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八分不只是民族學的問題

2021/06/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日本自古是村落社會,尤其在豎立階級制度之後,平民百姓的生活受到限制,許多人大半輩子都在村裡度過,村莊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在均貧的年代為了生存,村民齊心協力理所當然。因此對於不遵守村規以及違背村裡習俗的人施予制裁,被視為維繫村落和平運作的方式之一。其中一種較為知名的制裁法叫做「村八分」(murahachibu)。「村八分」簡單講就是斷絕往來。關於名稱的由來大致上有2種說法:有一說是村中10件合作事項中除了火災和喪禮之外其他8件都斷絕;另一說則是源自於發音類似,同樣具有排除意思的單字「はずす」(hazusu)或「はつむ」(hatsumu)。
進入明治時代日本解除身分制度並重劃行政單位,「村」不再是老百姓的全世界。又因工業發展加速了都市化,住在村落裡的人口減少,加上戰後民眾的人權意識抬頭,「村八分」逐漸變成過往名詞,但它並未完全消滅。以現代的角度看「村八分」的確有些案例聽起來荒謬可笑,但去思考「村八分」的存在意義,它的影響,以及背後所隱藏的心理因素,卻有值得現代人借鏡之處。
「村八分」的出發點是維持村落亦或是現代所謂社區的秩序維持秩序是必要的,在團體生活中不可能放任所有人為所欲為但維持秩序必須有所本,以現代來說是法律,但在沒有明定法律條文的年代,依據的就是團體的共識或約定俗成的做法。這所謂的團體共識或約定俗成的做法產生了一條模糊的界線,怎麼做才合理、誰說了算、團體利益的標準為何以及責任義務的分配,都無法說請楚講明白,最終容易落得有權有勢者獨斷行事的情況。有權有勢者所主張的"正義",弱勢者若無力反對只能乖乖順從。相對被指為違規者的人,無處可逃也只能單方面承受。一旦正義伸張過了頭、用錯方法,就成為現代所謂的霸凌。但「村八分」盛行的年代(大約江戶時代至昭和初期),人們缺乏霸凌的觀念,對於制裁違規者或許覺得懲奸除惡大快人心,而那些畏懼權勢不敢抵抗或是獨排眾議伸出援手者,也在無意間成為霸凌的旁觀者。(台灣有些網路文章把「村八分」和霸凌畫上等號,筆者認為是過度解讀,被列舉出的案例多有爭議點才引人注目,但不能把個案當作「村八分」的全貌。另外有人批評這是日本人的從眾心理,但套句行銷學教授Jonah Berger的話:從眾是人類的本能,所以誰不從眾只是程度多寡的問題而已,不能以偏概全)逾越道德法律界限的懲治方式,在現代會變成侵害他人人權的行為,勢必鬧上法院更可能得做出賠償。另一方面,若一昧堅持自己所謂的傳統或堅持自己慣習的作法,以排除異己的心態執行「村八分」,反倒妨礙了社區的進步和發展,長遠來看也不可能永久安泰。兩者皆不可取。
儘管如此時至今日「類村八分事件」依舊無法消滅的原因,猜想關鍵可能在於人類本能的自我防衛機制。面對異議者帶來的威脅、面對眾人意見分歧所產生的衝突、面對被迫選邊站的焦慮,勢必會去找一種方法來保護自己。方法可能是阻絕讓你不舒服的根源、把情緒發洩在自己所認定的敵人身上、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對不愉快不合理的事情視若無睹,以此來掩蓋自己的挫折感逃避直接面對問題。既然是人類心理上的問題縱使名義上的「村八分」消失,卻依舊會轉變形式潛伏於社會,例如校園/職場霸凌、正義魔人、獵巫、網路公審等等,絕非他國事不關己拿來批評嘲笑的謬事。
15會員
63內容數
純粹翻譯一些自己關注的日本流行音樂,不針對特定的歌手或類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