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你更有機會「靠近」自己,還是更多的「逃離」自己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真實地發現,真的好多現象都是一體的兩面,就像曼陀羅圖形的兩兩相應。

疫情使得人更有機會接近自己,但也更有理由逃離自己。

這聽起來很矛盾對吧?

減少外在活動而被迫向內看

疫情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回到自己內在,因為這陣時間除了上班、及其他必要的外出,我們必須好好待在自己的處所。

許多人,平常不喜歡待在家裡,或者說,有些時候人們傾向透過尋求外在活動與刺激來,逃避自身內的矛盾、挫折感,或孤單感。外在的包含吃美食、參加過多各式各樣未必需要的課程、隨意而無目的的購物、或出席各種熱鬧的社交場合等等。

現在這些都暫時停止了。

原本,如果是能透過這些外在的活動,去轉移內在長久的空虛、不足感、孤單、與未解的個人議題而導致的隱形焦慮,或許會因為需要待在家或獨處而現形。

圖片取自unsplash免庫圖庫

圖片取自unsplash免庫圖庫

這未必是壞事,如果有意識到這點,也採取了所知或新嘗試的自我照顧方式的話。

諸如:放慢速度而不為體悟出什麼的閱讀、特意挑選食材與專注的居家料理、進行室內運動、瑜伽而重新感受身體,與學著不靠老師練習的自律,或者各種方式的靈性活動像是靜坐冥想、正念呼吸等等的,那麼心靈的聲音或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感覺,便可能浮上來跟自己揮揮手,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看見這些。

當我們沒辦法在像往常,當感到任何不舒服的情緒時,便馬上地去尋求外在輕易能尋的東西來填充,那麼這就是回到個人內在空間好好「注視」著的時機了。

畢竟,有些東西,不是我們長久不去看、否認,就會自動消失的。

暴露在大量資訊以逃離自身議題

然而,由於網路社群與媒體資訊的廣泛、無所不在,人們還是能透過接觸過量的資訊來「逃離」自己。

疫情與人人有關,我們會去關注這些新聞與即時消息是正常的,會想發表些什麼也是常見的。關心公眾事務是好的。

只是,我自己發現,當一直不斷地去關注、甚至是「追逐」這些各種有關疫情的資訊或討論時, 似乎就無意識地又擠壓了向內看著自己待解課題的時間與心力。

圖片取自unsplash免庫圖庫

圖片取自unsplash免庫圖庫

好像,找到了一個再正當不過的理由,讓自己時時地看著這些資訊,也讓自己免於時時感受到原先就存在於心裡的某些失落與掙扎。

以我而言,原先必須煩惱的生涯及人際議題,便因為有一個「更大的危機」要我去關注而不必再處理。好像因著在危機下,原先人們內在的困難就變得不重要而不必思考了。

當然,適時的關注與了解最新政策是相當必要的。

然而,「主動且有意識的」看需要的資訊,與「被動而無意識」被拉著走的游移性觀看,是相當不同的。而這兩點的界限,尤如海岸線一樣,很模糊,陸地與海水的那條線消長不斷,也時時變動。

新冠疫情讓人們有機會被迫轉而看著自己,同時也讓人們有更多的資訊焦慮而不自覺地免除了對原先個人議題的關注。

就像了曼陀羅畫,每個圖案都是兩兩相對,一個中間點能延伸往對立的方向去發展。

對你們而言,疫情將你內心帶往哪裡呢?

