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引發的思考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線上課程開始後,發現自己腦袋要比平常更清楚,要教甚麼?觀察甚麼?溝通甚麼?這才發現,要做到自己平常認為的理所當然,竟要花比平時更嚴謹的思考才能達到。也因此,對孩子而言,要做到平時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學習,應該也是要花時間適應的吧。如果不能適應,孩子的反應通常會是無法專心,或是迴避。這時,即使大人說,"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這對你來說不難" 等等;對孩子而言,可能都還是無法排除那份焦慮。

既然無法排除,迴避或不專心,通常是孩子的首選反應。所以,老師或家長們碰到這樣的狀況,可以試著先支持孩子的迴避或不專心 (我知道了!你這個狀況,我們稱作不專心!很多小孩都會這樣!),再運用敘事 (我之前有聽說過一位小孩,他的老師在他不專心時會這樣做,那我是不是也要這樣?) 讓孩子感受到不是只有自己這樣,也因為是別人的經驗,孩子有時會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老師或家長可能可以順利地開始跟孩子溝通可能的調適方法。當然,權威式的方法,有時可以最快排除狀況,所以文中所提,只是選擇之一。

線上教學時,有碰過孩子因為迴避,而不願合作。這時,家長要不要介入?我的建議是,先不要介入,讓老師有機會處理跟孩子的關係,畢竟,關係建立了,學習才會有效率。但,這也考驗著家長的耐心,和跟老師之間的默契。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當我們想要特定的成果時,注意力其實是集中在自己。家長可以注意一下自己,是否也落入了想要完美的想法中?想要完美反映在親子關係中,就會產生隱性的焦慮。擔心自己不完美,擔心孩子不完美。英國心理學家溫妮考特提出,在親子關係上,不必期待完美,當個夠好的父母 (good-enough mother) 就可以。這個概念,不是不要求,而是先不要讓過多的期待,讓父母產生焦慮。父母穩定了,孩子的依附才會趨於安全。安全的依附關係,會支持孩子去面對挑戰。

