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還假裝很理性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當你相信一件自己無法解釋的事,不代表它就不存在;當你相信一件事,不代表它就是不容質疑的真理。

五月一日台灣境內阻隔病毒的防疫旅館成為破口後,到現在七月九日長達兩個月的時間,累計有 15,185 人確診,730人死亡,312萬人接受疫苗接種[1]。

受到可樂娜病毒影響民生而吵得沸沸揚揚的這兩個月、以往造成兩極對立的政治事件、對愛情的一萬種煩惱以及對某些人(或大多數人)來說永遠減不完的肥。為什麼這些話題永遠都充斥在生活中吵也吵不完,甚至永遠沒有吵贏,也沒有絕對就是完全正確的一方,除此之外還帶來了數不清的情緒性攻擊?

答案是:大腦在作祟。

仔細觀察,能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多數人在對話當中講話的時間多過傾聽,或可說只是聽聽。你有沒有過當別人說了一些話,挑戰你的想法時,那種負面情緒開始在內心堆疊,不舒服的感覺?;當某人提出強而有力的佐證、意見時,剛好與你一直以來認為是對的事產生衝突,當下你有什麼感覺?或許你很有肚量,思想也夠成熟。但我承認我會假笑繼續聽對方發表高見直到開始厭倦,開始想往那個人臉上狠狠地揍一拳(或不只一拳),藉故離開。

這個反應被稱做是:「認知失調」— 當你認為你對某種議題/話題上的想法是完全正確,不容置喙的,突然某天在你的生命當中出現一些不可控的突發事件,威脅到你原本相信是正確的事,你會感覺非常不爽,原本認知中的那個理想世界開始逐漸崩塌,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焦慮、壓力,甚至懷疑人生。

由於大腦多半是以要協助人類生存下去為目的而設計的,因此當你感覺有危險發生時,這個開關被打開,大腦開始作用而出現防衛性行為,各種情緒也會隨之產生。而以各種議題討論的典型狀況來說,當對方提出的想法異於自己時,通常我們會開始反駁、停止對話,至於對方接下來想說什麼,根本不會想聽下去。

這樣的現象在當今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辦公室職場、夫妻情侶、家人子女各種人際互動上不斷在上演著同樣的情節。

個人的「想法」也許很有幫助但當你給予了它的比重多過了「事實」本身,即便我們不想承認,當我們抱持的個人想法被推翻,證明了有謬誤,因為怕丟臉而持續為了反對而反對,只因為想保護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是對的,直到你原本認為那件是「對」的事再也站不住腳。

所謂幼稚,不是表現出你內心的想法,而是我們明明知道到頭來爭辯對錯根本毫無意義,但我們還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是對的那一方。

當我想的愈多,我對各類事情看法的彈性就更大,而這樣的態度幫助了我感受到某種程度上的「自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就沒有了主見,也不代表我就放棄了任何保有我自己想法的空間。更多的像是:當我相信一件事的時候,我雖然會有強烈的主見,但不會過度執著。

不理性依舊主宰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情緒也常常促使我們做出許多不理性的決定或行為。如果要讓任何議題討論能夠更進一步,我想我們都應該先認知到:任何人對於某件事的看法僅僅是個人的「想法」,那並不代表就完全是「事實」的全貌。或許直到我們可以理解這點,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彼此吧。


[1] 根據 https://covid-19.nchc.org.tw/ 7/9 當日提供的數據作為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追蹤我,留言給我,讓我知道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粗臂賽門
106會員
76內容數
給你的文案粗點力,不漏氣,揍爛各種平淡無奇💪
粗臂賽門的其他內容
2025/01/07
收錄幾篇我的日常隨筆笑話,本篇是我個人對自己的外貌、個性、價值觀的詮釋與自我介紹。除了讓你更認識我,也希望你能笑著結束今天這一回合。
Thumbnail
2025/01/07
收錄幾篇我的日常隨筆笑話,本篇是我個人對自己的外貌、個性、價值觀的詮釋與自我介紹。除了讓你更認識我,也希望你能笑著結束今天這一回合。
Thumbnail
2024/12/12
2024/12/12
2023/11/16
利用你厭惡的事,活出你快樂的一天
Thumbnail
2023/11/16
利用你厭惡的事,活出你快樂的一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 我是相信沒事的!
Thumbnail
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 我是相信沒事的!
Thumbnail
當你相信一件自己無法解釋的事,不代表它就不存在;當你相信一件事,不代表它就是不容質疑的真理。
Thumbnail
當你相信一件自己無法解釋的事,不代表它就不存在;當你相信一件事,不代表它就是不容質疑的真理。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Thumbnail
我們建構了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反覆的說著,於是這個故事就反過來定義了我們自己,變成了一個牢籠,綑綁了我們對自己的觀看。但是,真的只有這個可能的觀看嗎?建構這個故事的過去我及其所附帶的所有信念,也都只是一個故事而已。看一場電影,不管多麼的投入其中,散場的燈光一亮,就放下故事,走出戲院,何必執著!
Thumbnail
我們建構了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反覆的說著,於是這個故事就反過來定義了我們自己,變成了一個牢籠,綑綁了我們對自己的觀看。但是,真的只有這個可能的觀看嗎?建構這個故事的過去我及其所附帶的所有信念,也都只是一個故事而已。看一場電影,不管多麼的投入其中,散場的燈光一亮,就放下故事,走出戲院,何必執著!
Thumbnail
本文是心靈雞湯,從生活經驗裡,描述我對情緒的觀點和看見 我覺得是有療癒作用的內容,你點進來了,往下拉看看嘍! 下方有資訊分享,提供給大家。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
Thumbnail
本文是心靈雞湯,從生活經驗裡,描述我對情緒的觀點和看見 我覺得是有療癒作用的內容,你點進來了,往下拉看看嘍! 下方有資訊分享,提供給大家。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如果真的理解這句話,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腦中的認知無關乎於正確與否,都只是從過去各種經驗和蒐集的資訊中累積下來對自己個人生存有益的結論。 有鑑於此,站在中立且整體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人的觀念想法是錯誤的,就只是每個人基於各自經歷而產生的不同罷了。
Thumbnail
如果真的理解這句話,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腦中的認知無關乎於正確與否,都只是從過去各種經驗和蒐集的資訊中累積下來對自己個人生存有益的結論。 有鑑於此,站在中立且整體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人的觀念想法是錯誤的,就只是每個人基於各自經歷而產生的不同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