑地問: 「佳均老師,有時孩子在有情緒(生氣)時,我同理孩子會“有效”,但更多時候,我的同理卻帶來反效果,孩子就會更暴氣,我到底要不要同理孩子呢?」 下次,在孩子開始有點變得歡歡、或著急時, 別急著要他冷靜! 而是要試著去理解, #誘發孩子升起情緒的因子 為何?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