線上教學對於學習的金三角 (老師、學生,和父母) 都是個很好重新思考的起點。因為無法理所當然,改變就可以發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 明儀的沙龍
5會員
11內容數
陳 明儀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21
小帥弟今天上課一直無法專心,身體也有些躁動,無法安靜彈琴。 我:我覺得你今天不太一樣,是為了要上小學在做準備嗎? 小帥弟:(停了一下)哪有? 我:你今天一直繞圈圈,一下繞這邊,一下繞那邊,你有注意到嗎? (小帥弟把身體整個反轉,笑了起來) 我:對對對,就像這樣!很像是在準備上小學的小孩!讓我猜猜看…
Thumbnail
2021/08/21
小帥弟今天上課一直無法專心,身體也有些躁動,無法安靜彈琴。 我:我覺得你今天不太一樣,是為了要上小學在做準備嗎? 小帥弟:(停了一下)哪有? 我:你今天一直繞圈圈,一下繞這邊,一下繞那邊,你有注意到嗎? (小帥弟把身體整個反轉,笑了起來) 我:對對對,就像這樣!很像是在準備上小學的小孩!讓我猜猜看…
Thumbnail
2021/08/19
實體課開始了,小公主今天來上課,我們上次說好要用漂亮的眼睛看譜,老師不能用手指幫忙指。 我:記得我們說過,這次要試著用眼睛看,我不能幫忙了喔! 小公主:我不要!我不會!(癟嘴) 我:....... 你真的不會嗎? 小公主:我真的不會!(快哭了...) 我:好吧,那妳可以先彈「小星星」,那首妳不用我幫
2021/08/19
實體課開始了,小公主今天來上課,我們上次說好要用漂亮的眼睛看譜,老師不能用手指幫忙指。 我:記得我們說過,這次要試著用眼睛看,我不能幫忙了喔! 小公主:我不要!我不會!(癟嘴) 我:....... 你真的不會嗎? 小公主:我真的不會!(快哭了...) 我:好吧,那妳可以先彈「小星星」,那首妳不用我幫
2021/08/18
小公主在線上課時一直無法耐著性子照老師的要求彈,幾次之後,小公主覺得自己無法彈好,半開玩笑地打著自己手和頭。 我:我希望妳不要這樣打自己。 小公主:為什麼? 我:因為妳很可愛啊! 小公主愣了一下:什麼? 我:為什麼要打頭和手?是因為妳做不好嗎?妳這樣打,到時候頭髮被妳打短了怎麼辦?(小公主有美麗的長
2021/08/18
小公主在線上課時一直無法耐著性子照老師的要求彈,幾次之後,小公主覺得自己無法彈好,半開玩笑地打著自己手和頭。 我:我希望妳不要這樣打自己。 小公主:為什麼? 我:因為妳很可愛啊! 小公主愣了一下:什麼? 我:為什麼要打頭和手?是因為妳做不好嗎?妳這樣打,到時候頭髮被妳打短了怎麼辦?(小公主有美麗的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各位爸爸媽媽有捫心自問一下【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成熟度都不一樣,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 ”你要我講幾遍?”, ”別人會,為什麼你不會?” 我們該怎麼陪伴孩子或怎麼協助孩子呢?
Thumbnail
各位爸爸媽媽有捫心自問一下【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成熟度都不一樣,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 ”你要我講幾遍?”, ”別人會,為什麼你不會?” 我們該怎麼陪伴孩子或怎麼協助孩子呢?
Thumbnail
這幾周下來,周遭充滿了方法,教學的設備如何架設、如何備課、如何帶班、如何如何... 對我而言,所有的方法,都必須先回到:如何面對孩子。孩子在這段期間,面對了甚麼?他們可能說不明白,但又要不停地面對。因此,孩子在潛意識中,也會逐漸發展出生存法則。而這個發展出的生存法則,可能牽扯到對自己的期待,或對不能
Thumbnail
這幾周下來,周遭充滿了方法,教學的設備如何架設、如何備課、如何帶班、如何如何... 對我而言,所有的方法,都必須先回到:如何面對孩子。孩子在這段期間,面對了甚麼?他們可能說不明白,但又要不停地面對。因此,孩子在潛意識中,也會逐漸發展出生存法則。而這個發展出的生存法則,可能牽扯到對自己的期待,或對不能
Thumbnail
線上課程開始後,發現自己腦袋要比平常更清楚,要教甚麼?觀察甚麼?溝通甚麼?這才發現,要做到自己平常認為的理所當然,竟要花比平時更嚴謹的思考才能達到。也因此,對孩子而言,要做到平時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學習,應該也是要花時間適應的吧。如果不能適應,孩子的反應通常會是無法專心,或是迴避。這時,即使大人說,"你
Thumbnail
線上課程開始後,發現自己腦袋要比平常更清楚,要教甚麼?觀察甚麼?溝通甚麼?這才發現,要做到自己平常認為的理所當然,竟要花比平時更嚴謹的思考才能達到。也因此,對孩子而言,要做到平時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學習,應該也是要花時間適應的吧。如果不能適應,孩子的反應通常會是無法專心,或是迴避。這時,即使大人說,"你
Thumbnail
從第一天請假在家防疫,小孩以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練習。但各縣市隨之發布停課規定,在家遠距教學的規定,讓小孩的心情也有些轉折……。每日遠距教學的任務,可能會讓大人與小孩有些緊張,只好練習穩定心情了。 家長可能會發現小孩似乎一直找爸媽碴,或者有各種症頭如下: 這個字怎麼寫*20次的發問(明明字典就在
Thumbnail
從第一天請假在家防疫,小孩以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練習。但各縣市隨之發布停課規定,在家遠距教學的規定,讓小孩的心情也有些轉折……。每日遠距教學的任務,可能會讓大人與小孩有些緊張,只好練習穩定心情了。 家長可能會發現小孩似乎一直找爸媽碴,或者有各種症頭如下: 這個字怎麼寫*20次的發問(明明字典就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