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fif Kusuma on Unsplash
當你相信一件自己無法解釋的事,不代表它就不存在;當你相信一件事,不代表它就是不容質疑的真理。
五月一日台灣境內阻隔病毒的防疫旅館成為破口後,到現在七月九日長達兩個月的時間,累計有 15,185 人確診,730人死亡,312萬人接受疫苗接種[1]。
受到可樂娜病毒影響民生而吵得沸沸揚揚的這兩個月、以往造成兩極對立的政治事件、對愛情的一萬種煩惱以及對某些人(或大多數人)來說永遠減不完的肥。為什麼這些話題永遠都充斥在生活中吵也吵不完,甚至永遠沒有吵贏,也沒有絕對就是完全正確的一方,除此之外還帶來了數不清的情緒性攻擊?
答案是:大腦在作祟。
仔細觀察,能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多數人在對話當中講話的時間多過傾聽,或可說只是聽聽。你有沒有過當別人說了一些話,挑戰你的想法時,那種負面情緒開始在內心堆疊,不舒服的感覺?;當某人提出強而有力的佐證、意見時,剛好與你一直以來認為是對的事產生衝突,當下你有什麼感覺?或許你很有肚量,思想也夠成熟。但我承認我會假笑繼續聽對方發表高見直到開始厭倦,開始想往那個人臉上狠狠地揍一拳(或不只一拳),藉故離開。
這個反應被稱做是:「認知失調」— 當你認為你對某種議題/話題上的想法是完全正確,不容置喙的,突然某天在你的生命當中出現一些不可控的突發事件,威脅到你原本相信是正確的事,你會感覺非常不爽,原本認知中的那個理想世界開始逐漸崩塌,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焦慮、壓力,甚至懷疑人生。
由於大腦多半是以要協助人類生存下去為目的而設計的,因此當你感覺有危險發生時,這個開關被打開,大腦開始作用而出現防衛性行為,各種情緒也會隨之產生。而以各種議題討論的典型狀況來說,當對方提出的想法異於自己時,通常我們會開始反駁、停止對話,至於對方接下來想說什麼,根本不會想聽下去。
這樣的現象在當今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辦公室職場、夫妻情侶、家人子女各種人際互動上不斷在上演著同樣的情節。
個人的「想法」也許很有幫助但當你給予了它的比重多過了「事實」本身,即便我們不想承認,當我們抱持的個人想法被推翻,證明了有謬誤,因為怕丟臉而持續為了反對而反對,只因為想保護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是對的,直到你原本認為那件是「對」的事再也站不住腳。
所謂幼稚,不是表現出你內心的想法,而是我們明明知道到頭來爭辯對錯根本毫無意義,但我們還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是對的那一方。
當我想的愈多,我對各類事情看法的彈性就更大,而這樣的態度幫助了我感受到某種程度上的「自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就沒有了主見,也不代表我就放棄了任何保有我自己想法的空間。更多的像是:當我相信一件事的時候,我雖然會有強烈的主見,但不會過度執著。
不理性依舊主宰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情緒也常常促使我們做出許多不理性的決定或行為。如果要讓任何議題討論能夠更進一步,我想我們都應該先認知到:任何人對於某件事的看法僅僅是個人的「想法」,那並不代表就完全是「事實」的全貌。或許直到我們可以理解這點,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彼此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追蹤我,留言給我,讓我知道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