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孩子的行為不急著評斷是非對錯,先理解「他怎麼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文班的孩子,有個沒來,也沒請假。課後問安親班導師那孩子的狀況。

「他在學校有一些狀況。」班導師嘆了口氣,神情憂愁。

「怎麼了呢?所以安親班也沒來了嗎?」

raw-image

原來孩子在班上跟同學有衝突,對方家長很在意且重視這件事。而這孩子是隔代教養,跟爺爺奶奶、姑姑住一起,家裡是做餐飲生意,大家忙於工作,無暇看顧他。

孩子在學校闖禍,奶奶決定就近看管,也不讓他去安親班,放學就讓他回家,在店裡寫功課。

「但我看他在上作文課還蠻穩定的呢!」

「是啊!他在安親班也還可以,但長輩就覺得孩子在身邊比較看得到,也不讓他跟其他同學接觸。」

上個月有另個孩子,也是突然就消失。聽說是父母失和,要跟媽媽搬去別的地方。

騎車回家的路上,心裡有點惋惜,僅能默默的獻上祝福,希望他們一切安好。

我想起曾經在工作坊,小組雕塑時,有個扮演單親媽媽的母親說道:「我在角色裡時,都忙著跟先生吵架,想辦法尋求後路,我忘了身邊還有個孩子要照顧....」

當大人自己都處於混亂當中,自顧不暇,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去關注到孩子的狀態跟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否有壓力,是否想要被陪伴。

多年以前,我去學校到孩子班上找導師討論事情,整個教室空蕩蕩,大家都去上體育課了,只有一個孩子蹲在椅子上拿著筆,東張西望。沒錯!他是蹲著,因為他坐不住,一直想出去。

我認識他,我笑著就走到他前面的座位,坐下來。

「功課沒寫完齁!我陪你寫。」

他笑嘻嘻地看著我,眨眨眼睛,兩隻腳放下來,屁股碰一聲坐在椅子上。因為我看著他,他就能靜下心來,低頭認真寫,沒幾分鐘就寫完了。

「老師~我寫完了~我走囉!」

火速交出作業,一溜煙的跑不見人影。

他是家中唯一孩子,因為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陪伴,物質生活不缺,但功課總是遲交或沒寫。他一向活潑調皮,喜歡出風頭、惡作劇,惹人注意。現在回想起來,他要的,應該只是一份關愛吧。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先不要馬上評論是非對錯,因為要糾正指責他的大人多的是,不差你一個。也不用急於第一時間就把孩子貼上標籤。

要去理解跟聆聽的是,孩子行為背後的目標和動機,那才是真正他們需要被了解的訊息 ─ 他怎麼了?

看見問題,就只能處理問題。

看見動機,才能從根本提供幫助。

推薦閱讀:《親子教養|看見動機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5會員
290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2025/03/12
理解與信任孩子,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支持。當我們選擇相信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著用「合理」的標準去評判他們,我們其實是在告訴他們:「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值得被理解。」這樣的信任,會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一部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挑戰時,知道自己可以被看見、被接納,而不需要用「裝病」或「逃避」來求救。
Thumbnail
2025/03/12
理解與信任孩子,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支持。當我們選擇相信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著用「合理」的標準去評判他們,我們其實是在告訴他們:「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值得被理解。」這樣的信任,會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一部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挑戰時,知道自己可以被看見、被接納,而不需要用「裝病」或「逃避」來求救。
Thumbnail
2024/06/13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2024/06/13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2024/05/06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講述了一個母親和她小四兒子對於失落的情感交流。母親擔心讓孩子失落,因為她曾經自己經歷過失落的滋味。文章強調了父母在孩子失落時的陪伴和支持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表達了情感和家庭價值的升華。
Thumbnail
2024/05/06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講述了一個母親和她小四兒子對於失落的情感交流。母親擔心讓孩子失落,因為她曾經自己經歷過失落的滋味。文章強調了父母在孩子失落時的陪伴和支持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表達了情感和家庭價值的升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兒子與女兒已經脫離了幼稚園階段,離開了我的專業範疇。對於他們的小學生新身份,無論在身心理的轉變,我都是一位邊學邊做的母親。
Thumbnail
兒子與女兒已經脫離了幼稚園階段,離開了我的專業範疇。對於他們的小學生新身份,無論在身心理的轉變,我都是一位邊學邊做的母親。
Thumbnail
早上陪兒子等幼兒園開門,幾對家長跟孩子也陸陸續續集合在門口。此時,其中一位小孩越走近門口,抗拒的動作越來越大。他的媽媽顯得有些煩躁。 「怎麼放了一個假,回來上學就這樣,媽媽要去工作啊!沒有工作怎麼有錢買你的Elsa?」,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推著不想前進的孩子往前走。時間一到,老師來開門了,兒子看到老師
Thumbnail
早上陪兒子等幼兒園開門,幾對家長跟孩子也陸陸續續集合在門口。此時,其中一位小孩越走近門口,抗拒的動作越來越大。他的媽媽顯得有些煩躁。 「怎麼放了一個假,回來上學就這樣,媽媽要去工作啊!沒有工作怎麼有錢買你的Elsa?」,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推著不想前進的孩子往前走。時間一到,老師來開門了,兒子看到老師
Thumbnail
當大人自己都處於混亂當中,自顧不暇,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去關注到孩子的狀態跟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否有壓力,是否想要被陪伴。
Thumbnail
當大人自己都處於混亂當中,自顧不暇,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去關注到孩子的狀態跟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否有壓力,是否想要被陪伴。
Thumbnail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比如:
Thumbnail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比如: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以前我會提出所有假設,一一跟他確認,引導他為情緒命名,也覺得找到原因好“對症下藥“。但孩子逐漸大了,我希望從衝突的過程裡,他能慢慢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從中學習去溝通,找到更適當的應對與解決方法。 因此這個過程裡,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去了解:
Thumbnail
以前我會提出所有假設,一一跟他確認,引導他為情緒命名,也覺得找到原因好“對症下藥“。但孩子逐漸大了,我希望從衝突的過程裡,他能慢慢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從中學習去溝通,找到更適當的應對與解決方法。 因此這個過程裡,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去了解:
Thumbnail
我們常會以為,要先對孩子的行為動機做出正確判斷,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事實上,縱然你自認早已掌握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但你做出的回應,孩子可能還是不埋單。相反地,即使大人當下無法準確知曉孩子的行為代表什麼,還是有辦法可以做出不錯的處置。 從三個部分來討論:孩子的外在行為、孩子的內在動機、大人如何回應。
Thumbnail
我們常會以為,要先對孩子的行為動機做出正確判斷,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事實上,縱然你自認早已掌握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但你做出的回應,孩子可能還是不埋單。相反地,即使大人當下無法準確知曉孩子的行為代表什麼,還是有辦法可以做出不錯的處置。 從三個部分來討論:孩子的外在行為、孩子的內在動機、大人如何回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