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尊重自主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我知道你在生氣,但你為什麼生氣?」​

「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很氣你剛剛說的話。」​

我們與情緒共處了一輩子​,能覺察情緒背後原因的人卻是少之又少​,與外界的互動皆勾起我們的感受、情緒​,並且交互影響著​。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我們生活中必須做出大大小小不同的決策​,但為了安撫中間竄升的情緒、以便繼續下去​,我們不自覺間讓決策往情緒靠攏,像是「誰對我不忠,我就公諸於世。」​,無暇顧及往後還須共同執行孩子監護權​。

生活中不只會需要主動決策​,常常也會面臨解決他人的訴求​,人們總想著要理性面對各種訴求​,比如車禍調解、與主管商討加薪、談離婚條件、孩子監護權等​,然而真正做到理性並妥善達成共識的皆成為美談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大多數人都還做不到「理性」談判​,因為我們被「情緒」影響了判斷能力​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就是一本著重於情緒的談判書​,不只分析了驅使人類決策的五種核心欲念​,如:賞識、親合感、自主權、地位、角色​,也提供實務上處理情緒以達成明智訴求的方法​,不過為了避免爆太多雷​,我只抽取其中一個篇章「尊重自主權」和大家分享​。

自主權簡單來說就是「做決定的自由」​


raw-image
raw-image

而尊重對象分為兩種​,是自己、二是對方,尊重對方做決定的自由是件容易理解的事​,但為何自己的也要尊重呢?​

​其實許多人在談判桌上並不具有最終決定權​,也因此認為自己不需要多做什麼事​,心想:「反正我也沒辦法決定什麼,對方聽我的幹嘛?」​,但換個角度想​,正因為無法決定、不代表官方立場​,卻又能接觸做決定的官方​,不就可以用更無害的形象、卸下對方的心防嗎?​

站在非官方立場​,不論怎麼釐清表達都不用擔心被視為最終意見​,討論的空間才會比較大且舒適​,當然,這也要對方知道你無法做決定​,但能轉達甚至協助說服的前提下才會發生​,這也是為何有些店面老闆假裝自己不是最終決策者​,就是要保留談話的彈性​,而不是立即被檢視哪些話可以拿來做為承諾​

尊重對方的自主權​,其實一句話更簡單直觀:不要擅自作主。」​


raw-image

比方我想去蘭嶼玩,另一半卻直接訂了綠島的機票​,想要三天兩夜,直接變成兩天一夜​,卻現場再告知​,小到情侶間、大到國際上​,通通一樣必須事前多做溝通​,這道理是很簡單​,我們也都懂​,但為何人們還是恆常的因為不尊重而發生摩擦呢?​

我想是缺乏「共同的認知」​,個人成長背景不同、造就個性上的不同​,也就導致在意的點不同​,忽略個體差異的人就會以自己為出發點想事情​,認為其他人理所當然「也」會這麼想​,但我們不知道原來對方這麼希望一起過節​,不知道原來對方周末只想和我們一起待在家​。

然而生活上的各種選擇決策這麼多,如果一一核對彼此的決策以推敲在意的事​,那核對完可能已過了一百年​...

書中提供一個方法​,就是事先擬定好「知會、徵詢、協商」的事項​:

  • 知會-單純告知​
  • 徵詢-詢問意見、但決定權在自己身上​
  • 協商-共同交換意見乃至共同決定​​
raw-image

事先針對某個議題發想​,有哪些事項需要哪種決策方式​,初步的意見統合後​,就可以大幅縮減核對時間​,也能夠尊重到他人的自主權​。

raw-image


不過我有興趣的​,還是明明有書籍方法教我們了​,為何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要應付這些經常發生的決策拉扯還是這麼困難?​我們也很少和他人進行「知會、徵詢、協商」​,除非是公事合約、談長期合作的場合​,但對象若是親子、情侶、夫妻、朋友​,我們就不見得事先會這麼做​。

以我自己為例​,對於想到要和親友提議「知會、徵詢、協商」​

  • 第一個反應:「幹嘛預設會爭吵?搞不好沒事發生啊。」​
  • 第二個反應:「都這麼熟了就不用了吧?」​
  • 第三個反應:「這樣好像顯得我很計較。」​

因此真要使用的時機​,往往會是一段關係中出現衝突時​,才會被迫祭出這個方法​,明明是一個彼此尊重、事前取得共識的好方法​,在親近關係中卻會因為擔心成為一個「挑起事端」的角色​、而選擇不去執行​,其實有點逃避的意味在​,但我們不想承認​。

不想挑起事端​,也不積極縮小認知上的差異​,發生衝突後再疾呼自己的委屈​,這些行為看起來很離奇​,但大家一定都曾發生過​。

還好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一一檢視​,對我來說​,即使我在親近關係很難事先使用「知會、徵詢、協商」​,但我還是可以先從「尊重自主權」開始​,並用書中其他技巧方法應對生活上的難題​。