願大家心靈平靜、身體安康。

本文同步發表在角落星的心靈遊憩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tthew Shek-avatar-img
2021/08/03
很認同你說的 “暴露在大量資訊以逃離自身議題” 現在無論身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只要伸手按一按手機就可以得到取之不盡的資訊。 當然我們可以在大量的資訊裡學習和吸收很多,但同時也’太容易‘讓自己分心不去面對自己內心的問題和衝突。 從前我也覺得不需要去想太多心裡面,內在的事情,覺得去怎麼想賺錢養家比較實際。 終於有一天忍受不了,沒辦法再騙自己了。 心裡面的刺,心裡的衝突,無論怎麼去分心還是會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 經過幾年的時間,好好面對自己一段時間後,才一步步發現埋在心裡的事情是如何難以想像的影響自己整個世界。無論是世界觀,自我認同,所有的信念,想法,感受。。。。 假如這些都不重要的話,都不去好好面對的話,那跟活屍有什麼兩樣? 畢境身心的真正界線在那裏?內在和外在的真正界線在那裏? 現實在那裏? 這得確可以看成是黃金的機會讓自己更深入面對’真實‘。 感謝你的文章,讓我有感而發,也是讓我練習寫評論和寫一些想法的機會。 大家一起加油!
小倫-avatar-img
2021/06/16
非常認同您寫的這段話:”疫情使得人更有機會接近自己,但也更有理由逃離自己。“ 這段時間讓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了,所以我開始動手整理自己的房間,丟掉累積多年的雜物,也可以重新調整生活作息,也開始建立晨間寫作的習慣。因為無法參加聚會,所以我學習和自己相處。
紀餘-avatar-img
2021/06/05
能夠停下來,看自己的人,具備了一種能力,而且是很特別的能力。
角落星-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6/05
超能力啊!!!!
avatar-img
角落星的沙龍
259會員
50內容數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難以言說的陰影與脆弱,它們可能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一再干擾我們 以直覺引導繪畫的方式,是一種自我陪伴與對話的歷程,因此角落星發展了「藝術對話」的方式, 在繪畫的同時,與自己的生命經驗觸碰,進行對話。 願這樣的創作分享,使讀者能藉著文中圖象與自我進行深度隱密的對話。
角落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22
還記得,上一次單純的笑著是什麼時候呢? 那樣的笑,不因獲取工作上的成就而笑; 那樣的笑,不因獲得多少讚或抓住流量密碼而笑; 像個孩子一樣的笑吧! 只為一朵形狀像狗狗的雲, 只為一隻池塘上的蜻蜓, 只為一支夜市的棉花糖。 像個孩子一樣,只為一朵雲、一隻魚而笑。 只為了你自己的歡欣而笑。
Thumbnail
2023/05/22
還記得,上一次單純的笑著是什麼時候呢? 那樣的笑,不因獲取工作上的成就而笑; 那樣的笑,不因獲得多少讚或抓住流量密碼而笑; 像個孩子一樣的笑吧! 只為一朵形狀像狗狗的雲, 只為一隻池塘上的蜻蜓, 只為一支夜市的棉花糖。 像個孩子一樣,只為一朵雲、一隻魚而笑。 只為了你自己的歡欣而笑。
Thumbnail
2023/05/04
內在最原始的情緒-恐懼,往往是吞食我們的野獸。 面對內在那些恐懼的聲音,與其於被它們拉走,我們可以試著靜下來蹲低姿勢,安撫這些情緒。 野獸,不是來自外在,是來自我們內心最深的恐懼-擔心不被愛、擔心被資遺、擔心沒飯吃。 這頭野獸,並不可怕,牠張牙舞爪的猙獰,只是因為需要被安撫。 放心,不會被吃掉的。
Thumbnail
2023/05/04
內在最原始的情緒-恐懼,往往是吞食我們的野獸。 面對內在那些恐懼的聲音,與其於被它們拉走,我們可以試著靜下來蹲低姿勢,安撫這些情緒。 野獸,不是來自外在,是來自我們內心最深的恐懼-擔心不被愛、擔心被資遺、擔心沒飯吃。 這頭野獸,並不可怕,牠張牙舞爪的猙獰,只是因為需要被安撫。 放心,不會被吃掉的。
Thumbnail
2023/04/21
你以為你是一顆長得不高的小樹, 你欽羨著其他樹木的結實纍纍 秋天來時,你發現原來自己一顆蘋果樹! 大紅色的鮮紅色寶石圍繞在你整個身上。 原來,自你被種下地土的那一刻, 即被賦予豐盛、自足與智慧。 你不須向外尋求,不須向葡萄樹或櫻桃樹借寶石來穿戴, 因為你本已俱足。
Thumbnail
2023/04/21
你以為你是一顆長得不高的小樹, 你欽羨著其他樹木的結實纍纍 秋天來時,你發現原來自己一顆蘋果樹! 大紅色的鮮紅色寶石圍繞在你整個身上。 原來,自你被種下地土的那一刻, 即被賦予豐盛、自足與智慧。 你不須向外尋求,不須向葡萄樹或櫻桃樹借寶石來穿戴, 因為你本已俱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正是因為這個無聊又痛苦的過程,才能讓我們收回平常被各種資訊填滿且混亂不已的大腦天線,放空平常已經超速運轉的腦袋,然後藉由紊亂的呼吸、緊繃的小腿,強制將注意力拉回到當下,重新連結身體的覺知,好好地回到自己身上。