我不認為這是本可以魔法書,一看就能立即上手​,這比較像是一個指南針​,幫助我們找到方向​,讓我們能逐步地往目標邁進​


購書連結: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沛孺的沙龍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陳沛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生氣並沒有不好,但你要知道在氣什麼。情緒講的愈準,對方愈知道你要幹什麼。溝通是互動來的,但是只能從自己改起。
Thumbnail
生氣並沒有不好,但你要知道在氣什麼。情緒講的愈準,對方愈知道你要幹什麼。溝通是互動來的,但是只能從自己改起。
Thumbnail
《忿恨的囚徒》借鑒心理治療經驗,釐清認知偏誤。透過理解、釐清和修正這些過程蘊含的原始信念體系,提供相應的矯正方法。透過認知療法覺察忿恨真正要傳達的意義。
Thumbnail
《忿恨的囚徒》借鑒心理治療經驗,釐清認知偏誤。透過理解、釐清和修正這些過程蘊含的原始信念體系,提供相應的矯正方法。透過認知療法覺察忿恨真正要傳達的意義。
Thumbnail
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和曾經期許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此刻的當下,想成為什麼。
Thumbnail
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和曾經期許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此刻的當下,想成為什麼。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如何取用情緒真正的力量? 我們其實無法「壓抑」情緒,因為它是會越積越多。我們只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嘗試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委屈,甚至大家都歡喜的方式。 而那個起點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當作一回事,並開啟溝通與討論,一塊找方法解決。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如何取用情緒真正的力量? 我們其實無法「壓抑」情緒,因為它是會越積越多。我們只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嘗試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委屈,甚至大家都歡喜的方式。 而那個起點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當作一回事,並開啟溝通與討論,一塊找方法解決。
Thumbnail
回溯我們在成長與求學的時期,有人真正教導我們分辨各種情緒嗎?當心情飛揚或陷入低潮時,別人給予我們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很奇妙地,當我們在學校獲得好成績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時,很多時刻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支持與鼓勵,反而希望我們不要太過得意忘形而刻意打壓我們愉悅的情緒;被同學霸凌而感到委屈難過時,也被要求
Thumbnail
回溯我們在成長與求學的時期,有人真正教導我們分辨各種情緒嗎?當心情飛揚或陷入低潮時,別人給予我們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很奇妙地,當我們在學校獲得好成績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時,很多時刻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支持與鼓勵,反而希望我們不要太過得意忘形而刻意打壓我們愉悅的情緒;被同學霸凌而感到委屈難過時,也被要求
Thumbnail
無法控制的情緒,讓人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善於控制情緒的人,真相或許是刻意壓抑情緒或假裝沒有情緒。無論是哪一類,透過這本書作者教了一些方法…
Thumbnail
無法控制的情緒,讓人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善於控制情緒的人,真相或許是刻意壓抑情緒或假裝沒有情緒。無論是哪一類,透過這本書作者教了一些方法…
Thumbnail
#你允許自己生氣嗎? 和曾經工作時和個案討論到遇到生活煩心的人事物,我們最常出現的情緒就是生氣。但生氣只是最表層的情緒,底下藏著的可能是委屈、難過、煩躁、不安、無奈....,讓我們很難覺察到生氣以外的情緒。 ⁡* 1.生氣表層下的其他情緒 ⁡ ⁡⁡* 2.我可以生氣嗎? ⁡ ⁡ *⁡⁡ ⁡ ⁡*
Thumbnail
#你允許自己生氣嗎? 和曾經工作時和個案討論到遇到生活煩心的人事物,我們最常出現的情緒就是生氣。但生氣只是最表層的情緒,底下藏著的可能是委屈、難過、煩躁、不安、無奈....,讓我們很難覺察到生氣以外的情緒。 ⁡* 1.生氣表層下的其他情緒 ⁡ ⁡⁡* 2.我可以生氣嗎? ⁡ ⁡ *⁡⁡ ⁡ ⁡*
Thumbnail
請問你相信以上這句話嗎?你有多相信呢?真的很堅定相信嗎?還是像我一樣,只是表面上相信而已? 在發生衝突的那一刻,在面對生氣出現的那一刻,在被恐懼和委屈淹沒的那一刻,你還是真的非常相信,生氣是正常的,生氣是可以存在的?坦白說,在那一刻的我,原來真的很難相信生氣正常,甚至無意識地漠視生氣的存在。 我想起
Thumbnail
請問你相信以上這句話嗎?你有多相信呢?真的很堅定相信嗎?還是像我一樣,只是表面上相信而已? 在發生衝突的那一刻,在面對生氣出現的那一刻,在被恐懼和委屈淹沒的那一刻,你還是真的非常相信,生氣是正常的,生氣是可以存在的?坦白說,在那一刻的我,原來真的很難相信生氣正常,甚至無意識地漠視生氣的存在。 我想起
Thumbnail
「我知道你在生氣,但你為什麼生氣?」​ 「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很氣你剛剛說的話。」​ 我們與情緒共處了一輩子​,能覺察情緒背後原因的人卻是少之又少​,與外界的互動皆勾起我們的感受、情緒​,並且交互影響著​。
Thumbnail
「我知道你在生氣,但你為什麼生氣?」​ 「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很氣你剛剛說的話。」​ 我們與情緒共處了一輩子​,能覺察情緒背後原因的人卻是少之又少​,與外界的互動皆勾起我們的感受、情緒​,並且交互影響著​。
Thumbnail
情緒和理智是不相統屬的2國,理智無法「處理」情緒喔!情緒沒有不好,它在提醒我們有事情做/想錯了。當我們有情緒時,不要急著逃避、壓抑或轉移注意力,雖然暫時不見了,但不是真的不見,只是被壓下去了,將來要再挖出來處理,要耗費更多的心力,而且會在某個情境時,爆裂出來。
Thumbnail
情緒和理智是不相統屬的2國,理智無法「處理」情緒喔!情緒沒有不好,它在提醒我們有事情做/想錯了。當我們有情緒時,不要急著逃避、壓抑或轉移注意力,雖然暫時不見了,但不是真的不見,只是被壓下去了,將來要再挖出來處理,要耗費更多的心力,而且會在某個情境時,爆裂出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