Thumbnail
正是因為這個無聊又痛苦的過程,才能讓我們收回平常被各種資訊填滿且混亂不已的大腦天線,放空平常已經超速運轉的腦袋,然後藉由紊亂的呼吸、緊繃的小腿,強制將注意力拉回到當下,重新連結身體的覺知,好好地回到自己身上。
Thumbnail
  疫情席捲全世界之際,若是你有稍微注意到世界的氛圍,你會發現世界已經悄悄在改變,例如:強制規定隨時戴口罩,不支持聚會、聚餐,最夯的話題變成施打疫苗,林林總總的細項是在沒有疫情之前的我們無法想像的。雖然每個人總是將「回歸原本生活」當成目標,但是某天疫情真的終結了,你是否真能回到原本的生活呢?   
Thumbnail
  疫情席捲全世界之際,若是你有稍微注意到世界的氛圍,你會發現世界已經悄悄在改變,例如:強制規定隨時戴口罩,不支持聚會、聚餐,最夯的話題變成施打疫苗,林林總總的細項是在沒有疫情之前的我們無法想像的。雖然每個人總是將「回歸原本生活」當成目標,但是某天疫情真的終結了,你是否真能回到原本的生活呢?   
Thumbnail
這段疫情升溫的時間我是如何陪伴自己,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逐漸恢復的社會環境呢?
Thumbnail
這段疫情升溫的時間我是如何陪伴自己,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逐漸恢復的社會環境呢?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疫情使得人更有機會接近自己,但也更有理由逃離自己。 這聽起來很矛盾對吧? 一方面,外在活動的停止,使得我們不能在倚靠各種活動來安撫及壓抑自身就存在於內的孤單感、挫拆感及個人議題。 另一方面,透過暴露在時時刻刻的新聞資訊,追逐在最新動態,也讓我們有了正當的理由分神逃離自己在這之前正在面對的課題。
Thumbnail
疫情使得人更有機會接近自己,但也更有理由逃離自己。 這聽起來很矛盾對吧? 一方面,外在活動的停止,使得我們不能在倚靠各種活動來安撫及壓抑自身就存在於內的孤單感、挫拆感及個人議題。 另一方面,透過暴露在時時刻刻的新聞資訊,追逐在最新動態,也讓我們有了正當的理由分神逃離自己在這之前正在面對的課題。
Thumbnail
因為疫情最近突然爆發的緣故,很多人的生活在一夕之間都改變了,發生許多不一樣的變化。自己透過塔羅牌,覺察到了一些事情,想分為四個方向,跟你分享一下  【用新的方向、新模式來規劃自己的生活】 有些計畫因為疫情被打亂,可能會讓你有點浮躁,可能過往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多少會有點措手不及。 此時是個學習的好
Thumbnail
因為疫情最近突然爆發的緣故,很多人的生活在一夕之間都改變了,發生許多不一樣的變化。自己透過塔羅牌,覺察到了一些事情,想分為四個方向,跟你分享一下  【用新的方向、新模式來規劃自己的生活】 有些計畫因為疫情被打亂,可能會讓你有點浮躁,可能過往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多少會有點措手不及。 此時是個學習的好
Thumbnail
Covid-19爆發到現在已經五個多月了。這場疫情成為席捲全球的超級大流行,世界各地都瀰漫著緊張與恐懼交加的氛圍,各國防疫的情形也都各不一樣,我們都很開心台灣是非常成功的。大家應該都具備基本的防疫知識,網路上也有很多媒體、文章整理出疫情爆發可用的線上學習資源。不過今天我們想談的比較特別一點,針對Co
Thumbnail
Covid-19爆發到現在已經五個多月了。這場疫情成為席捲全球的超級大流行,世界各地都瀰漫著緊張與恐懼交加的氛圍,各國防疫的情形也都各不一樣,我們都很開心台灣是非常成功的。大家應該都具備基本的防疫知識,網路上也有很多媒體、文章整理出疫情爆發可用的線上學習資源。不過今天我們想談的比較特別一點,針對Co
Thumbnail
看見每個人處境的不同,以及此前脈絡的相異,才是找尋同理共感的開始。 我仍舊是繼續暗黑下探,在路無可路,退無可退的疫情蔓延時刻,或許內傾直覺者還能有那麼些輕鬆,逕自地在更深遠的無光中,探去。
Thumbnail
看見每個人處境的不同,以及此前脈絡的相異,才是找尋同理共感的開始。 我仍舊是繼續暗黑下探,在路無可路,退無可退的疫情蔓延時刻,或許內傾直覺者還能有那麼些輕鬆,逕自地在更深遠的無光中,探去。
Thumbnail
最近透過疫情有了一番體悟,原來「關注的焦點等於自己所處的世界」。 到底是這世界真的如此混亂,還是自己選擇去看見世界充滿惡意呢?
Thumbnail
最近透過疫情有了一番體悟,原來「關注的焦點等於自己所處的世界」。 到底是這世界真的如此混亂,還是自己選擇去看見世界充滿惡意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